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们只想知道这位作者的真实姓名和地址,”治安法官无可奈何地道,“只是照常询问而已,不会把他抓起来投入地牢,您不用担心这位作者的人身安全。”
  “那是不可能的,”伯克利一口否决,“这位作者先生可是我的摇钱树,要是被你们吓到了,无法继续将《柯南探案》写下去,那造成的损失你们能够赔偿吗?”
  治安法官快要被气死了,你好歹也是堂堂一位公爵殿下,拥有的资产数不胜数,在乎出版社那三瓜两枣?
  不过,伯克利显然在乎,所以不管治安官怎么巧舌如簧,他始终守口如瓶,关于那位神秘作者的真实身份,半句也不肯透露,甚至还做实了“艾略特”的男士身份。即便治安官再怎么寻找,也无法从一堆男士候选者中找到一名女士。
  “那么,”治安官叹了口气,“那么,请您帮我向那位先生询问,对方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灵感来源和是否有现实依据,以及,他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那篇小说的内容是否是真实的?或许他有没有什么连环杀手朋友?……”
  “我会帮忙问的,”伯克利松口道,“至于他是否愿意分享,我就无法保证了。”
  等到治安官离开之后,他才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柯南探案》,尽管他也看了好几遍,但他的确难以想象,这么一本简单的小说,一个单纯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居然能够揭开卢恩顿那浮华表象下隐藏的暗流涌动。
  “难怪他们会怀疑艾略特是一位连环杀手,如果他们将这篇小说里的故事当真的话,”伯克利捏着脆弱的纸张想道,“它的描述实在太过可信了,不过,这也并不是特例,我记得她编写那些都市怪谈的时候,就曾经流行过一阵不敢喝酒、检查衣柜的风潮。”
  或许是艾琳娜的天赋异禀,不管写什么,都像真的一样,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员都信以为真。
  但有一点——由于《柯南探案》闹得满城风雨,一片沸沸扬扬,以至于便士小说的读者群体,出于恐慌纷纷解囊购买,对他们来说,这本小册子已经不是普通的便士小说了,而是一本保命指南!
  曾经收到艾琳娜慷慨解囊的礼物的少年们,这段时间简直忙疯了,不停地有人来租借这本小册子,原本薄薄的纸质在经过好几次借阅之后变得越发脆弱,没办法,一便士的纸毫无质量可言,多放几天或者多看即便都有可能散架。
  原本能够购买便士小说的群体就没多少钱,有钱的早就去买小说杂志甚至书本了,因此,购买《柯南探案》之后,这些工人阶级的读者们便很少有能力负担第二本便士小说。于是,可想而知,除了一些经年的作者,有着自己的小说系列,和忠实的读者群体,那些体量少一些的作者,在这次冲击下,卖得少得可怜。
  “是的,比上周少得多,”在便士小说的作者聚会中,他们纷纷抱怨道,“我还以为吸血怪物会成为接下来的热点呢,没想到出现了’连环杀手‘。”
  “毕竟吸血怪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也在互相安慰,“而连环杀手,真的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句话说得好,未知是最大的恐惧来源,在听到其他人说连环杀手的可怕,不如亲自去买一本《柯南探案》,更深刻地了解所谓的“连环杀手”。
  “即便是无恶不作的杀人狂魔,最后依然被柯南揭开了真面目,”他们显然也买了那本报名指南,“我们必须得额外注意那些纵火和虐杀动物的人。”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他们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至于尿床没有列入备选——拜托,哪个家庭会将尿床的事情让大家知道啊!嫌自己不够丢脸吗!这肯定是每个家庭的秘密,不可能轻易让人看出来的。
  艾琳娜并不知晓外面的风起云涌,她想着自己的新马甲,默默为自己点了个赞,不过,第二天,她就收到了伯克利寄来的信件。
  “还好有伯克利,”艾琳娜心想着,“创作背景、灵感来源……”
  她思考了一会儿,便在纸上写着回信,创作背景当然是一堆黄背书,灵感来源嘛,现成的,《纽盖特日历》,她充其量只是将这部日历中的案例写得更丧心病狂了一些。
  至于故事里所涉及的一堆偏门知识,譬如用头发打开锁之类的,统统推到“艾略特”的身世遭遇上去。
  就在艾琳娜写完回信之后,爱德华注意到她书桌上那堆和“种族”相关的参考书籍,不由得眼睛一亮,“你这几本书从哪来的?津剑俱乐部……艾尔,我怎么不知道你还是津剑俱乐部的成员?”
