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252节
当然,也传进了宫中。
上书房内,皇帝本来搁笔要去歇息,听闻此事忽然困意全无,一甩玄色龙袍又坐下去:“丁吉……”
大太监丁吉忙上前:“老奴在,万岁爷您请吩咐。”
皇帝许久没说话。
丁吉极会察言观色:“万岁爷,老奴听说今日曹家的马车翻倒时沈相爷在场。”
皇帝眯着眼睛凝着他:“你是说,这事儿朕当作不知,先等等?”
丁吉:“老奴以为,更大的热闹在后头呢。”
“只是老奴想,”他又说道:“或许有人早预备下了,只等过了今冬,明年春一开,宸王殿下行过加元服之礼,才会拿出来给万岁爷看。”
他就知道,沈持不是个任人拿捏的主儿,他的同窗江载雪在岭南等着沉冤洗雪,孟度几人等着复出……沈相爷能闲着?
皇帝端起玉盏饮了口茶,半晌才含糊了声:“嗯。”
但他也不能全然作壁上观,而后又道:“你去跟柳爱卿说一声,让他也暗中查查,记住,查出来的东西只能告诉朕,旁人就不必知道了。”
命大理寺暗中介入。
丁吉应了声,连夜去柳府传旨。
……
是夜最慌乱的当是曹家,府中大门紧闭,静得瘆人。
阔气的堂屋里,曹慈踱着步,自始至终一言未发。他身前,立着曹家各房的老小。三更末,他才开口:“别站在这儿了,都回房睡去吧。”
曹家老小倏然抬头看着他,试图从他脸上找到一行字:屁大点儿事,慌什么慌。
可惜他们没读出来,只好绝望地重新又垂下头,他们在脑海中映出一幅曹府被封禁,诸人被关押在府中,大理寺、刑部的官差查抄个不停的画面……
渐渐传出低得不能再低的啜泣声。
曹慈的夫人王氏抹着泪儿道:“老爷,只是翻了辆马车罢了,老爷不要再吓唬他们了……”她自以为曹家敛财的手段隐秘极难为外人得知,心中并不太当一回事。
底下立在人堆里的二房媳妇赵央冷哼一声:蠢货。马受惊翻车掉出银子或许是意外,沈相爷路过可能也是偶然,只是这两者合在一起,谁信它是巧合那是自欺欺人。
看吧,曹家的勾当很快要事发了。
多好的事儿,她早盼着曹家树倒猢狲散,扔一份和离书给曹仲亭而后走人的那一天呢,面上竟比往日多了几分神采。
曹慈还是那句话:“都散了吧。”他此前偶尔沮丧的时候早有预感,早晚会栽在沈持手里,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不过,狂澜来临之前总要有几日的静谧,他想,还好,明年正月宸王要行加元服之礼,也许在此之前,沈持不会发难于他。
万幸,他在心里头数了数,今儿是十一月二十,还有两个月的时日,足够他扳回来翻身了。
这么一想,曹慈又摇身一变,返回先前那个稳如泰山的曹相爷了。
他立即着手布局,火速遣人前往陕西府,告知知府聂晖,毁掉一切同曹府来往的账册、书信,以及在任之内的税赋籍册,并自认这次是为了行贿曹慈以求提携升官送往曹府的银两……
他把能做的全都做了一遍,又细细排查再无漏洞之后,迎来了五更初的拂晓鸡鸣,市井之中传来熙攘的叫卖吆喝声,升斗小民开启了一天的营生。
曹慈洗漱更衣,面色如常出门上早朝。
他不知道的是,沈持昨晚同他一样,也忙活了一个通宵。他原本只是想试探一下曹家这辆常来常往的马车是不是给曹府运送银子的,没想到竟真叫他试出了些东西来。这么一来,打草惊出了蛇,只怕要咬人了。
他也遣人快马加鞭给远在陕西府眉县的裴牧、冯遂送信,暗示他要动手了——弹劾曹慈这样会引发朝野动荡之事,放在明年宸王加元服礼后比较适宜,也就是两个月之后……都是修炼千年的老狐狸道行深,不用他多说什么,裴、冯二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果然,几日后,冯遂收到沈持的密信看了一眼,立即带着早已收集到手的种种罪证——其实这些一多半账册早已送到了沈持手里,乔装成商人,跟着行商悄摸离开陕西府,到外地去了。裴牧则派出心腹衙役一路护送,生怕有半分闪失。
