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然后国宝排名的时候,他建的宫殿功劳归秦二。】
  【政哥怒掀桌子!】
  这不能怪她!
  嬴云曼当然知道为什么能堆满这么多宫殿——全都是竹简木牍。
  不能直接往上摞, 太重了,会压坏下方的简牍。
  就算誊写为书后体积大幅度缩小,这些也还是不能扔。
  直接原地变国宝, 都可以作为文物验证华夏历史。
  她甚至必须每年拨款去保存这些简牍。
  若是有钱了, 还得翻修这些宫殿,尽量做到防火避水。
  当然,这些执念这个时代的人是不会懂的。
  所以面对祖龙的冷眼, 嬴云曼只能曲线救国:
  “儿臣没钱建新的宫殿, 还好有阿父留给儿臣的宫殿。”
  至于功劳归她——那关她什么事啊, 又不是她给排的名,归祖龙她又没意见。
  嬴阳滋咬着牙, 就怕这时候笑出来。
  她还是第一次看到阿父这种神情。
  这应该也是阿父第一次被人抢去功劳。
  ………
  萧何知道书籍的重要性。
  文以载道, 说得好啊!
  一想到咸阳会有一百多座宫殿的书籍, 尽收百家学说且对外开放,他都快坐不住了。
  这自然是国家宝藏之首。
  不过他理智尚存, 知道始皇帝不太可能现在腾出宫殿用来藏书。
  或许《挟书律》都得等秦二继位才会被废除。
  ………
  现在的精华糟粕,曾经不一定是,未来也不一定是。
  纵使是秦二所厌恶的学说,她也不会像始皇帝一般将其焚毁,而是存入书阁,留给后世评议。
  此为适度,无过亦无不及。
  叔孙通抚着胡须,不由得感慨:
  “这就是中庸啊。”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要点:在秦历9年时,始皇帝批准李斯的上书,烧毁秦史以外史书,理论上来说这将是华夏文明的重大损失。】
  【但华夏书阁内的各国史书却只有极少数缺漏,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举手!我知道!因为政哥有备份!】
  【零分。始皇帝备份的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史书那是真烧。】
  【是秦二藏的。她能以古通今就是因为早就在让星火部搜集各种典籍,《挟书律》出来后她把书全藏起来了。】
  【传出去:秦二带头违法犯罪!】
  秦历元年就是大秦一统之时。
  黔首们掰着指头算日子,虽然大多数都算不清。
  但秦吏们都算得清,一时间喜讯传遍各地:
  徭役全免就在二十七年之后!三赋将于十年后免除!
  伏地拜谢者无数。
  ………
  秦二违背始皇帝的法令,将各国史书留存到后世?
  又一波各国遗族动摇。
  华夏论说服力太强,没人反对华夏论本身。
  反秦也只能反对秦为正统。
  然而秦二藏各国史书于华夏书阁,这分明是承认各国均为正统。
  不过是秦一统天下,故而承周者为秦。
  “楚史在咸阳啊。”
  熊心犹豫片刻后决定前往咸阳。
  尊华夏正统者,为华夏儿女。
  他亦可入书阁一观。
  能说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楚怀王之孙,不会甘心为人放一辈子的羊。
  ………
  “以、古、通、今。”
  嬴云曼暗自感慨沙雕网友的感染力太强。
  祖龙都学会阴阳怪气了。
  李斯看到“华夏文明的重大损失”时就想要磕头认罪,只是陛下看了他一眼,他就明白帝心所在。
  ——他若真敢请罪,岂不是在说陛下错了?
  对于祖龙的阴阳怪气,嬴云曼无法装死不回答——虽说作为合格的独苗大概率不会死,但没必要作:
  “儿臣有错,请阿父宽赦。”
  不管《挟书律》有没有问题,她带头违律肯定有问题。
  那就麻溜认错。
  反正祖龙也不能砍了她。
  “明日起,拨昭阳宫及附近八宫,建华夏书阁,”嬴政语气平静得可怕:“秦二,此事由你来办。”
  不是,昭阳宫建书阁,她住哪啊?
