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如每天就这六个工分,撑不着饿不死。
  反正她也不差那点东西。
  第95章 七十年代知青38
  村里给知青做媒也就兴起了一阵子。
  等大部分人都拒绝了后,慢慢也就消停些了。
  再加上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大事件。
  村长的广播里时不时播报外头的消息。
  普通老百姓悲伤又人心惶惶。
  也顾不得那些事了。
  到了年底,外头的局势又有些混乱。
  想了想城里的情况大约也不会多好。
  时萋干脆给家里写了封信,说了声后就没有再回去。
  反正在村里的时间也就只剩下这最后的大半年。
  左右没有几个月,到时候再回就是了。
  留在村里过年,时萋也没去镇上买什么年货。
  只把从村里收的山货以及两块猪板油寄回了家。
  当然虽然没买年货。
  她的过冬吃食该有的可都有。
  除了村里发的猪肉、羊肉外。
  饺子、豆包、发糕她一样也没落下。
  饺子她更是包了四五种馅料的。
  放到储物格里比冻外头还保险。
  想起方母做过的单饼。
  一时有点想吃。
  收拾了一下包好的饺子,和面擀饼……
  她每次做好吃的饭菜,量都十足。
  一个人的饭量不好做,多余的存起来也省事。
  得知时萋要在村里过年,最高兴的是东知。
  这小子吃了一秋天的炸麻雀,虽然麻雀都是他打了,却还是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相比于那一锅锅的油,自己那点不要钱的麻雀算啥。
  之后他捡的山蘑菇和果子都没要报酬。
  说实在的,总在方知青这儿吃独食他也不得劲。
  结果带了几只炸麻雀回去,没得着好还挨了顿揍。
  他这孝心立刻被打击的体无完肤。
  后头还是方知青和他娘唠过磕,他娘才好言好语的给他解释了。
  他家还没分家,跟好几个大伯住一块还有爷奶。
  他带回去烧了的麻雀也就罢了。
  那黑乎乎的没人得意。
  这种炸的干干净净的,一看就用了不少油水,往回带就是惹祸。
  家里长辈一大堆,那屋子又不隔音。
  他傻呵呵的往出拿不是擎等着找事呢。
  一个人在卫生所吃饱了就悄么声的。
  她一个当娘的不图孩子手里这一口。
  东知有点难过。
  他家经常因为一个鸡蛋,一点猪油吵架。
  别家也都差不多。
  什么时候能过上吃喝不愁的日子呢?
  对于东知这样的问题,时萋没有给他解答。
  现在说往后的事,都为时尚早。
  政策没有到那一步之前,任何话也不能随便说。
  讲经济、讲发展?
  一个十岁的小孩,也理解不了。
  最多在她空闲的时候给东知多补补课。
  他这三年级上的水分很大。
  按时萋出的测试题来看,一年级学的知识还大部分都不记得呢。
  学习这事不少小孩都不喜欢。
  但能和方知青一起学,东知却愿意。
  这里屋子烧的热乎,他做题,方知青也在看书。
  还有大黄趴在脚底下。
  方知青发的粮食和肉也够自己一个人吃,根本不用像别家那样,因为谁多分一口肉闹的鸡飞狗跳。
  他觉得方知青这样的日子过得比村里谁家都好。
  往后他家里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就是神仙日子了。
  小小年纪的东知,心里暗自给以后的生活定了个目标。
  第96章 七十年代知青39
  西代村人口不算少,至少在整个公社里,人口数量是排得上号的。
  但看病的人一直都不太多。
  每年也就秋收过后,能迎来一个看诊小高峰。
  这样的数量时萋怕这个世界结束后,看不出能量波动。
  不由得有些着急,期盼高考恢复的消息快点出来。
  同时心态也有些不稳,即便手里的一摞书已经翻的快要烂掉了,她还是担心自己考不好。
  这也没办法,她就从来没参加过高考。
  她去现代位面那时候,离记忆里的高考早就过去十几年了。
  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