他自己也出银子招募了多名眉县当地武功高强的壮士,日夜轮流守在身边,防着一旦事情败露,陕西知府聂晖狗急跳墙时对他不利。
而一直到据说冯遂已行至通州府,马上要进京了,曹慈那头才听闻风声,他一屁股跌坐进太师椅里,完了,沈持已摸清楚额上青筋暴跳:“曹四,不管用什么法子,不能让冯遂进京。”
务要杀了这个人,绝不能让他活着出现在京城。
“是,”曹四眼神阴毒地说道:“相爷。”遂派出曹家熟识的身怀上乘武功杀人果决的杀手暗中潜进通州府,找寻冯遂的下落。
然而苦寻多日未果。
……
两位丞相暗中斗法,曹高一尺,沈高一丈,你死我活,然而明面上在朝中却一团祥和,无所保留地配合着辅助皇帝将朝政大理得井井有条,纹丝不乱。
随着腊月年终的临近,两人之间越发微妙而诡谲的平静连皇帝都在心中无不遗憾地感慨:这是他登基三十多年来最轻松的时候,要是闭上眼不闻不问,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
然而一想到大理寺卿柳正在奏折中说,他已查了个大概,曹府与陕西知府聂晖联手攫取陕西府膏脂,十几年来积攒的财富或可达上千万两白银时,心中怒气腾腾:这绝无可能,朕绝不容忍姑息曹贼,蠹虫,毒瘤……朕要同他算账!
皇帝心里揣着事,到了岁末不大有心思过年,处处透着敷衍了事的迹象,群臣又何尝不是,每过一天都无比忐忑,不知朝中即将掀起的大动荡是否会波及到自家,也不肯讲究,于是,这个年就这样干巴巴地过着。
恍惚中倏然到了龙祥六年的大年初一。
在各家各户都忙着拜年的时候,之前让曹慈的人将通州府掘地三尺都没有找到的冯遂大大方方地乘坐马车进了京,当日回家沐浴更衣后,去拜访了大理寺卿柳正。
他一露面如平地一声惊雷起,正在曹府门口等候拜年送年礼的官吏们心照不宣地齐齐转身,步子越来越快逃遁而去。
第257章
曹慈曾是京城世家里最出挑的公子哥儿, 十二岁被选为东宫伴读,二十六岁高中状元,三十五岁等上相位, 执权柄二十多年,顺风顺水, 而如今在他五十七岁这年,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看着大年初一清晨寥落冷清的曹府大门外, 一瞬他眸光呆滞,转而又将冬日的刺骨冰冷融进眼底, 拂袖转身回到书房。
接近晌午时分, 宫里的太监丁逢来传旨, 尖细带笑的声音今日听起来却刺耳:“曹相爷,圣上请您午后赴元日宴。”
本朝年年正月初一皇帝都会在宫中设宴, 宴请大臣、番邦使节并接受朝贺, 这是惯例。
曹慈险些把这件事给忘了,他心神不宁地给管家使唤了个眼色, 曹四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塞到丁逢手里:“有劳了。”
像是碰到了烫手山芋一般, 丁逢眼疾手快将那张银票反手塞回去, 要笑不笑地说道:“老奴没带贺礼,怎好收相爷的赏赐呢?相爷折煞老奴了。”
坚辞不受。
对曹家那叫一个避之不及。
曹慈讷讷无言,及至送客后回到书房,还未来得及呷口茶水润润喉, 忽然一声干咳从胸膛窜上去, 他忙拿手帕去拭, 竟吐出一大口血来……他的狼狈与窗外呼啸的寒风交映,顿生穷途末路之感。
但他还没有认命,缓了口气便叫家仆拿来崭新的官袍, 往舌头下含了片高丽参,闭目稳住心神,过了晌午精神抖擞去皇宫赴宴。
好巧不巧,在东华门口下马车时,迎面遇到了沈持。四目相对,双双眼中带笑,互相恭贺新年。
并肩走时,曹慈忽然凑近沈持耳边,低声说道:“本相一直想不通,陕西府的事是怎么叫沈相起疑心的?”
沈持凝着他笑:“还要多谢曹相,当初设局让在下去案比,见了各地的税赋账册,这才发现了曹相在陕西府的财路,果然妙啊,在下终其一生只怕都想不到这种法子,甘拜下风。”
正如再锋利的剑也斩不断自身的锈迹,最完美的棋局总是毁于己方的昏招。
曹慈听了张着嘴说不出话来:竟是自己引来的灭顶祸事,蠢啊!
