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是……是郴州司马程异。”
  俱文珍脸上的笑意消失了。
  说程异他或许想不起来,说郴州司马,那可是印象深刻。
  因为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之一,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也是他俱文珍亲手斗倒、驱逐出京的政敌。
  第166章 每一个字都是编的。
  和俱文珍一样,李纯也是对郴州司马这四个字记忆犹新。
  毕竟这地方还是他亲手点的。
  不过四年过去,李纯对当初的事情又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心中的芥蒂倒是消了很多。作为胜利者,他本来就可以摆出宽容的姿态,何况李纯是皇帝,再怎么不喜革新派,也不会像俱文珍那样将之视为政敌,防备警惕。
  当然最重要的是,跟负责摇唇鼓舌的那些人相比,程异这种实干派没那么敏感,被起复之后想来也不会旧事重提。
  所以听俱文珍说他擅长理财,李纯便问道,“可有此人行状?”
  “行状”也就是大唐官员的履历,里面会记录一些重点事迹。
  俱文珍既然决定开口,自然是做好了准备,递上了程异转迁为虞部员外郎,充盐铁转运、扬子院留后时自己写的行状。
  看到革新派给他分派的官职,李纯也就心里有数了。
  大唐搞创收本来也没什么新花样,基本上就盯着盐铁专营这两项,尤其是盐,从扬州到京师这一条路上,水陆两道都有专门的转运使衙门负责。不过也确实不需要更多了,盐铁都是日常所需之物,利润丰厚,只不过大部分钱收不上来而已。
  安史之乱后,时局崩溃,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大唐启用了不少擅长理财的官员,基本都是把他们派去江淮一代经营贡赋。
  既然连革新派也看中程异这份才能,让他负责财税,那就说明此人确实可用。
  就像俱文珍想的那样,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皇帝想用,那就能用。
  只是这话不好从李纯自己口中说出来。
  这一点俱文珍也预料到了,他对李纯道,“吏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李巽抱病已久,已经上了数封请求致仕的折子。”
  李巽就是朝中最擅长理财的大臣,让他来举荐程异,恰如其分。
  “那就让他上书吧。”李纯道,想了想又说,“至于致仕的折子,暂且留中。”
  这也算是朝廷给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朝臣的优待。因为唐律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只能领半俸,各项在职时拥有的待遇,也会取消,所以为了优待老臣,通常都不会允许致仕,让他们在职位上终老。
  当然这种做法也常常为人所诟病,因为这样的官员多半已经不能视事,却还要占着一个位置,就会挡了别人的路。
  不过李巽还真不是这种人,他即便在病中,也会定期召见属官,询问各项事务的进展,是个掌控欲非常强的人,上书致仕也只是走个流程,否则御史就该弹劾他恋位不去了。
  但他个人的主观意愿是一回事,皇帝会不会给这个面子又是另一回事。
  这种时候,他自然不会拒绝帮忙上这道举荐的奏折。
  李巽的奏疏在朝堂内外引发了不小的议论。
  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是与先帝顺宗和永贞革新相关的人与事,似乎仍是一个不能提起的禁忌。
  可现在有人提了。
  这会不会是一种信号?
  有人思虑,有人警惕,也有人暗中期盼……不过所有人都选择了暂时观望。
  朝廷运转总是离不开钱的,那就离不开会理财的大臣,李巽在这个时候举荐程异,有点选中他来做下一任盐铁转运使的意思,朝臣们既要考虑朝政,也要考虑皇帝的态度。
  这半年来,皇帝越来越心思莫测,对钱也越来越看重,焉知李巽的奏折,不是跟他通过气了才上的?