  她不知道高考到底是个什么难度,也没有往年的考试题可以参考。
  这大半年来,她学的有点魔怔了。
  来卫生所的村民看见时萋在看书,有的面上称赞两句,暗地里说她装模作样。
  倒也没什么大反应。
  刚来下乡的知青,经常搞这套。
  没事就抱着本书在村里晃悠。
  他们都见怪不怪了。
  只是来了这么些年,还天天抱书看的可有点少见。
  这事也算不上谈资,顶多有好扯老婆舌的背后提起埋汰几句便换了其他更有意思的话题。
  只是,立夏后周边渐渐传出了关于大学要继续招生的各种风声。
  但说法不一而同。
  消息到了下边,传着传着就被过嘴的人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工农兵大学要进行扩招,有的传大学只收有高中毕业证的人。
  知青点里也有人听说。
  大家都有点心浮气躁。
  第一个来时萋这么试探的是韩国栋。
  时萋与知青点那边关系平平,但和韩国栋交情一向不错。
  所以对他也没隐瞒,再说这事现在说也不犯忌讳。
  前一个月,国家大会小会的开着,有门路的就已经传出风声了。
  “我收到的消息是要恢复高考了,不管是应届还是往届的知青都能参加这次考试,到时候按考试成绩录取。只是一些朋友写信说的,但具体是真是假,我也不敢保证。”
  韩国栋顿时有些激动:“别管是不是真的,总算是给了个盼头,可太谢谢你了。”亏得他到处与人交好,看看,这不就借上力了?
  他也没多留,转头回了知青点,他要给家里和在报社上班的同学写信打听一下具体情况。
  还有书本……
  他出大门的脚步一顿,犹豫片刻又折了回来。
  知青点他是知道的,有书的人没几个。
  就算有也都不全。
  找方时期借书他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人家也得用。
  没想到对方很轻易的就借给他了。
  他也没脸大到全部借走,只拿了初中的课本。
  至于高中课本,等他这些学完了,家里应该就给他寄过来了。
  韩国栋回去后,村里渐渐传起了高考要恢复的消息。
  当然,在意的也只有知青和村里为数不多上过学的。
  最激动的是老知青,一年又一年的蹉跎在农村,本以为回城无望。
  现在得到这么个消息,都疯了似的打听消息的准确性。
  同时找书本,找资料的人也渐渐多了。
  正赶上秋收,上工的知青个个心不在焉。
  一些知青家里的课本也早就处理了,只能拿别人的书回来手抄……
  霜降前,准确的消息正式公布。
  即便之前心中确信大半、或者已经在复习路上的人心中那块悬着的大石终于落下了。
  西代村这边还好一些,被分过来且还留在村里的知青只有十四人。
  这些人也无心上工,大队长干脆都同意了。
  秋收后的活不算忙,这十来个人不上也不影响。
  政策虽然下来了,但高考时间还没有说出个具体哪天。
  来时萋这边借书、借笔记的人越发多。
  她干脆都借了出去。
  只留下自己整理重点的笔记。
  她觉得越是临近考试前,更要调理好作息时间,以她这几年的学习成果看,上大学应该没什么问题。
  她又不求考最高学府,所有的志愿从高到低全报医科大学,总能撸上了一个。
  课本对她现在也没什么作用了。
  这时候不借,有那些极端事后也许会疯。
  又过了近半个月,他们这个省份的考试时间才确定下来,定为十二月9、10这两天。
  考试地点他们这边的镇上没有,要辗转到县城。
  从村里到县城,坐马车恐怕要摇晃五六个小时。
  因要参加考试的人数太多,公社提前十来天安排了场小考。
  小考成绩不错的,才有资格报名高考。
  公社的小考非常容易,大部分都通过了。
  只有一些小学知识还一知半解的被排除掉。
  等人数确定后,红河公社提前一天安排了两辆大解放把参加高考的人送到了县里招待所。
  住的是大通铺,一屋十人那种。
  钱丽影、高艳荣和时萋分在同一个屋里。
  这俩人都有些微过节,所以考试期间她吃的都是自己提前准备好、且没有放在外面的食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