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有时候两三年才会发一次,一家子五六口人能给个两斤左右的棉花票。
  村长媳妇两头跑,商议了好些天,最终时萋用二十斤棉花再加五块钱换回了这口大铁锅。
  得亏方家给她寄的包裹到了,她直接拎着放到了卫生所。
  还没被其他人看见里面是什么东西。
  不然二十斤棉花,挺老大一包,总不能凭空拿出来。
  方母果然给她做了一套新衣服寄过来,有之前没带的旧棉袄棉裤,另外还有一套新棉袄,上手摸着有些薄,估计实在是弄不来棉花了。
  套在外面的罩衫、裤子是新做的。
  光是这些就把包裹撑的鼓鼓囊囊,从包裹里翻出几张叠在一起的信纸。
  她打开看了看,通篇都在问她在乡下的情况,以及身体状况。
  中间有几句明显是老三方文许的字迹,潦草的很。
  也似乎是想掩盖他写想姐姐这句话的羞涩。
  没写几句,大约是方父方母看不下去他这难看的字,就换成了原来的笔迹。
  以方母的口气嘱咐她,在生产队以自己身体为主,挣工分都是次要的,若是吃不饱就和家里说。
  最后告诉她,旧棉裤里面缝了小兜,里面有给她寄的钱票。
  时萋拿出剪刀拆开缝成四方型的小补丁,里面一小叠毛票有六块钱,还有几张粮票。
  记忆里在家的时候,方时期他们三孩子在家可没有年年能做新衣服的,棉袄棉裤更是两年拆开一次,洗洗外皮,在把凝结成块的旧棉花用手指甲一点一点梳理开。
  铺到洗干净的衣皮儿上重新缝合好。
  这样比旧的暖和,也能把长短加一加。
  像时萋这待遇,临走时被子是新做的,棉花是新淘换的。
  现在又给做了新棉袄。
  时萋对衣服的新旧程度并不在意,当条件如此,有的穿就很好了。
  但方家给寄了新的,她当然更高兴。
  离家在外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大概是觉得亏欠良多,想尽办法的补贴。
  换大铁锅的钱是江淑月出的。
  这姑娘刚开始下乡时,家里人叮嘱过,财不露富。
  平时吃的穿的也都不出格。
  实际上挺富裕的。
  看时萋把家里给她寄的棉花拿出来换锅了,她坚决要出钱。
  又觉得两人出资不对等。
  和村里徐木匠打了一个炕柜,两个大箱柜和一个书桌回来。
  两人要从知青点搬出来,知青点里的柜子桌子她们也不可能拿走。
  不整点柜子,到时候两人的衣服被子都没地方放。
  自从打定主意要搬家。
  江淑月前后已经出了二十来块钱。
  时萋看她那样估计手里还有不少,就没和她客气。
  主要是她穷的很,全部钱加起来只有九块。
  还得留着月底买粮食。
  第73章 七十年代知青16
  “方时期,我们今天就搬吧!”江淑月下了工就直奔卫生所。
  一看背篓房已经整顿好了。
  激动的不行,她等这天可是等的太久了。
  “行,等我锁下门。”一屋子的药品,可不能随便敞着门就走。
  被偷什么的不要紧,就怕有人随便往嘴里放,吃出毛病来她责任可就大了。
  两人从大队部后院拉出了个板车,直奔知青小院。
  听说两人要搬,几个男知青不算惊讶。
  这段时间两人天天在卫生所那边待到天黑,还有大队长找人给卫生所修灶屋这事,几人都知道。
  不过时萋和江淑月之前一直没说。
  他们也就没问。
  张国栋率先起身喊着要帮忙,其余四个人也随后跟了过来。
  收拾东西这活,男知青也插不上手,这屋里好几个人的东西,众人也不知道哪个能搬哪个不能。
  时萋客气的道了谢之后,把能搬的先指给了几人。
  有同院的这些知青看着,也省得另外两人找事。
  江淑月早在前几天就把她不常用的东西打包装好了,这会儿搬起来很简单。
  两人刚下乡没多久,东西也不算多。
  一个板车就装走了。
  第二趟再来,拉的就是柴火。
  帮着时萋和江淑月装柴火的五人表情各异。
  只有韩国栋老神在在。
  提点两人柴火问题时,他就早想到了,只是没想过两人会搬走。
  今晚他要在院子里坐着,等扫盲班下课。
