第45章
所以,道德底线抬的那么高,说到底还是因为巨富,她属实没有必要去收敛别人的财富。
但她不会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更不会去对别人实施道德评判。在这方面,宁安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人。
一人一统在时空局玩了两天,宁安也做了情感清除,只留下记忆,这才重新打开任务面板,随机选取小世界。
这次的小世界,名叫《精致利己美人的躺赢人生》。
女主赵建兰,生于1951年11月,是津市机床厂锅炉工赵大志和机床厂食堂女工于晓红的女儿,大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赵建国,生于1949年10月,下面有一个妹妹赵宁安,生于1953年9月,还有一个弟弟赵建华,生于1956年8月。
赵建兰是个聪明的姑娘,从小,她就知道,想过好日子,就只能自己争取,她长得好看,嘴又甜,哄得父母高兴,给了她和大哥小弟差不多的待遇。比她的妹妹赵宁安好了无数倍。
她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切顺利,哪怕遇到困难和危机,也都很顺利的解决了。
比如,1968年的上山下乡。
1966年,动乱开始,大学停止招生,各行各业停工停产,无力招工,66、67、68三届初、高中学生或滞留在学校,或滞留于社会,被称为“老三届”。解决这三届学生的出路,刻不容缓。
1968年8月,津市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分配领导小组。
闹腾了两年多以后,津市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恢复生产需要招工,于是,分配小组就提出要“面向工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安排这三届学生,并且在报纸上公布了分配方案,也公布了分配小组的工作地点。
这个分配方案在当时来说,是挺合理的。“工矿”指的是拖拉机厂等各个厂子,基层指的是下面的各级供销社,农村就是指下乡。当然了,前两个只能安排少数人,最后一种才是大多数。
工作机会不多,但是有。
可惜,赵家的卧龙凤雏都没有把握住。没一个找工作积极的。
1968年12月,领导人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老三届统一下乡,被称为“‘老三届’一片红”。
津市此前制定的毕业生分配方案立刻作废,响应号召,所有老三届学生统统下乡!
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就地改成了上山下乡办公室。已经分配了工作的,可以主动放弃工作下乡,也可以根据分配方案去上班。
别说,还真的有不少人放弃了分配方案,贴出“决心书”,表示坚决响应领袖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赵建国就是个下乡积极分子。
赵建兰和他正好相反。
谁爱下乡谁下,她反正不想去。于是,临出发的那几天,她藏起来了,连家都不回。
为了应付街道办,为了自己的工作不受影响,胆小怕事的赵大志和于晓红决定把赵宁安推出去。
为了把这事糊弄过去,他们甚至跑到派出所,给姐妹俩换了名字。这样,赵宁安从老三变成了老二,被下乡了。
第42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2)
赵宁安走了以后,赵建兰回来了,得知父母把她变成了老三,白白小了两岁不说,文凭还从高中毕业变成了小学毕业,还在家里发了一通脾气。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留在城里,赵建兰还是很高兴的。她重新上了学,还在学校里和副厂长家的小儿子谈起了恋爱,最后顺利嫁给他,当上了啥也不用干的家庭主妇,被娇宠了一辈子。就算有婆媳矛盾、妯娌矛盾,也都被恋爱脑丈夫一一解决。
这本书主要描写女主赵建兰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凭借精致利己的性格过得风生水起的。
提到自己的三妹,赵建兰的评价也只有一个字:蠢。
自己不争气,怪谁?
