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孙策这时也反应了过来,问周瑜道:“曹班想做第二个董卓吗?”
  周瑜眉头紧蹙,抿着唇,沉默不答。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确实是曹班所要做的,但直觉告诉他,诸葛亮向郑玄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反对曹班的意思。
  好友身上那种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去抓,都抓不住的感觉,又来了。
  自他和诸葛亮相识后,他没有一刻停止学习,即使好友给他带来的一些书籍被家中长辈称为“秽籍”,他也一概来者不拒。
  就像郑玄所说“比物丑类”,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从好友身上汲取知识,他相信只要他见识得足够深远,他就能有判断力去辨明什么是“正”和“谬”。
  还远远不够,周瑜心想,他看向站在他旁边的少年,少年年纪比他小,未来留给他的时间,远比自己要多,可他却已经远远走在自己前面了。
  诸葛亮在交州格物院学习,是院中诸生的佼佼者,他怎会不理解曹班的所作所为呢?
  就在周瑜疑惑之间,廊下的郑玄却突然笑了出来,他摇了摇头,对诸葛亮道:“你要问,直接问便可以了,这般拐弯抹角,是怕我不回答吗?”
  诸葛亮的表情有些倔强。
  讲习的最后,郑玄给了诸葛亮答案,虽然从好友的表情上来看,这个答案并没有说服他。
  ——时间。
  这是郑玄的回答。
  曹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时间?
  周瑜和在场所有人,对此都表示不能理解。
  讲习结束后,孙策见周瑜和诸葛亮的表情一个比一个郁闷,一左一右将手搭在两人肩上,揽着他们一边出了县府:“怎么你们这些听懂的,听完反而还不如我一个没听懂的开心?”
  周瑜苦笑:“做学问就是这样的,知道的越多,才能意识到有更多不知道的事物,明白自己知道得还远远不够,所以知道得更少,反而更快乐。”
  孙策挠头:“所以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少?”
  诸葛亮噗嗤一笑,周瑜也笑了:“可以这么说吧。”
  孙策见俩人都笑了,便放下心来,推着他们往城外走:“走走,带你们去认识下我兄弟。”
  周瑜纳闷:“你才来吴郡几次,怎么又认识兄弟了?”
  孙策嘿嘿笑道:“就是上次来认识的啊,我去借船的时候,顺手帮了他一些小忙,他还说下次来庐江,要拜访你呢。”
  “拜访我?”周瑜奇* 道。
  孙策这人就喜欢交友,坐船渡个江的时间,就能和船夫攀上关系,平时走到哪里都不缺朋友,这点周瑜还是很佩服的。
  孙策点头,有些支吾道:“是呗,我就随便和他夸了你两句,他就佩服得不行,哎呀。”
  见周瑜和诸葛亮两双聪明的眼睛都看过来,孙策笑着打哈哈道:
  “总之,他家在庐江也有亲戚,非说想见你,你们这次就认识一下,以后来吴郡也有个照料嘛。”
  周瑜看他躲闪心虚的表情,心里便有了数,因此当这名叫凌操的青年见到自己,大呼“这便是美周郎?百闻不如一见啊!”,周瑜强行忍住了打孙策的冲动。
  凌操家住城外,他和孙策出身相似、性格相仿,因此能成为好友也不算奇怪。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凌操对于时局的关注热情。
  “我听说,董卓在弘农,被人杀啦!”他对孙策道,“你阿父不是在洛阳吗,之后你会跟他一起去吗?”
  孙策闻言,难得露出了犹豫的表情,他是很想跟父亲一起的,但是父亲却让他留在母亲身边,帮忙照顾弟弟妹妹,他也听母亲埋怨过,说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可是……
  周瑜见状,岔开话题道:“董卓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诛之,董卓之死,实乃天意。”
  凌操一听,果然一跺脚,激动道:“真死啦!快哉快哉!”
  他给高兴地跑到院子里,取下三条鱼干,送给三位客人,他有意和周瑜攀谈,因此给他的鱼干也是熏得最完整,最黑亮的一条。
  “那你们说,从此以后,是不是天下太平了?”
  凌操说者无心,三人听完却心境各异。
  一直沉默不言的诸葛亮,看着手里的鱼干,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鱼的腥味和肉食的香气混合着,漫溢在狭窄的屋子里。
  他对周瑜道:“我这次来,也是和阿瑜道别的。”
  第156章
  “道别?怎么就要走了,不多呆几天吗,那下次……”
  孙策话说到一半,见周瑜沉默不语,顿时明白过来,一下站了起来:“你要走去哪?再也不来扬州了么?”