  “克莱尔夫人送的,”艾琳娜百忙之中回答道,暗自庆幸:还好自己把“读书笔记”收起来了。
  第168章 异域之旅
  因为《柯南探案》的影响, 让原本可能成为新焦点的“吸血怪物”沉寂下去,新的“连环杀手”红极一时,不管是因为其中看似有道理的设定, 还是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影响,反正,“连环杀手”这个概念实打实地在各大报纸上引用出来, 并衍生出一堆对社会治安的反思和担忧。
  “连环杀手的故事出现揭示了我们城市阴暗的一面,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罪犯的故事, 更是一个关于社会失序的警示,”《每日新闻》慎重地警告着,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治安体制,确保每一个市民的安全。”
  《晨报》更是呼吁政府采取紧急措施, 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我们的街道上流浪汉的失踪事件频发, 这绝不是偶然。我们需要专门的力量、更严格的法律, 才能有效遏制这种令人恐惧的犯罪现象。”
  《时代报》的一篇社论这样写道:“我们正处在一个危险的时代,每一个市民都必须为自己的安全负责。政府正在努力, 但我们每个人也必须提高警觉,保护自己和家人。”
  总而言之, 光看这些报纸,卢恩顿好像真的出现了一个连环杀手一样。
  但艾琳娜怀疑,或许是政府部门想要推行《大都会警察法》,才会暗示那些报纸, 推动民众对治安的担忧,一篇耸人听闻的故事,总比真的出现连环杀手要好得多吧。
  不管如何,艾略特这个笔名确实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方式火起来了,凡是提到“连环杀手”的报纸和新闻, 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艾略特”的名字,有文章猜测他是一位真正的连环杀手,写小说是想要炫耀自己的杀人手法,但很快被盯着报纸的伯克利公爵找人澄清了。
  于是,报纸扭转风向,认为他是一位侦探,基于与犯罪者纠缠不清的经历,才会拥有如此丰富的犯罪经验。
  甚至,还有官员公开在报纸上发言,想要聘请这位“犯罪专家”作为可能会成立的、警察局的职务,还给出了一笔足以让普通人心动的薪资,如果艾琳娜真是一个犯罪专家,她肯定会心动的。
  可惜她并不是,她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半吊子,尽管超出时代的知识让她有了一些小优势,但她毕竟不是研究这一行的,尤其是警察这个职业,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只能说,还好艾琳娜没有沿用“艾伦”这个笔名,万一跟口口小说和恐怖小说扯上关系,她怕自己的其他笔名都保不住。即便艾伦是个随大流的名字,在如此高密度的曝光之下,肯定会有人加以联想。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连环杀手,”看了几天报纸的爱德华失望地将它折叠起来,“只是失踪而已,找不到尸体,完全可能在雪夜里死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或者干脆被雪埋了起来,等雪化了之后,就会在雪地上发现一些可怜的人,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太过恐慌。”
  由于报纸上的捕风捉影,珍妮已经连续好几天都在担惊受怕,还拜托爱德华给她带一份引发此类恐慌的《柯南探案》,爱德华本来并不想让妹妹接触这些血腥的读物,但看她的情绪如此紧绷,还是答应给她带一份回来,不过要偷偷摸摸的。
  在看完那本普普通通的小册子之后,珍妮特奇迹般地、并不焦虑了,由于柯南对连环杀手的分析,她知道目前那些失去音讯的人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连环杀手出于某种心理问题,只喜欢某种固定的群体。
  原本担心自己和家人安全的珍妮彻底放心下来。
  “我猜也是,”她接上话头,眼睛亮晶晶地道,“不过,那本《柯南探案》的案子确实十分精彩,我没想到侦探这个职业居然那么酷……”
  “那你确实不知道,”爱德华调侃道,“侦探可不像故事里的那么酷。”
  在警察局没有成立之前,调查杀人案件的活儿属于地方治安官,在弓街有一个著名的私人侦探组织,叫做“弓街奔跑者”,受雇于政府和个人,会专门处理一些棘手的案件,此外就是教区的神职成员,在社区拥有较高的声望,且对社区成员的情况比较熟悉。
  不管是哪一种人,在遇上如故事一样的连环杀手时,估计也是束手无策,毕竟这年头的谋杀案件几乎都是邻里之间提供的线索和帮助,就像华国的小乡村一样,基本上住在社区里的人,对邻居都十分熟悉。一旦出现陌生人作案,那就完了,基本找不到什么犯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