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怎么说?”且不说黄巾起义是否真的会“再次”发生,姐姐现在打仗打多了,曹班靠着上辈子查资料的军事知识老本,在姐姐面前已经有些不够吃了。
  “你想,往北往南都是河流的冲击平原,黄巾要是占了泰山郡,你怎么攻城?而且附近几条山脉,躲起来也很容易嘛。反之,你在他们之前掌控这个战略要冲,到时候洛阳乱起来,至少西面你不用太担心。”
  但是如果要占领泰山郡,还使用原来格物院和即墨军事学院这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行了,因此制度改革在去年被姐妹列入“三年清单”——即三年内必须要完成的重点工作之一。
  但是动乱的时代,事情并不总会按照计划发生。
  黄巾起义整整提前了十年!
  曹班刚刚带人进入泰山郡,还未能站稳脚跟,阳翟的格物院势力还未能培养出足够自保的军事力量,姐姐的兵马被困在并州无法南下支援……
  还有京师洛阳,姐妹的生母还在皇宫内,黄巾之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的宫变,朝廷下令各地选将,各方势力的角逐征伐,她们该如何抉择?
  时间,时间,曹班想,为何偏偏就在这个时候?
  哪怕多给她一年,至少让她能够拿稳手里这枚太守印……
  这时,负责通传消息的士兵将一份情报送到曹班面前。
  和情报部常用的矾水密信不同,这份情报使用的是木浆纸——经格物院研发部改造,对内已广泛使用,但对外仅在部分世家大族内流通的高档纸张。
  “是截自琅琊王氏的密信。”
  能在这个时候被送进来,足以说明信件内容的重要性。
  曹班接过情报,上书内容,让她面色一沉。
  ——告不其县国相曹班不臣。
  第91章
  琅琊王氏如今的当家人王融没有官职在身, 这个不惑之年的文人,最近迷上了“清谈”,一种据说是洛阳城中的世家贵族们流行的社交方式。
  但是现在流民和瘟疫四起, 城内大族都闭门不出,他只能叫上家中门客们, 一边煮茶, 一边议事。
  如今的王氏,还没有积攒到两晋时期“共天下”的权势,但也是累世公卿的大族,王融的名字不太出名,但是他有个“卧冰求鲤”出名的儿子王祥——这会儿还没出生。
  此刻,王融的手里揣着一只铜制的“暖宝” ,这个冬日实在太漫长,家中得了两只,他稀罕得不得了,一只给了父亲,一只自己留用。
  “暖宝”是王氏的一个门客献给他的,门客名唤张寿,这两年自称有学问而来投奔的寒门子弟很多,张寿操着益州口音,这种蛮夷往年王氏是不可能收的,但后来张寿再次登门,献出来“暖宝”这个据说是从交州贸易来的“海货” ,再加上张寿早年随家人南北往来,见多识广,带着他出门和其他大族的公子们“清谈”,很长面子,因此王融就收下了这个门客。
  “你们说,这算时间,朝廷应该收到消息了,为何还没有听到风声?”这是近来最令王融焦虑的事情。
  王融的父亲王仁几年前刚刚从青州刺史的位置退下,致仕归家,对付不其县国国相曹班,正是父亲建议的。
  只不过“对付”的方式不太一样。
  “当年伏氏向我们求助,我不知曹君实底细,不过是晚了几天,没想到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如今他胆大包天,敢打泰山郡主意,伏王两家世代交好,就算是为了报仇,我们也要让他个黄口小儿有来无回!”
  “阿融,你带上部曲,他!”
  王融其实不太认可父亲的想法,在他看来,之前曹班在青州不其,属于父亲治下,父亲在任时还有理由去管,如今曹班去了兖州的泰山郡,王氏世代经营琅琊王国,琅琊国在徐州,兖州的事兖州自己不管,他们徐州人去插手,又比曹班他青州人插手高贵到哪里去?
  但是父亲毕竟当家多年,不光是作为青州刺史统领一方,又作为大家族的话事人,在琅琊国王室和一些本地势力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父亲这么说,他也只能这么干。
  他绝对不会承认,他是在害怕曹班手下的私兵。
  “哪里需要使君动手呢?我们只需要写信给朝廷,告他谋反,他曹班又不是朝廷任命,有再多的兵力,也只是把谋反坐得更实。”门客们看出王融的犹豫,安慰道。
  “可如果信被人截下……”且不说竹简千里迢迢能不能送到,他听说曹班的父亲可是九卿之一的大司农,万一信被他父亲发现,再让曹班得知此事……
  “一次不成,我们就送十次,他还能次次拦下不成?”