  “嗯。”诸葛亮垂着头,来回捏着手里的腌鱼干,指腹挂下一层油亮的粉末。
  “哎呀,这么突然就……”凌操见到气氛不对,想站出来说些什么,见诸葛亮糟蹋鱼干,下意识地拍掉了他的手。
  “嘿,再怎么说,也不能糟蹋粮食啊。”
  “嗯。”诸葛亮的头却垂得更低了。
  凌操和孙策对视一眼,两人起身来到诸葛亮身边, 蹲下身,从下往上去看诸葛亮的表情。
  少年眼眶红红的,长长的睫羽下,居然挂上露水了。
  “哎呦,是我的过错了!”凌操见他抱着鱼干不吭声,心念电转,一拍脑门。
  一定是他分鱼不公平, 惹得小郎君不开心了!
  “刚才没注意,这条鱼是有些太小了, 为兄这就去给你换, 莫急哈……”
  凌操说着就要出去,却被诸葛亮扯住了衣袖,他回头,少年用袖子摸了摸脸,转过身,将背上一直被着的小布包转到身前来。
  这只小布包诸葛亮已经用了很久了,包底被磨破之后,他又重新缝补上,缝纫课是格物院□□授的,这门课他也是满分呢。
  屋内众人都安静地看诸葛亮在布包里掏东西,周瑜也默默地看着,他还在努力消化诸葛亮所说的“道别”。
  仔细一想,他和诸葛亮两人,一个居交州,一个居扬州,相隔千里,却能年年相见,视彼此为知己,靠得是什么?
  是海船。
  南方的交州、北方的即墨港,有百米海船,可在海上航行数月,可抵御汹涌的海浪和猛烈的海风。
  一旦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视为寻常后,他就会忽视一个现实——
  对于周瑜来说,诸葛亮和他乘坐的海船就像海上飘忽的海风一样,每年固定季节被吹到岸上,但当他想要去追风时,却根本无从寻起。
  所以诸葛亮说“道别”,意思就是,他以后不会再随船来扬州了。
  他曾经问过诸葛亮,为什么会在此停留,对方的回答是——扬州有许多需要他探究的人事。
  所以他现在要走了,他想探究的事情,都了解清楚了吗?
  自己一直努力追寻他的步伐,最终还是没能追上吗?
  他见诸葛亮从小布包里翻出一个东西,就像他们以往每次见面那样,递给他。
  他接过来,那是一张纸,用一根可以伸缩的弹性绳捆成圆柱状。
  他轻轻拨下弹性绳,绳圈在离开纸筒后,跳上了自己的手腕,将他的手腕圈住。
  他缓缓展开
  诸葛亮这次带给他的,是一张纸。
  准确来说,是一张宣传海报。
  海报上方用浓墨大字写着——
  高等学府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
  下方还写了报名时间和地点,考场安排、以及考核的科目。
  周瑜注意到,考场只有两处,一处在交州,一处在长安。
  “你要回交州?”
  诸葛亮摇头:“我会去长安,顺利的话,来年十月,我会成为北学府的一期生。”
  长安。
  不其县侯曹班。
  果然交州也是曹班的地盘啊……
  孙策也凑脑袋过来,纸张昂贵,但他在诸葛亮的手里见得多了,已经不觉新奇了,不过海报的样式他还从未见过,更何况上面的内容也颇有意思。
  他看了看海报上面的内容,疑惑道:“考试在明年六月,那不是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么,阿亮何来辞行一说?我们还是有机会能见的呀。”
  诸葛亮乘坐的海船,每年冬季从即墨港出发南下,次年夏季会北上即墨港,诸葛亮这次是跟着北上的船来的,那么在考试之前的冬天,他还是可以来扬州的嘛。
  见诸葛亮不答,他把手里的鱼干递给周瑜,咧嘴笑道:“没关系没关系,阿亮如果不方便,那到时候我去洛阳寻我阿父,就带上阿瑜一起,长安离洛阳……”
  “不会再见了。”
  诸葛亮突然打断了孙策,他站起身,将小布包背起来,周瑜和孙策见状同时唰地站了起来,凌操搞不清状况,摸着后脑勺,也爬起来。
  “阿瑜应该知道吧,我们是不一样的。”
  周瑜直视对方的眼睛,看起来面无表情的样子,但孙策知道,他这是生气了,连忙打圆场:“怎么不一样,我看你们简直一模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