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大将军段宁的放下刀剑,扛起锄头,身先士卒,只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两公顷的垦荒,还得到了长安的表彰。
  精心选育的种子被一批批播下,同一片土地上,有人唱着丰收的歌谣,有人弹着锵然的琴声,奏响王朝的哀歌。
  第207章
  “北上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1]”
  初平六年,曹操的军队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脉之间,他下令军队原地扎营休整,随后提笔写下诗作《苦寒行》 ,并将诗文交给自己的次子曹丕。
  这是曹丕第一次随军,他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随侍曹操左右以来,一言一行都十分小心。
  从前这个位置出现的,都是曹操的长子曹昂。
  随着曹操参与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曹操有意培养长子,每每在外征战,就将后方交给他最倚重的长子。
  曹昂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曹班的部将吕布奇袭鄄城时,他将父亲屯在城内的财宝散给留守城中的曹操亲信,让亲信将弟弟和父亲的姬妾们送出城,自己率守军迎战。
  鄄城地处战国时期两大都城邯郸和朝歌之间,也是殷墟所在, 曹操的士兵在这里屯扎,字面意义上的犁地三尺“征粮”,轻而易举便能掘出“珍藏”宝物, 与周边世族换取粮食。
  亲信们护送曹丕和卞氏渡河后,曹丕不肯继续北上,在河边一直等到了兄长战死的噩耗,才带着母亲和幼弟,逃到邺城。
  冀州刺史袁绍不在城内,邺县县令接待了曹操家小,得知鄄城已降,立刻派人传信带兵前往清河国的袁绍,同时询问曹丕,是留下还是继续北上。
  “你的父亲,被主公派往常山国募兵了。你要是同去,我会帮你照看家人,你要是不放心家人,就留在邺城,曹使君是主公的盟约,我会像侍奉主公家人那样,侍奉他的家人。”
  年仅十二岁的曹丕谢过县令,将家人留在邺城,自己带着亲卫继续往北追赶,终于在中山国追上了曹操。
  彼时的曹操在南阳失去了信赖的谋士荀攸,按照荀攸最后的建议,来到冀州,却碰上了本应在兖州陪伴妻子的次子,一丝喜悦没有,全是震惊。
  曹丕将兄长、夏侯兄弟阵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
  曹操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大雪落下,他鬓边雪白,前路如同这雪地一般,一片渺茫。
  曹丕的生母卞氏出身不好,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曹丕常年陪在母亲身边,诗书礼乐一样不曾落下,他接过诗文,一眼便能猜出曹操的意思。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曹操在诗作最后提及的《东山》,是《诗经》中的一篇,以周公旦东征凯旋为背景。
  《苦寒行》乍一看,是曹操感慨行军之苦,抒发战争的悲凉和压抑。
  但现在,曹操让他将其作为书信送出,若那便是一封宣战书,是对敌人明晃晃的威胁。
  曹操此次北上,意在劝降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
  根据荀攸遗策,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必有一战,这是曹班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她挟天子后最为成功的一次阳谋,于曹班而言,此战若是公孙瓒胜,她自然可以坐收渔利,若是袁绍胜,她从兖州发兵,也能乘虚而入,那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左右都是曹班获利,荀攸看得很清楚,她的目标不是公孙瓒,也不是曹操,曹班的敌人是袁绍,是北地之主,她和袁绍之间,一定是不死不休的。
  因此,曹操若想从这场乱局中获利,就要站在终点往回看。
  曹操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壮大自己,次要目标,是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尽可能地削弱敌人。
  曹操最大的敌人,是曹班。
  曹班和袁绍相争,于曹操而言是有利的,所以曹操可以帮助袁绍,但万万不能卷入主战场,再次削弱自己。
  从南阳到邺城,一路上,曹操都在思考具体要怎么做。
  袁绍出发清和国前,曾在邺城与曹操短暂地碰了一面。
  前院刚刚来了盗贼,后院就失火,得知曹班奇袭兖州,袁绍也是大惊失色。
  但当曹操向袁绍表示,希望他派兵帮助自己夺回兖州,袁绍却拒绝了。
  “兖州初叛,曹班短时间内,必然无法完全控制,但如今公孙瓒的兵马已深入冀州腹地,我身为冀州刺史,必须护卫邺城,孟德当与我同去清河国,待我斩杀公孙瓒后,必举一州之兵,助你夺回兖州。”
  曹操只当袁绍放屁。
  我来找你要兵,你倒好,想直接拉我去送死?