  嗯,看热闹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是不能让女知青屋占他们便宜。
  等会瞧瞧能不能给这个柴火棚子口加一道门,安个隔档也行……
  柴火枝条什么形状的都有,摞在板车上容易往下掉。
  程家旺扯了根麻绳固定好。
  连续运了五趟才完事。
  大队部院里堆柴火的棚子更大一些,也是带顶带棚的,几人顺手就给摞整齐了。
  最后两趟时萋没跟着过去,自己留在卫生所做饭。
  等几人忙完,她这边正好能开饭。
  时萋和江淑月邀饭,几人很是意动,但都不太好意思留下。
  “这也是我们搬过来的第一顿饭,大伙一起热闹热闹,算是给我们俩温锅了。”
  听时萋这么说,韩国栋呲牙笑道:“那我就不客气了。”
  程家旺搓了搓手:“我那有瓶辣酱,等我拿过来一块吃。”
  那辣酱是他妈做的,平时也舍不得一顿吃太多,只是他不爱占别人便宜,在时萋这吃饭总不能空着手。
  韩国栋笑了笑说:“你们这儿碗筷不够吧?我回去拿一下,顺便搬两个马扎过来。”
  刘志向和张宝辉互看了一眼,他俩也没什么能拿过来一起吃的东西。
  有点尴尬的跟在韩国栋后头:“我们一起去拿板凳。”
  时萋这边的蔬菜大部分都是队长媳妇送的。
  这个季节也就说大白菜、青萝卜、胡萝卜、香菜、大葱这些。
  肉是没有肉的,村里能看见肉的时候,只有正月前后。
  有限的菜色,时萋炖了一盆白菜粉条,凉调青萝卜丝,葱花炒鸡蛋,土豆丝炒胡萝卜丝,除了鸡蛋都挺素。
  不过她油给的足,对知青点的这些人来说,这菜色做的是真香。
  主食的话,给这么多人蒸米饭肯定是不行,那得一大锅都不能够。
  炖白菜时,时萋贴了几个玉米高粱面饼子在锅边。
  带点嘎巴和咸味,也是香得很。
  时萋这一手做菜的手艺,她吃着只能说很一般。
  全是上一世独自一人开医馆后练出来的。
  自己也没做多久,也就五六年后。
  收的徒弟有厨艺好的,从那往后就没再动手做过饭菜。
  江淑月也是第一回 吃到时萋做的饭,兴奋的两眼冒星星。
  这手艺可比原来的饭搭子曹振东做的好吃多了。
  这顿饭最后连根土豆丝都没剩下,男知青们吃的有些不好意思。
  韩国栋提起知青点的菜园子:“你们这边也没什么菜吃吧!等回头把我们后院子里的菜摘了给你们分一些。”
  时萋点头:“行,那我也不客气了。”
  天色不早了,五人也没多留,快速刷碗收拾完厨房,就回了知青点。
  江淑月本想叫着时萋一起出去溜达消失,顺便去知青点附近看热闹。
  没想到卫生所这边来了人看病。
  她等了好一会,看一时半会时萋都忙不完,眼珠子转了好几圈,终是坐不住。
  “时期我出去转转,一会儿就回来!”
  不等时萋回话,她小跑着出了院子。
  来看病的是个大娘,瞅了瞅院子里没人后才说:“最近我这下面好像有肉掉下来了,之前塞回去好了几天,这又掉下来……我这是不是得了什么不得了的病,要死了?”
  时萋听了她说的,大概就明白了一半。
  “张大娘把手放脉枕上。”
  摸着脉的功夫,张大娘继续说:“肚子里还总是酸胀的厉害,从这儿往下全都是冰凉的,特别是这天凉了之后,腰酸背疼的劲啊,难受的人都睡不着觉。”
  子宫脱垂这种病在上一世也经常接手。
  因她是兴阳州唯一的女大夫,有些不愿意往外说的病症,得知时萋这个女大夫医术很不错后,也都找上了门。
  大约是因为当时女性结婚早,易孕体质的女子年轻时生了太多孩子,损伤母体。
  上了岁数后,子宫和妇科出问题的人实在是多。
  以前只不过是一直忍到最后,等死了也就解脱了。
  时萋后半辈子接诊的女患者众多,相似病症也见了不少。
  所以对于张大娘这病症很快就给开出了三天剂量的药。
  除此之外还需要针灸一起治疗。
  想治好是不可能的,这种脱垂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够改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