宁安这次的身份,就是这个“不争气”的赵家老三。
和女主赵建兰正好相反,赵宁安是个性格温和、共情能力特别强的孩子。
她看着母亲上班下班,还要操持所有家务,忙得不可开交,父亲和哥哥姐姐连一把手都不搭,她心疼母亲,自动自觉的就开始帮忙。
从小,四五岁上,她就开始帮妈妈干活,扫地、烧火,能干的都干了。再大点,七八岁,她就干的更多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弟弟,基本上包揽了一切家务。
大人们总说,孩子都是来讨债的,但是街坊邻居都说,赵宁安是来报恩的。
她夹在中间,本来就不受重视,越懂事越不受重视,越不受重视就越想得到重视,就变得越来越懂事,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的一句夸奖、一个笑脸,就能让她甘之如饴的继续努力干下去。
干家务她是自愿的,她相信“吃亏是福”,哪怕她干的最多、吃的最少、穿的最差,她也没有怨言。
但是下乡这事,她不是自愿的。
是于晓红求她:“你姐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你要是不去,街道办就会报到机床厂,我和你爸的工作可能都保不住,咱们全家就要喝西北风去了。宁安呐,你忍心看着爸爸妈妈都没工作,看着咱们全家都饿死吗?妈求你了!你一向最懂事,最知道心疼人,你就答应了吧!”
赵宁安心软了,配合着母亲去派出所改了名字,去学校领了毕业证,坐上了下乡专列。
本来,她是有一次回城机会的,70年的时候,因为下乡青年太多,城里出现了用工短缺,这一年,很多知青收到家里的消息,以探亲名义回家,找到工作回了城。赵建国就是这个时候回去的。
但是,赵宁安并没有接到这个消息。等她自己发现不对劲的时候,这个机会已经稍纵即逝了。
因为回城知青过多,劳动力一下子又过剩了,新一轮的下乡动员又开始了。
赵宁安下乡的地方多雨水,72年夏天,她在抢修堤坝的时候遭遇意外,死的时候还不到19岁。
她的死倒是给赵家带来了荣誉和利益,毕竟是为了集体牺牲的,政府给了抚恤金,街道还给了表彰。
看完剧情大纲,宁安表示不解:“以她的性格,我其实不太看得出来她有多大的怨气。”
小桔子说:“她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活在一个书中世界,自己是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读者们都在夸女主,说女主是打破了时代桎梏的新时代女性,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是好样的。而她被很多人骂‘甘当老黄牛、老妈子’、‘活该’、‘没有脾气,任人搓圆揉扁,是女性的悲哀’……”
宁安:“……”
小桔子:“赵宁安不明白,什么时候自私自利也成了一种受人推崇的‘美德’?说什么精致利己,不就是损人利己欲壑难填吗?她也不明白,什么时候勤快孝顺成了一种要被人指责的品质?”
宁安:“……所以赵宁安的怨气都是被读者给骂出来的?那她想怎么样?”
小桔子:“她不想当老黄牛了,她要有脾气,她也要‘精致利己’,她不想再被人骂,她不要替赵建兰下乡,她不要当赵建兰的对照组!”
宁安:“……瞧把孩子给逼的。”
小桔子笑道:“时空局捕捉到她的怨气,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就建议她自己回去一趟得了,她脑袋摇的拨浪鼓一样,跟时空局说,‘你们没听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给时空局都整无语了。她怕自己改不了心软的问题,最后还是会走上上辈子的老路。”
宁安其实也有点无语,但任务该做还是得做。
“走吧,去围观一下精致利己女主的躺赢人生。”
————&————
宁安到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68年的10月,他们这儿还没有“复课”,所以,不光赵建国和赵建兰在家待着,她和赵建华也没学可上,在家里闲着呢。
而且,她接受了原主的记忆,才知道,她连小学都没正经上完。66年动乱开始,全国“罢课闹革命”,那时候她和赵建华刚上完小学4年级,也跟着罢课了。
已经在家闲了两年多。
全国各地68年陆续开始“复课闹革命”,他们这儿比较晚,到12月底,老三届下乡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到时候他们都会被召回学校,直接升初中。
赵家住的是自己的小院子,位于城市边缘,以赵大志和于晓红的身份,想在单位分房是不太可能的,好在赵大志祖辈住在津市,有一个自己的平房小院,一家六口人,住的还算松快。
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厨房兼饭堂,东边是赵大志和于晓红的卧室,西边是赵建兰和赵宁安的房间。
东西各一间厢房,是后来陆续增盖的,赵建国住东厢房,赵建华住西厢房。这时候盖一间房需要六七十块钱,双职工家庭,再省吃俭用一点,盖的起。
就算以后两个儿子结婚,这房子也勉强够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