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前者是袁逢给他的命令,后者则是他的私心。
  袁氏支持张让矫诏,点燃宦官和外戚之间矛盾的引线,让二者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再拥立年不满两岁的刘合登基,以取从龙之功。
  整个计划中,最危险的部分——阻挡大将军的手下支援大将军,并斩杀其残余势力,袁逢交给了袁绍。
  最简单的部分——看住刘辩,再去刘合面前刷好感,袁逢交给了袁术。
  袁绍内心,对家族的怨气,在这个血腥的夜晚,达到了顶峰。
  且不提,注定继承家业,最后摘桃子的兄长袁基,他和袁术同样是在外打拼,他处处强于袁术,可家族内,袁术总是事事优先于他。
  只要他在这个家,一天不获得超过袁逢的权柄,一天就要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他知道袁逢能到今天的位置,和袁氏与宦官的私下往来离不开关系。
  因此他怎能不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呢?
  在得知两个皇子都被宦官掳走后,他心里第一反应是——天助我也。
  袁术那朽木,这么简单的任务都完成不了,这次之后,袁逢总能对他另眼相看了吧。
  于是袁绍摒弃前嫌,带着心虚的袁术一起,顺利地将宋奇的弟弟宋穹斩杀,又在皇宫内大开杀戒,搜寻宦官与外戚势力的残余。
  他们将太后的嘉德殿围住,逼迫太后交出宋皇后。
  “宋氏勾结宦官谋反,宋奇、张让等谋主皆被捉拿下狱,还请太后交出罪女宋氏!”
  皇帝死了,皇子逃了,太后一夜之间,成为皇宫里地位最尊贵的人,太后不交人,袁术想硬闯,被袁绍拦下了。
  “你是想造反吗?”
  袁术觉得袁绍这话说得实在可笑:“造反?是谁在皇宫里大肆杀戮?如今宋奇兄弟已死,宦官又被你杀了个干净,宫里发生了什么,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你还在顾虑什么呢?”
  袁绍当然是顾及名声!
  他和袁术不同,袁术可以从袁逢那里得到兵马和门客的效忠,但他不行,大将军宋奇和弟弟宋穹死后,他们的手下群龙无主,都投降了自己,在他们面前,自己一言一行都要摆出世家的风度才行,若像袁术那般莽撞,如何服众?
  袁绍不同意硬闯,袁术见兄长风头正盛,也不好顶撞他,只能陪着他,在嘉德殿外干耗着。
  但真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袁绍左右思忖,反正现在大事已成,一个没了外戚权势的皇后也影响不了什么,再加上宫廷政变着实血腥,于名声不善,于是他指挥袁术,让他带人打扫皇宫、搬运尸体,明日便开宫门,召集朝臣,公布宦官和大将军谋反一事。
  “凭什么我去?”袁术蹬鼻子。
  “那你去杀宋氏余党,我去清扫皇宫。”
  “……我去,我去还不行嘛。”
  黄河渡口,护送皇子车架,化名“士邑”的贾诩和卫召发生了争执。
  贾诩认为,应该送两位皇子回京。
  “皇子流落在外成何体统?袁氏意图行刺,禁军难道会坐视不管?”
  卫召却道:“禁军就在袁氏的手下,如何管?我们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如今士大人让我们回去,难道士大人也是袁氏的人?”
  赵忠被夹在中间,劝也不知该如何劝,劝卫召吧,他的意见和卫召是一样的,他也不想回去啊。
  劝士邑呢,他又担心士邑一气之下,舍弃他们走了。
  可是卫召这么和士邑争论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他们到底是瞒了士邑,皇子回宫其实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们两个回去就不一定了!
  眼见士邑对卫召的话越发怀疑起来,赵忠担心士邑发现端倪,正准备去劝卫召,却听见天边马蹄声如雷动,远处道上掀起烟尘,一队兵马直直向着他们所在的渡口而来。
  贾诩立刻调兵布阵,拉开弓弦,将皇子的车架保护在后面,卫召见势不对,不顾赵忠的反对,也钻上了马车,马车逼仄,他便直接将刘辩抱起放在自己腿上。
  为首的将领却在这时主动下马,走上前来。
  “凉州刺史董卓,奉袁太傅的命令,来接两位殿下回京。”
  贾诩听见对方的名字,瞳孔一震,脑海里飞速运转,很快掩饰住情绪,并未下马,也未松开弓弦,而是用怀疑的眼神质问董卓。
  “太傅怎知两位殿下在此?”
  董卓被人用箭矢指着,也没有生气,反而是仰头,看向贾诩:“我见这位将军身形挺拔,身边将士各个训练有素,不知是何人门下,为何要帮着反贼,挟持殿下呢?”