  王融一想,觉得门客说得有道理。
  主要这写信比父亲建议的干架听起来更靠谱,也更安全,左右试试也没什么损失,于是王融立刻安排人去做。
  “就怕这不是唯一的一封信。”王融的方法确实奏效,果真截下密信的曹班,陷入了两难。
  作战会议结束,情报部、武都尉一把手被曹班留下,彭放打量曹班的表情,手挡着嘴,问符柯:“主公是在纠结进还是退?”
  符柯也同样抬起手,遮住嘴:“感觉更像是纠结杀还是不杀。”
  “你俩再大点声,我差点没听见。”曹班道。
  两人偷笑。
  曹班无奈地看向符柯:“那是下下策,选择下下策的时候,反而不用纠结了。”
  “我所顾虑的,无非是这个'太守'的名头。”她指着案上的一方玉印。
  泰山郡太守印明明就在她手里,她却用不了。
  这个时代,当官还是要讲究名正言顺。
  她能占不其,一方面是她本身就是不其国相,另一方面,她正好赶上了她的上级——青州刺史换届,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这才给了她时间来完成本地势力的重新洗牌。
  因此占不其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泰山郡就差在了人和上。
  没有朝廷的任命,她甚至不能像诸葛兄弟的父亲那样,代太守职,人家诸葛珪本来就是泰山郡丞。
  曹班当然可以靠武力占据泰山郡,事实上,泰山郡现在就是快烫手山芋,青州的流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治所奉高县附近的博县,曹班的人马在梁甫县和这些起义军发生摩擦时,他们还没有成规模,占领博县之后,他们立刻推出了首领,杀了博县县令,并且开始集体佩戴黄色的头巾——完成了普通流民军,向黄巾军的转变。
  不要小看乱世之下,信仰的力量啊。
  但是那样也只是“占领”,得不到名份,别说琅琊王氏了,等黄巾之乱一平,兖州刺史第一个绕不过她。
  原本按照计划,她是打算占据泰山郡之后,在想办法搞定兖州刺史,但是谁能想到,琅琊王氏这时候杀出来呢?
  琅琊国是郡国,比不其县国大得多,也富庶得多,但是和亲自“理政”的不其国王不同,琅琊国王几乎完全不管国内事务,甚至国相也不太管事。
  原因很简单,琅琊国境内,像王氏这样的累世公卿的大族很多,这些大族把持了国内大小事务,又通过不断联姻,而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伏寿那里缴获了伏氏和王氏的信件后,符柯手下的情报部就渗透进了王氏内部——张寿假扮门客,直接住进了王家。
  如果把琅琊国王比作白色,琅琊国边境的游寇比作黑色,王氏就是中间的灰色,琅琊国王室不需要花一分钱,世家的私兵再加上对游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境内的武备力量就足够了。
  谁知这一平衡,被曹班的几次剿匪行动给打破了。
  琅琊王氏的私兵部曲不足为惧,得知王氏意图对付自己后,她调兵加强了不其和琅琊王国接壤土地的巡逻,现在看来,还是大意了。
  没有谋士的缺点就体现在这里了啊——曹班在心里感叹,从前她可以接触穿越bug看到未来的十步甚至百步,如今汉献帝刘协都给她们姐妹蝴蝶掉了,她只能知道个大概走向,时间预知能力直接归零,生存难度反而比小时候更高了。
  学院按照她从现代带来的概念和框架建立起来,但是她来自一个和平的年代,她的理念更能培养出优秀的执行者,也许其中有具有天赋的“决策者”,但是大概率都还没成长起来。
  她很快想到了招人,可她现在的名头只是一个小县的国相,没有名声背书,谁会来投靠你呢?要招人,至少也是当了大郡的太守吧。
  但她就是因为当不上这个太守才愁啊!
  所以症结还是在这个太守上面,解决了一个王氏,还有其他世族,就算这些世族都解决了,还有兖州刺史呢,相当于绕一大圈又回到原点。
  太守必须皇帝任命,皇帝现在谁都见不到,政令又是从该死的袁逢那里出,袁逢也是心黑的,还坑过她一回,她不可能让生母这时候暴露。
  这么一盘算,她的选择只剩下一个——写信给自己的老师马融,求他举荐自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