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天兵不会总是只在河北活动,到时候,朝廷又当如何是好?
  李纯越想越远,越想越忧虑,已经忘了殿内其他人。李炳和传信的内侍也不敢打扰他,只能低眉敛目,安静侍立。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视线落在李炳身上。
  李炳被他一看,“砰”的一声跪下了,“臣搅扰陛下,罪该万死。”
  “不关你的事。”李纯站起身道,“走吧,去瞧瞧那个天生神力的勇士。”
  钱的事情之后再说,但他确实很需要这样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当然,现在的李纯也无法完全相信别人,尤其是这种身怀武艺之人,不过他身边也不会只留一人,身为主上,只需以权术让他们互相制衡。
  想到制衡,李纯的心思又飘了一瞬。
  出门的时候,视线落在躬身行礼的内侍身上,他脚步忽然一顿,道,“今日没有其他人在,你就跟着吧。”
  “是。”内侍大喜,连忙小步跟上。
  李纯一边走,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今日怎么是你在这里?”
  他记得这个叫仇士良的内侍。
  当年李诵还是太子时,此人就已经在东宫侍奉了,李纯对他还算熟悉,登基之后,对潜邸旧人也都有封赏。不过上面还有诸多大宦官,寻常近身侍奉的事也轮不到他。
  但以前吐突承璀在的时候,偶尔还能见到,去年以来,似乎就少见了。
  不用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俱文珍取代了吐突承璀的位置,原本跟着他的人自然都失了势。
  但今日他怎么又冒出来了?
  仇士良仿佛完全没察觉到皇帝的试探,笑道,“今日本是俱中尉当值,方才传信说是陛下有吩咐,要出宫办事,把人都带走了,叫内侍省补人过来。其他人各有差事,就奴婢闲着。”
  李纯便问,“怎么就你闲着?”
  仇士良道,“奴婢现今管着内外五坊使。”
  李纯一听,也很尴尬。
  内外五坊使,对宦官来说,本来是炙手可热的差事,因为他们专门负责为皇帝驯养打猎所用的鹰犬。宦官虽贱,御鸟和御犬却是十分要紧的,所以他们往往牵狗擎鸟,在长安城中横行无忌,借故找事,索要钱财,是人人畏惧的一霸。
  当年永贞革新要革的,也有他们一份。
  李纯上位后将五坊恢复,在五坊当差的宦官自然就又抖起来了。
  但那都是天兵出现之前的老黄历了。
  自从天兵管起了长安城的治安,最先倒霉的除了横行无忌的权贵子弟,就是这帮五坊小儿,如今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猫在御苑里不敢出门呢。
  李纯这个皇帝更是再没有过出门游猎的兴致,如今一门心思都在训练军队上。
  俱文珍将仇士良打发去做内外五坊使,他能不闲吗?
  “既是闲着,往后就到御前侍奉吧。”李纯淡淡道。
  仇士良大喜,连忙跪下道,“奴婢谢陛下恩典!”
  李纯摆摆手,没有再说什么,大步走在了前面。俱文珍本就是左军中尉,如今又负责探听消息的情报工作,还能干预朝政,他手中的权力已经太大了。
  本该跟俱文珍分庭抗礼的右军中尉第五国珍,因为裁汰神策军一事,处境相当尴尬,李纯让李炳这个内卫统领去掌管神策军剩下的三千多人之后,他就上了好几次折子请求致仕。
  也是时候调整宫中人事,达成新的制衡了。
  于是等俱文珍出宫一趟回来,紫宸殿内不仅多了仇士良这个东宫旧人,还有两个铁塔般的壮汉——其中一个是李炳说的那个天生神力,名叫吴锋,另一个是李纯从之前的内卫里挑出来的,叫张志远,是勋贵出身。
  听说这两人将会分领一百内卫,负责皇帝的贴身保护工作,俱文珍就笑道,“恭贺陛下得此良将。”
  李纯见状,便又道,“第五国珍数次上书请求致仕,朕已准了。如今神策军人数不多,朕欲裁撤神策军,将剩下的人归属内卫,卿意如何?”
