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乾隆想起了圣祖爷,削三藩,收复宝岛,两次逐退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边境安宁。三征噶尔丹,编写《康熙字典》。
  这哪一样不能被称为大帝?
  【何为名将?】
  【倒退二十年,大明朝名将如云。】
  【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善用奇谋,遇强则强,在塞外追着蒙古铁骑打。】
  “什么!”忽必烈拍案而起:“追着蒙古铁骑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明朝,朱元璋李文忠……来人!”
  忽必烈下令全国抓捕这两人。
  真金欲言又止:“父汗,这明朝不知是多少年后的王朝了,这两人可能还没出生……”
  “……”忽必烈也明白,但就是看不得那句追着蒙古铁骑打的话,他堂堂大蒙古的铁骑,怎么可能被人追着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只有他追着别人打的份!
  正认真观看天幕的李文忠猝不及防被天幕夸了个天花乱坠,一时间拼命压抑着疯狂上扬的嘴角。
  周围的人纷纷恭喜,李文忠急忙谦虚不敢不敢。
  文官们顿时酸了,虽然打仗的武将是很重要,但是他们文臣也很重要啊,天幕怎么不夸下文臣?
  朱元璋点头:没错!思本就是名将!
  曹国公府,李景隆激动地拉着祖母曹国长公主的手:“祖母你看到没有?后世都在赞扬父亲呢!”
  长公主笑道:“别激动,你看你一头的汗。”
  李景隆仰慕地看着天幕:“我以后也要当像父亲那样的将军!”
  “好好!那你可要好好练武呀。”长公主笑眯眯地看着孙子。
  “嗯!我会的!”李景隆双手叉腰,一脸的稚气与张扬。
  【常遇春勇猛无畏,动如雷电,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徐达更是思虑极深,谋勇双绝。】
  徐达、常遇春两人顿时红光满面,谁不想名垂千古呢!如今是再无遗憾了!
  【除此之外,冯胜、蓝玉、傅友德等人也个个是狠角色。】
  冯胜、蓝玉、傅友德:“……”
  怎么轮到他了就和其他人一起了呢?
  夸都夸了,就不能展开说一说吗?
  其他武将:“……”
  你们至少还有个名字,怎么我们都不配有名字吗!
  凭什么啊!
  不去看武将们的得意,朱元璋继续看天幕。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将呢?】
  一句话让是或不是名将的人,或想成为名将的人都屏住呼吸,睁大了眼睛。
  【一、理论知识。二、实战经验。三、冷酷。四、理智,不被情绪左右。五、判断。六、运气,坚强。】
  【再看朱棣,朱元璋重视教育,朱棣七岁开始和兄弟们接受军事训练,理论不缺。】
  【二十岁开始镇守北平,动不动就拿蒙古人练兵,实战经验丰富。】
  忽必烈又破防了!什么叫拿蒙古人来练兵?我大蒙古的铁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软弱可欺?
  永乐大帝是吧,杀不到你我还杀不到你祖宗吗!
  你等着!
  第35章 虎父偏有犬子
  朱元璋默不作声,只是冷静地看着天幕。
  朱标看看他,又看看难掩激动的弟弟,心中不是滋味。
  【杀张昺谢贵,够冷酷。】
  【为避险,能装疯卖傻,忍辱负重,够理智。】
  【将军掌握着无数士兵的生命,需要从那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并就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坚强,为何是坚强?】
  【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你的人,这叫坚强。】
  【当具备以上条件之后,成为真正的名将,还有一点是必须要具备的,就是运气,就是得活着!】
  【活下来打赢一场胜仗的人,那才是名将。】
  【判断、运气、坚强,朱棣用战争给出了回答。】
  “呼——”众武将悄悄地呼出一口气,看来以上条件燕王都做到了。
  难怪建文帝不是对手。
  朱元璋看向小朱棣,百感交集:这是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将来是名垂千古的永乐大帝!
  然而却并不是他最期待的长子,这……
  看天幕就知道后世有多推崇朱棣,还称他为大帝……
  朱元璋握紧了手,头一次不知如何是好。
  秦朝。
  王翦摸着胡子点头赞同,的确如此。活下来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名将。
  蒙毅心中暗暗下决心:他也要成为大秦帝国的名将!