  但此刻的他,人在屋檐下,只能先答应着,又讨价还价,从袁绍那里还是要来不痛不痒的五百人,这才罢休。
  袁绍和曹操一同长大,又是多年的老同学,哪能不知他曹孟德阴奉阳违时的表情?
  本来袁绍也没指望曹操能帮忙,如今连自己的地盘都能丢,袁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故作大度安慰曹操:“若是孟德不愿于我同去,也可以在冀州帮我募兵,募得的士兵,我承诺,都交由孟德统率!你看如何?”
  如何?不如何!
  回到临时住所的曹操大发雷霆:“我就知道袁本初靠不住!”
  曹洪也气道:“那我们就在冀州募兵,等人数凑齐了,之间杀进他的邺城!”
  “别说气话了!”曹仁受不了曹洪的拱火,驳斥道,“你当他袁本初那么好心,引狼入室?”
  “冀州连年兵祸,黄巾之乱后,成丁大量外逃,袁绍在这里这么多年,能募兵他自己不会募?恐怕就是深山里的野人,都让他揪出来充军了!让主公去募兵?简直就是戏弄人!”
  两个亲信一吵起来,曹操帐中诸将士也开始七嘴八舌地提意见,有说应该直接带兵渡河,杀回兖州的,有说反正袁绍离开邺城,不如现在就让邺城易主的,但这些主意都绕不开一个问题。
  哪来的兵?
  屋内吵得他头疼欲裂,情绪濒临崩溃之际,他想,要是荀攸还活着,他怎么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心里反复思忖着荀攸最后的话语,壮大实力?怎么壮大实力?他连兵力都不够……
  兵……
  募兵,募兵……
  霎时间,他灵光一闪,募兵可不止征调成丁这一种方式啊!
  这里是冀州,除了袁绍控制的冀州官兵,还有一股最大,最出名的军事力量——黄巾军!
  虽然说,作为黄巾的发源地,冀州黄巾在被卢植、皇甫嵩先后讨伐后,已经销声匿迹,但朝廷沉重的赋税,地方官吏腐败的管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民起义问题。
  走投无论的百姓摘下黄巾,潜入太行山脉,以一个个山寨的形式重新整合,逐渐壮大后,相互联连,最终形成了几十万人规模的黑山军。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前首领名为张燕,曾与张角交好,张角死后,他在关东联军讨董时,投靠了时任泰山郡太守曹班,后来一路跟着曹班对抗董卓残余,后又归化长安朝廷,得了封号,成功从起义军升格为王师。
  但黑山军可并不只有张燕这一支啊!
  曹操将劝降的任务交给自己的次子,也存了考教的意思。
  曹丕接过诗文,面对父亲,还有些紧张,想了想,开口道:“我观父亲的字,与钟功曹有些神似。”
  他说这话的本意,是想从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起一个话题,关心一下父亲。
  他对父亲身边的人、包括父亲过去经历的了解,几乎都来源于他的母亲,钟繇是济阴郡的功曹,之前他和母亲在济阴的定陶县,得钟繇诸多照应,他才从母亲那里得知,钟繇从前是父亲的同窗。
  能将妻儿托付的,必定是父亲非常信赖之人,而钟繇擅长书法,他独创的字体更是远近闻名,曹丕常常临摹他的字,如今见父亲字迹和自己神似,内心暗喜,情不自禁就说了出来。
  可谁知,这一句话,可害惨了钟繇。
  曹丕不提还好,一提钟繇,曹操就想到了他们曾经在洛阳蒙学的日子,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曹班。
  先是父亲,又是长子,还有自己的信赖的手下。
  曹班,曹班,曹班!
  这个阴魂不散的女人,怎么还敢以曹家人自称? !
  曹操只恨不得立刻提刀杀到她面前,将她碎尸万段,告慰曹家先祖!
  对,还有祖父!
  祖父身体一向康健,怎会突然染病?
  一定是被她当年风寒的病气沾染上了!
  曹丕被父亲突然怨毒起来的眼神吓到,以为是钟繇得罪了父亲,连忙道:“钟,钟功曹在定陶,教导我许多……”
  曹操猛然抬眼:“教导你?他一个外人,能教你什么?你的母亲呢?我不在时,她就是这样守德的吗?!”
  这下曹丕是真的吓坏了,二话不说跪在地上,以头磕地,直将额头都磕出血来,才含泪道:“母亲对父亲忠心不二,这些年来,一直悉心抚养我与阿弟,也善待各位夫人们,父亲如何责备我都行,但千万莫要让母亲知晓,她身体本就不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