  “陛下圣明,如此甚好。”俱文珍道,“老奴近来正觉诸事繁杂,难以兼顾。只是神策军除了护卫京师的这一支,还有不少驻守在关内各处,还需斟酌处置。”
  李纯故意没说对他的处置,听他这时还能冷静分析,思虑周全,心下满意。
  不怪他喜欢用俱文珍,对方的眼光、见识、能力和心性,都不是一般内侍能比。只是越如此,就越要限制他手中的权力。之前放权给他,也是为了对付天兵的权宜之计,但现在,李纯已经意识到,对付天兵注定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自然就要让事情回到正轨了。
  他便说了自己对关内各处驻军的处置:暂且一切如旧,待京城的内卫整合完毕,形成了战斗力之后,再让他们去主持各处的改革,该裁的裁,该补的补。
  宁可人数少一点,但李纯要的是能战斗的军队,而不是吃闲饭的废物。
  俱文珍只默默听着。
  既然已经撤了左军中尉的官职,以后这些事都与他无关,也不是他能置喙的。只是他心下却不免想着,也不知陛下有没有发现,他已经在天兵的倒逼之下,开始想方设法革除积弊了。
  李纯讲完了自己的设想,见俱文珍还是一派沉静,这才笑道,“朕还要另设一察事院,负责缉查官员不法、监听天下消息,及时奏报以闻,这份重任,便交付与卿了。”
  这个处置本就在俱文珍的预料之中。
  甚至可以说,从皇帝亲自去神策军挑选了两百名亲卫的那一刻,俱文珍就已经想到会有这一天。
  他躬下身,欣然领命。
  李纯这才提到仇士良,第五国珍致仕,俱文珍又要负责察事院,御前自然也要添人了,皇帝亲自指定某一个人也很正常。
  如此,李纯对皇宫内部的权力结构调整就基本完成了。
  李纯很满意,俱文珍也很满意。
  皇帝的疑心病越来越重,但俱文珍一直以为是因为天兵带来的压力,直到三天前……
  李纯没有想错,当时就侍立在一侧,而且心思敏细的刘光琦,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他的异样。皇家中风的先例实在不少,刘光琦立刻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连忙低下头,假装什么都没发现。
  直到深夜,刘光琦才去找了老朋友俱文珍商议此事。
  他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差,比起揽权,更多是想为后辈铺路,所以刘光琦选择跟老乡俱文珍结盟。他的大儿子现在就跟着俱文珍负责情报工作,关于宫中的局势变化,俱文珍也跟他透露过一些。
  一旦意识到皇帝有中风的迹象,两人再去回想这几个月来皇帝的许多行动,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豁然开朗了。
  现在的皇帝,对自身安危最为敏感,肯定不会乐见有人掌握太多权力。
  俱文珍当机立断,暗地里稍微推了一把,明面上又全力配合,让李纯顺利完成了这一次权力调整。
  ……
  洛阳城外,雁来远远望着不远处繁忙的渡口,对郝主任说,“回去的时候坐船吧,我还没坐过船呢。”
  至少在游戏里没坐过。
  骑马赶路的优点是快,缺点可就数不清了。
  可惜她自从穿越之后,但凡出门,好像总是在赶路,自然也没法选择出行方式。
  听到这个要求,郝主任不由一笑,“我倒是没问题,但你确定回去的时候不直接传送吗?”
  雁来一拍脑门,“……忘了。”
  没错,她们这回过来,就是来洛阳城开复活点的。
  让李纯坐立不安的这三天,既不是天兵的效率变低了,也不是约稿和刊印需要太多时间,单纯只是雁来从长安日夜兼程赶到洛阳所需要的时间而已。
  洛阳这个复活点,雁来一早就想开了。
  如果能够看到一张立体的地图,就会发现,从长安进入洛阳,就彻底从山区进入了平原。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交通要远比长安便利得多。北上可以走黄河,南下可以走京杭运河,再转道淮河、长江。
  依托这几条大动脉,基本就能将全国的核心区域连通起来。
  至少在大唐治下是如此。
  至于更西的西方,更北的北方和更南的南方,在这个时候统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蛮夷之地。
  李唐之所以定都关中,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人事上的考虑。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四面都有关隘可以防守的关中盆地,更能够给予大唐皇帝安全感——虽然历史证明,根子烂了,再好的地形也守不住。
  反正雁来更看好交通发达的洛阳。
  开了这个复活点,就算短时间内无法再扩张,玩家往来也会更加便利。
  而且这可是武则天的神都哎!如果说长安是盛世大唐的一个缩影,那么洛阳就是武周时代的一场美梦,无论是对雁来还是对玩家,吸引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个点位当然没这么好开。
  朝廷虽然更重视长安,但东都的地位也从来没有被动摇过,哪怕李唐的皇帝已经不再巡幸洛阳,哪怕这里已经成为了放置官员的养老之地,但地理位置上四通八达,政治地位上敏感特殊,又让人无法忽视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