  不说武将们的心绪澎湃,各朝的百姓们则在天幕讲述这些什么藩王、名将、造反的事情的时候就散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只有息息相关的明朝百姓和读书人因为事关自己不得不看着。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为脚底下的那具枯骨,真的没兴趣知道自己是如何成为别人功成名就下的枯骨的。
  还是好好活好当下,才是普通百姓的生活。
  赵小芽一边帮祝大娘打猪草,一边嘟囔:“真不明白那些贵人,问这些做什么?就不能问问周姑娘她们后世的事情吗?”
  祝大娘一边麻利干活一边回答:“贵人有贵人自己要做的事情,和我们毫不相干,不喜欢看就别看。”
  秦淮河边,画舫上。
  楚云抱着琵琶,素手轻轻一拨。琴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她掀起眼皮看着那群就天幕里的事情吵得面红耳赤的人,心中厌烦至极。
  如果抽到她的话,她一定叫周姑娘只谈论后世的事情,最好专门谈论后世可以独居,可以自己工作,可以上学的女子,气死那些迂腐且道貌岸然的读书人!
  但是,会抽到她吗?她一个肮脏的风尘之人。
  思绪黯然,手中的琴色越加凄婉。
  身旁的丫头看了她一眼,姑娘的心情不好吗?
  【就此,朱棣与朝廷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
  【朝廷派出的第一位统帅耿炳文,开国老将之一,亦是身经百战。】
  【结果被朱棣兵分两路包夹,逼到了真定城里,再也不敢出战。】
  “……”刚刚还在不满天幕怎么没有自己名字的耿炳文一下子傻了,怎么轮到他就这样?被打得不敢出战?
  耿炳文脸白了又红,最后直接摆烂,算了!输给未来的永乐大帝也没什么,不亏!一点也不亏!又不是输给蒙古人。
  想完,心一横,不再理会同僚的各色眼神。
  【在朱棣的身上,耿炳文仿佛看到了李文忠当年的影子。】
  李文忠挑眉,看了一眼小朱棣。
  【战报传到应天府,朱允炆向黄子澄询问对策,黄子澄对答:“胜负兵家常事,今天下富胜,兵强食足,区区一隅,岂能当天下。全力聚兵五十万,四面并进,旦夕且成擒。”】
  朱元璋气得砸了茶杯:“文人误国!他懂什么兵法?来人!拟旨!不许叫黄子澄的人参加科考!”
  【黄子澄还向朱允炆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
  李文忠心中咯噔一下:完了!耿炳文都不是朱棣的对手,就他那无知小儿怎堪为燕王的对手?
  这黄子澄老夫记住你了!只要有我在朝一天就绝不让你出仕!
  涉及到自己的长子,怒火差点将李文忠点燃,却不得不压着脾气继续看下去。
  看着天幕上意气风发的年轻儿子,再看看对面成熟稳重,身经百战的燕王朱棣,李文忠捂住了脸。
  不用看他都能知道这场战争的结局。
  曹国公府,李景隆看到自己,激动得跳起来:“祖母!祖母!!你看到我没有?!你看我威不威风!”
  长公主不出声,她就是再不懂军事,也看得出来自个的傻孙子并不是那位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的侄子的对手。
  “哎……”长公主叹气,她现在和这个侄子打好关系还来得及吗。
  【李景隆率兵50万伐朱棣,进军至河间扎营。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兵力骤增。】
  等等!忽必烈瞪大了眼睛:朵颜三卫!朵颜这不是兀鲁思吗!什么时候成了别人的骑兵?
  还是汉人的骑兵!
  我大蒙古沦落到如此境地了?
  朱元璋垂下眼皮:朵颜三卫也被老四掌握在手里,李景隆压根不是对手,毕竟李景隆不是李文忠。
  清楚的知道朵颜三卫实力的李文忠再次叹气,他能期望儿子是个兵神吗?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北平由朱棣长子朱高炽率兵一万镇守。】
  李文忠已经不想看了,五十万大军啊!不是五万!竟然连朱棣不在的北平也拿不下!他这儿子看来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感受到同僚们的目光,李文忠想去死一死。
  虎父偏偏有犬子啊。
  嬴政诧异:五十万大军啊,竟然连一个城也拿不下?这是有多废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