  总要等皇帝表态了,他们才知道自己该拿出什么样的态度。
  果然,皇帝根本没有跟政事堂商议,就直接做了批复,调程异往淮南试用,负责贡赋转运之事。
  准备弹劾的言官收起了弹劾的奏折,想要援引其他永贞党人回朝的官员也偃旗息鼓。
  只是试用,而且甚至都没让程异回京,而是直接前往淮南履任,显然皇帝并不打算放开对革新党的打压,只是因为人才难得,所以特旨擢拔程异个人而已。
  这种中旨其实是不符合流程的,但三位宰相商议了一番,都认为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违逆皇帝的意思——李纯近来做的不合流程的事,也不止这一件,但别的都可以反对,这一件却不合适。
  就连武元衡这位当年曾遭革新党打压、如今登阁拜相的保守派,都保持了缄默。
  政事堂这三位宰相,他资历最老、辈分最高,前两年也是很得皇帝倚重的实干派,如今却成了最边缘的那一个。
  看得出来,皇帝对他很不满意。
  当初李吉甫罢相出京,皇帝将他和裴垍提起来,本就是指望他们两个人加起来能胜过一个李吉甫,结果没几个月又将李吉甫召回,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现在皇帝如果要罢免一个宰相,那肯定是自己先遭殃。而且武元衡有一种感觉,他若是再遭罢黜,恐怕不会再有第三次为相的机会了。
  这个宰相再不好当,那也是宰相。
  人一旦有了得失之心,行事自然就会谨慎甚至畏缩。现在的武元衡,有点理解郑絪、于頔那样的“伴食宰相”了,不是没有想法,只是多说多错、多做多错,不如不做。
  于是这份诏书经政事堂用印,补齐流程,就发了出去。
  ……
  “见过雁帅。”阿史那古丽雅用草原人最郑重的礼节,朝着雁来深深下拜。
  在她身边,才五岁多的阿波也板着小脸,跟母亲一起行礼。
  这孩子小小年纪就经历了诸多变故,刚到安西军的地盘时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这几天跟玩家相处多了,变得活泼了一些,但还是比一般的小孩更懂事。
  懂事的孩子惹人疼,雁来也缓和了表情,亲手将这一对母子扶起,“不必多礼。”
  雁来本是体谅她们赶路辛苦,想让人休整一番,再提正事,却被古丽雅拒绝了,说是尽快把事情处理好,她才能安心。
  既然对方如此积极,雁来自然不会拒绝。
  在双方都有着强烈的意向、而且都不打算占便宜的前提下,商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古丽雅对雁来这边提出的要求尽数答应,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没能让阿波拜雁来做义母,反而要认大唐皇帝做义父。
  其实一开始,古丽雅的归顺,只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
  安西军的名声,她即使足不出户也听说过,那根本不是葛逻禄的军队可以对抗的。既然如此,不如用整个葛逻禄换取在安西军中的保障,反正那些她们都已经失去了,真正给出的只是一句承诺,或者说一个名义。
  但是这一路走来,古丽雅真正被安西军的实力征服了。
  传言里的故事非但没有夸大,反而太保守了,安西军不仅有最强大的军队,在内政治理和基础建设方面也让人惊叹。
  古丽雅当过一段时间的执政者,所以更明白要做到这一切有多难,对雁来“天神之女”的身份便也深信不疑。除了神迹,她想不出其他的词语,用来形容自己眼中所见的西域。
  所以对她来说,大唐皇帝的义子,还真不如雁来的义子有诱惑力。
  搞得雁来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人家别的要求都没有,就只提了这个,还要被她拒绝。
  但是吧……她看着个头已经到自己腰间的阿波,感觉自己让他叫一声姐姐也不过分,姑姑已经是极限了,义母她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这个话题雁来不方便开口,郝主任就主动站出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古丽雅明白,身为大长公主的女儿、皇帝亲自册封的郡王,雁来跟皇帝是关系很近的亲戚,阿波做了皇帝的义子,也可以叫她姑姑。
  而且长安更安全,也更方便阿波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至于到了长安可能会跟安西军疏远这一点,更不用担心,因为那边也有很多天兵。
  这让古丽雅十分惊奇,那可是大唐的都城,在天兵口中,却像是她们自家的地盘一样。
  她其实能想明白让儿子认大唐皇帝做义父的原因和好处,只是怕这样会断了跟雁来的关系,如今得到了这许多的保证,看着雁来那张比自己想的更年轻的面容,古丽雅的态度便慢慢松动了。
  说通了这一点,别的便再无阻碍。
  一干与会的官员本来还摩拳擦掌,准备引经据典,为安西军争取更有利的条款,结果对面太配合,根本没有他们发挥的余地,一个个颇有些怅然若失。
  虽说白蹭的功劳也很香,但太轻松了也让人心虚啊……
  好在下面的环节,就轮到他们出力了。
  首先是写给朝廷的奏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