他心口犹如被利匕一道道割开,鲜血淋漓痛楚蔓延至四肢百骸,他面上却纹丝未动,笑着说道:“沈相聪慧至极,在下输得是心服口服,不过,哪又怎样,谁又敢说若干年后你不会重蹈我的覆辙呢?”
谁有了权势不会走向敛财的那一步呢。
“只怪我太贪心,没有激流勇退,才给你钻了空子,呵呵呵呵……”
沈持淡笑:“多谢曹相教诲,在下必当谨记在心。”
……
及至在群臣的一声声的贺年声中进了太和殿偏殿,略扫一眼全都倒吸一大口凉气,三十几张用来宴请大臣的长桌上仅仅摆放着几盘冷菜,一碟子花生米,一碟子糖果,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寒酸得没眼看。
他们的目光乍然投向曹慈,其中意味复杂不明——曹相啊,听说成马车的银子往你们曹府里拉,莫不是擅权营私肥了自己瘦了朝廷……
“嗯……”听见一声轻咳,群臣眼角的余光瞥见明黄色的衣裳一角,知道皇帝来了,忙肃立山呼万岁。
“都坐吧。”皇帝温声道。
说完他端坐于龙椅之上,对着重臣大员们说了一通年年如此的开场白,末了:“众卿随意,吃饱了便回家中过年去吧。”
群臣个个傻眼:“……”这……这菜式能吃饱?
拿筷子夹一口塞塞牙缝就没了。
他们见皇帝拿起筷子在吃,也装模做样吃起来,等皇帝放下后,他们也跟着放下:“陛下,臣等吃饱了,这就告退。”
说完又跪下说了些吉利的话,无外乎祝大昭朝社稷万年国泰民安之类的。
皇帝摆摆手:“回吧,都回吧。”
今儿的元日宴走了个仓促的流水账。
大臣们心里打着鼓退出皇宫,无人敢多言,心事重重回家去了。可以预见,这个年是过不大好了。
不过沈家不一样,去年添了个千金,全家沉浸在喜悦之中,亲朋好友往来,欢声笑语不断。
沈明彰满百日了,吃得胖嘟嘟的,脸蛋又白又粉,眼睛又黑又亮,总是弯成月牙逗大人笑,手里抓着她娘亲小时候的各种金刀鞘玩,小小丫头脾气不大好,只爱听好话儿,夸她的时候她乐呵呵的,一旦你说了不好听的话,比如说她拉屎臭,她会挥着小拳头捶人,砸中就是一个大大的红印,很疼的。
然而沈持时常被她砸了满脸都是还乐此不疲。“你莫要从小惯着她,”朱氏看不惯他:“长大养成骄纵的性子不好。”
沈持听见了依旧我行我素,转头回去不知跟闺女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又挨了一通小拳拳。
他还笑得很开心:“闺女能打。”
史玉皎:“……”算了,不理他了,这人近来有点疯魔。
……
消遣几日后到了正月初七,京城各衙门开印,百官上值,开始办差。
朝中最头等的大事是宸王加元服礼,定在正月二十一,礼部正在按部就班着手中,沈、曹二人则一一把关加元服礼的流程、细节等事情,至前一天终于精心筹备完毕。
二十一日早朝之上,加元服礼开始。奏大雅乐后,礼部侍郎林瑄奉旨宣读皇帝亲自拟的《为宸王加元服庆赐诏》,“宸王以守器之重,有成人之量。属阳和肇岁,甲子惟日,加乃元服,循於旧章。1……”到底是亲儿子,夸起来毫不惜词儿。
群臣肃然屏息凝听。
年仅十一岁的萧福满身穿玄黑金线绣龙爪的冕服,上玄下明黄,在礼部的指引下,一步步行了礼。
一些赤诚之臣见他生得结实,且老成有威严,喜极而泣:“国本稳固,国本稳固……”
嘈杂的一声声让曹慈头晕目眩,险些在朝堂上吐出一口血来。
最害怕当属刑部尚书刘渠,他不知道他给曹慈做的事情有没有被沈持等人清查出来,如芒刺背,惴惴不安。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也快没有了,宸王萧福满加元服礼成的次日,大理寺卿柳正率先在朝堂上发难,诘问当时刑部办理通州府大员贪赃窝案的证人柳氏何在?
刑部尚书刘渠支支吾吾:“……一个柳巷女子,本官怎知她的去向,或许受了罚,在哪里做苦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