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马车行过一条小街,一个赤裸上身的农户推着一架木板车和他们的马车相错而过,他们的马车停了下来,让农户先行,农户并没有将目光和注意力分到他们的探花车架上,他大汗淋漓地推着车走过,车上堆着装得鼓鼓的粮袋。
  赵戬突然想到,此来长安,在洛阳城外见到的饿殍,一瞬间,他开始怀疑起自己此行的意义。
  他籍贯长陵,可长董卓杀光了他的家人,长陵易主,家乡物是人非。
  他效忠汉廷,可天子为权臣质于长安,洛阳公卿置生民与不顾,他作为洛阳来使,内心却如此不坚定,他的前路又在何方呢?
  他心里突然哀切起来,此来长安,尚不知能否见到曹班,见到曹班后,他能否答应和谈,自己还能不能有小命回洛阳……一切都是未知。
  他转头看向车窗外,几名文士装扮的年轻人,相携而行,青春洋溢,生机勃勃。
  长安的一切变化,都真实得让他感到不安。
  “咕噜——”一声违和的异响,打断了赵戬的思绪。
  “正好是午饭时间,我带叔茂去用餐吧。”马日磾道。
  赵戬知道马氏的奢靡作风,马融“帐前授徒,帐后丝竹”可是出了名的,他不敢恭维:“素食简馔即可,不劳尚书破费。”
  马日磾一脸往事不堪回首地表情:“如今户部预算紧张,叔茂放心,你我今日,同尚书台的诸位同僚一道用饭。”
  赵戬一听,要和全尚书台的同僚一起吃饭,这怕不是要把席宴设在皇宫大殿才容纳得下吧!
  他始终记得,王司徒和自己说过,这次是秘密来使啊!
  他忐忑不安地跟着马日磾进了皇宫,长安城皇宫的占地面积和墙体的高度都小于洛阳皇宫,这稍稍让赵戬松了口气,可进去之后,他才发现其中不同。
  从他们登记姓名身份入内后,身边就不时有大臣和武将经过,他们三五结伴,言行毫无克制,其喧哗堪比洛阳金市,更有什者,还在外廷吵了起来!
  赵戬在心中疯狂默念“非礼勿视”,跟着马日磾沿着一条花园小径,转进一间开阔的院门口,热食香气传入鼻腔的同时,更加喧闹的声音也从院子里传了出来。
  马日磾率先迈进院子,赵戬犹豫片刻,也提起衣摆迈进去。
  “来,叔茂,带你体验一下我们尚书台的食堂,这可是全皇宫,伙食第二好的食堂!”
  食堂……应是取自众人举堂而食之意,赵戬心道,汇聚天下名士的尚书台食堂在皇宫里都只能排第二的话,那排第一的,只能是天子的御食堂了。
  院子的入口处,摆了一张高脚木桌,木桌后面坐着一个头戴白色头巾,面无表情的男人,所有进入食堂的士人,都在木桌后排成一列,赵戬跟在马日磾后面,马日磾前面还有六个人,年纪有看上去比马日磾年轻的,也没有让马日磾先行。
  闻到有先后,先闻到饭食的人便能先用饭,这一点赵戬也是认同的。
  没过一会,队伍便排到了马日磾,只见他从衣袖里取出一沓什么东西。
  “洛阳来的赵使君,刷我的票。”他排出两张小票。
  小桌后男人收下饭票,在本子上找到吏部,在马日磾名字旁边划了两道。
  排在赵戬身后的人突然出声,打趣道:“马尚书难得啊,这个月来食堂六次?”
  马日磾涨红了脸:“……都是带人来的。”
  “哎,长安真是热闹啊,吏部尚书也要亲自当导游,吕尚书您说是不是?”