  赵忠躲在马车后面,听见来人是董卓,心已经凉了一半,又听见董卓说自己是反贼,立刻急了。
  卫召怀里抱着皇子,想伸手去拉都来不及,赵忠直接掀开车帘,站在马车上大声喊:“士大人别听他的,袁氏才是反贼!”
  董卓听见这话,有些诧异,没理会赵忠,而是对贾诩道:“将军可是交州士家?”
  贾诩皱着眉,点头道:“将军不敢当,邑南下赴任,遇见贵人车架,自当护其周全。”
  董卓突然朗声大笑:“士大人快快弃暗投明吧,您这是被这阉竖给骗啦!”
  赵忠听到董卓居然想拉拢士邑,急得破口大骂:“凉州刺史董卓狼子野心!屯兵京郊,蓄意谋反!洛阳城谁人不知!?”
  “士大人莫听他一面之词,他说奉太傅命令接殿下回京,谁能保证他没有撒谎,他能拿出证据吗?”
  董卓仿佛听了天大的笑话,笑声越发爽朗,可四周的空气却凝固了,没人会在这个场合真的笑出来,大家都知道,他的笑意背后藏着什么。
  “证据?赵常侍需要什么证据?需要我现在下令,来证明我这三千人,能轻松拿下你们区区二百人吗?”
  赵忠听见对方居然认得自己,已经心如死灰,他将最后的希望投向贾诩。
  “士大人,您千万要挡住他!事成之后,我会和殿下们,给您请封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贾诩,赵忠满面哀容,董卓似笑非笑。
  贾诩却在这时候挥手,士兵们让出一条道,皇子的马车直接暴露在董卓眼前。
  他翻身下马,抱拳道:“我随董使君,一同护送殿下们回京。”
  听了他的话,赵忠瘫坐在马车上,双目无神。
  马车内的卫召若有所思。
  马车外,董卓欣慰地拍了拍贾诩的肩膀,招呼自己的手下,来迎皇子们的车架。
  两位皇子终于得以启程返京,因为刘合太小,赵忠被允许留在马车里照顾两位皇子,卫召被赶下了马车,随大军步行。
  此时距离灵帝驾崩,宫廷内乱,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年长一些的刘辩还好,大人们吃什么他吃什么,只不过赵忠会让刘辩先吃,吃完才同意其他人吃。
  但刘合还在吃奶的年纪,因此就算有董卓的大军护送,他们还是不得不在村舍留宿一晚,去给刘合找能哺乳的妇女。
  当夜,贾诩住处的门被人叩响,他摸出袖中的短刃,反手藏在手臂后面,来到门边,从门缝间发现,来的居然是“段铭”。
  “段大人深夜来叨扰,是为何事?”贾诩没有给对方开门,只是隔着门,小声问道。
  卫召道:“我是想来提醒一下士大人。”
  见屋内没有回应,卫召只能又贴近门一些,压低声音道:“士大人,我和您说实话吧。”
  “袁氏意图行刺皇子是假,谋反是真!”
  “董卓虽是袁氏门生,但其狼子野心,拥兵自重也是真。”
  “我见士大人为人忠义,却不了解京城局势,怕大人误入此间万劫不复,故而提醒大人——”
  “小心董卓和袁氏。”
  卫召给贾诩留下话后,就走远了,贾诩却因为他的话,彻夜未眠。
  自打和董卓的军队碰上后,他几乎是立刻就做了决断。
  袁氏设计害了段宁的祖父,董卓是计划的执行者,他任凉州刺史,却放任士兵在凉州掳掠烧杀。
  如今董卓得袁氏征召,却只领了三千骑兵,对自己这区区二百人都眼馋。
  袁氏利用董卓,却也提防董卓。
  这正是利用董卓,除掉袁氏的好机会!
  可是“段铭”为什么要告诉他这些?
  驾车带着皇子出奔,如此冒险的举动,背后至少得有足够大的动机,才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忠心护主?不可能,赵忠对两个皇子都比他尽心一些。
  不为忠心,那就是私心了,他想要利用皇子,或者他背后的势力想要利用皇子。
  他不是宦党,赵忠对他一直有所防备,他也不是袁氏的人,不然他直接驾车驶进董卓或者随便哪位袁氏将军的军营里就好,哪里轮得到自己来护驾呢?
  贾诩久违地再次头疼了起来,天光还未亮,村庄里一片宁静平和的假象,隐约能听见将士们的鼾声。他起身想去水边洗把脸,清醒一下,却听见树林里传来熟悉的马鸣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