  嬴云曼无奈应诺。
  嬴政全程没有侧目看秦二。
  借势发挥,让华夏书阁之功绩归于自己名下……让秦二负责,算是弥补。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秦二在史书阁的题字。】
  【华夏书阁的建立,让秦二的华夏论有了载体。】
  【《语文》十册,则让大秦百姓从启蒙开始就接受华夏论——当时文盲太多,学生可不止小孩子,老少同班是常态。】
  这是抄的二凤。
  嬴云曼心中有数。
  章台宫属于办公场所,太史令在此常驻,会站在朝会的一角记录国家大事和始皇帝的言行。
  或许史官都自带隐身特性,露天场所的阳光之下,在这位史官因情绪激动望过来之前,嬴云曼竟然都没注意到他的存在。
  太史令很快就收敛情绪,继续在不起眼的位置记录历史。
  大秦不止有太史令,还有许多地方史官。
  以史为鉴知兴替,这是对史官们最好的褒赞。
  ………
  以史为鉴,故知王朝之兴替?
  张良同样读过无数史书,却未能如秦二般以古通今。
  秦二不像始皇帝般认为秦有万世,故而以大秦社稷定华夏论。
  “我不如也。”
  张良深感惭愧,他这些年执意要亡秦复□□是因为未能以史知兴替。
  【秦历19年,因百家大议的铺垫,秦二在臣民的支持下对匈奴开战;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秦二令李信领十万军攻打西南蛮。】
  【无人在意的李信:?】
  【之所以能无人在意,是因为这支军队不需要朝廷拨付征战军费,就连丞相张良最初都以为李信只是驻守巴蜀。】
  【小良子:?是我不配知道吗?】
  【这是秦二的一次尝试,她成功了。】
  张良的惭愧戛然而止。
  瞒着丞相……瞒着朝堂内外用兵!
  还是在北方正在征伐匈奴的情况之下!
  征匈奴有百家大议所挟的华夏大义,所以正大光明出兵。
  攻打西南蛮是找不到借口了,才会隐瞒百官?
  这算什么明君?
  果然是无德之君!
  但再怎么气急,张良也没忽略这次用兵的特殊。
  ………
  不需要朝廷拨付征战军资?
  李信一边为西南蛮设郡果然是他之功而欣喜,另一边也很是疑惑为何无需拨付军费。
  驻守和攻打不同,光抚恤就是极高的支出,更别说攻打的武备损耗与更长的补给线。
  还有这十万军……
  三征百越投入了巨额兵力,历时十余年,死伤士卒就有三十余万!
  李信陷入了茫然。
  难不成他忘了伐楚的教训?
  只是这一次……
  他还赢了?
  ………
  再度成为焦点的嬴云曼腹诽这天幕还真是什么都给她抖出来。
  西南蛮那能不打吗?
  不打怎么吞下东南亚那片粮食宝地。
  而且云贵川在她的记忆里,自古以来都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于现在就是古?
  这不重要。
  【毫无疑问,这是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属于不义之战的战争。】
  【秦二:我都承认无德了,你就让让我呗?】
  【什么不义之战,我,西南蛮后人,支持秦二打西南!】
  【那叫解放!谁要在西南蛮治下世世代代给部落首领当奴隶,归秦后下一代就是秦人,就是华夏儿女。】
  墨家众人如遭雷击。
  他们奉行“非攻”,是因为墨家认为战争只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
  可天幕的后人却在支持秦二的不义之战。
  若他们阻止秦二发动战争,这些“世世代代的奴隶”会感激他们,还是会指责他们?
  巨子张行同样在理念遭受巨大冲击时陷入迷惘。
  ………
  儒家弟子同样迷惘。
  “救无辜,伐有罪。”
  儒家对战争的态度就是不能伐无罪之国,即反对不义之战。
  可天幕公然支持战争的西南蛮后人……算不算无辜?
  若他们算无辜,大秦的奴隶又算不算无辜,大周的奴隶呢?
  岂不是夏商周乃至各国皆为有罪?
  若不算无辜,谁又愿意子女后世为奴?
  孟子曰“仁者爱人”,不愿后世为奴的父母难道不该被仁爱吗?
  ………
  秦朝的奴隶们看着天幕一言不发。
  身在奴籍,世世代代也是奴籍。
  除非立功得赦,又或是始皇帝免除部分奴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