  赵戬听不懂他们的对话,只知道那人说完后,院内众人都哄笑起来,他更加不知所措,只能跟着马日磾,像一只跟在母羊身后的小羊。
  马日磾在窗口领了饭,两人端着木盘,方才调侃马日磾的人在一张木案边朝他们挥手,马日磾没理她,带着他找到一张没人的案边落座。
  赵戬的木餐盘里放着一双木箸,和一只木勺,他扫了一眼周围的人,又看了看用箸灵活夹取饭菜的马日磾,尝试着用了下箸,却发现自己根本使不上劲。
  马日磾确实吃食堂不多,他本身在家是食不言的,但尚书台规矩不一样,忙得时候,饭食都是在办公房里用,慢慢大家也不那么讲究了。
  他现在已经能自如地在食堂和家里,两种场景下切换用餐礼仪了。
  见赵戬不会用箸,马日磾贴心地放下筷子,自己改用手和木勺:“赶紧吃吧,到点食堂关门了。”
  赵戬这才拿起盘子里的粟米饼。
  今日食堂除了主食,还有腌咸鱼、韭菜鸡蛋羹、和一碗清汤,和富裕之家比肯定算不上丰盛,但绝对是平均水平线以上的伙食,光是那碗滑嫩鲜香的鸡蛋羹,就令赵戬回味无穷,他不知多久没有吃到鸡蛋了,越吃,越感觉口里发咸发哭。
  马日磾闷头干饭,将汤一口喝完,摸摸肚子,一抬眼,发现对面的赵戬一边含着鸡蛋羹,一边已然泪流满面……
  -------------------------------------
  仲秋时节,统一考试结束后,城西的市集就成为城内最热闹的地方。
  北学府有许多外地来此考学的学士,六月之后,学府内的食宿价格翻倍,来不及在九月上任前返乡的学士,就会在市集街的招工处找实习活计,自己在城里租房暂住,而手头有积蓄的学士,则会在市集的酒肆,邀上三五好友小聚。
  今日攥局的,正是第三届统一考试的状元,齐田。
  齐田是扶风格物院招手的第一批孤儿,也是格物院的六期生,在第三届统一考试的报名学士中,她的年龄算小的,但她很聪明,这些年靠着学分和实习,攒下了一笔积蓄,来到长安后,便直接在城西置办了一处带院落的宅邸。
  她热衷于人情往来,听说很多同窗不能回乡,便在自家院子里摆上瓜果,邀请同窗,还有留京的前辈们一同赏月祈福。
  “润陇,没想到你还邀请了杨状元。”一名同窗看向独自立在小溪边,垂头观鱼的杨布。
  “别人举头望月,她低头看鱼,我从前只是听说她脾气古怪,还以为是有人嫉妒她的才华,今日得见才知其言不假。”
  齐田精力旺盛,考学之余,自己动手拾掇院子,挖出一条水渠,有了小桥流水后还不满意,又请了工部熟识的匠人,帮她在院子里造了一座小亭。
  她坐在亭子内,也看向溪边,咬了一口果子,笑道:“杨前辈是一位目标明确的学士,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心生仰慕,自然要邀请她。”
  其他同窗见她们聊到杨布,纷纷都来了兴趣。
  要说北学府一期生、二期生中,最为传奇的两个人,非杨布和诸葛亮莫属。
  他们二人一入学,便包揽所有考试的头两名,却双双没能完成第一年的考试,成为了“复读生”,“考王”神话延续到第二年,才画上了句号。
  “啊,能不能别提她了,在学府里被他俩的名字大山一样压着,你们还不嫌够吗?要不是他们这些“复读生”,我去年说不定就能录上了……”
  一名复读参加今年第三届考试的二期生学士凑过来,抱怨道。
  他的同窗立刻调侃他:“就算他们去年不考,以你的成绩,也不能留京的好吗。”
  众人嬉笑着,马上有人接着道:“是啊,不过话又说回来,去年的统一考试也是奇了,状元杨布放着五部抛来的杨柳枝不接,去时文报当了一名记者,榜眼诸葛亮也是,长安那么多职位不选,非要去泰山郡,听说那里黄巾又闹起来了,可不太平呢。”
  都知道统一考试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留京做官,可上一届头三名却全都没有留京当差,为此还有学士投稿到报社,就读书的尽头是不是做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以往,按照时文报的风格,是不会参与这种有舆论争议的内容报道的,但他们招收了杨布,成为了当事人之一,难得也加入了讨论,长安百姓对此事的议论热情盛况空前,也将第三届统一考试的报名热度推向了又一个高点。
  然而话题中心的主人公之一,杨布,却好像没有意识到别人对她选择的不理解,她自然而然地步入亭中,与各位同窗后辈们攀谈。
  有学士见她风度翩翩,言行坦荡磊落,不免为刚才的行为感到惭愧,杨布不以为意,主动表示要以这次仲秋小聚和即将开始的武举选拔为题,写一篇时文报道。
  齐田作为聚会发起人,自然愿意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好为以后在长安朝廷做官铺路,因此主动响应杨布的倡议,为杨布引荐这次参加聚会的各位三期生学士。
  不管众人是以什么目的结识自己,杨布找单全收。
  正如齐田对她评价的那样,她是一个目标很清晰的人。
  别人不理解她的行为,只是因为,她正处在为了那个目标而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小聚散伙后,杨布拒绝了齐田的护送,带着略有些发飘的步子,独自回到了自己租的小屋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