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137节
有人来敲会馆的大门,随之传来申掌柜抑制不住惊喜的声音:“沈大人,您来了?”
沈持刚下值,见还未到深更便到这里来了。
孟度他们三个听见声音,一起下楼来。
借着会馆廊檐下挂着的八角风灯,看见沈持眼下泛着一片乌青,裴惟伸出手轻捶他一下:“你忙你的罢,我们挺好的,巴巴跑来做什么。”
沈持笑道:“贺大人一回京,我没什么可忙的了。”贺俊之回京后,疾风迅雷抓了一拨人,大理寺里热闹起来,反之,花朝节草草收尾,高门世家闭门不出,来应考的举子们蜷缩在会馆不露头,整个京城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冷清了。
托贺大人的福,他这个京兆少尹一下子成了太平闲官儿。
孟度:“进屋说。”
沈持看他们气色还好,料今科会试考得不错:“再几日便放榜了。”
裴惟说道:“夫子必登科。”
孟度摆摆手,对沈持说道:“先不说登科不登科的,对了,徽州府两名举子之事,你可知晓?”
沈持:“嗯。听说了。”
四人一道进了孟度的房间,关上门窗,他才说道:“虽深深同情,但眼下亦无法。”毕竟这次是别人直直撞到贺俊之手里去的。
江载雪:“阿池,圣上先前将姓贺的遣去黔地,为何又召了回来?”他没想到贺俊之这么快会回京。
沈持用手指蘸了茶水在几上写道:圣上要用这把刀了。
裴惟大惊:杀谁?
沈持没有回答。
他揣度着:自郑昭仪诞下十皇子后,皇帝大赦天下增开恩科,又相继加封大皇子为庄王,七皇子为雍王,这一连串的动作,看样子是下决心要立储了。
在昭告天下谁为储君之前,要清扫障碍,需要个人来为他杀杀杀。让他替自己干脏活。
汉景帝在立刘彻为太子之前,何尝不是假酷吏郅都之手杀了大皇子刘荣呢。贺俊之无贪赃枉法之行,又无结党营私之举,没有比他更好的刀了。
所以这次二皇子萧承稷私藏铁甲之事,既给了贺俊之回京的机会,又给了皇帝萧敏召回“刀”的机会,君臣二人是双向奔赴啊。
江载雪:“阿池,姓贺的相隔千里,怎会对京城二殿下的事了如指掌抓住把柄弹劾他呢?”
“此事我也不清楚。”沈持说道:“听说二殿下弄来甲胄,是为了扮演三月花神杨延昭,”他叹了口气:“我怀疑,是不是他身边的人给他出的这个馊主意。”
“二皇子身边的人”是谁的人,给谁办事的不好说呀。
也就是说,有人蓄意让二皇子萧承稷犯事也不是不可能。
难道是贺俊之,他在外头呆不住了,寻求回京的理由……
孟度似乎懂了他的意思:“这事儿上圣上大概只能用他。”“他”指的是贺俊之。
沈持:“或许吧。”
江载雪又感慨地说道:“圣心深妙不可测度啊。”
“二殿下私运甲胄进京,”裴惟问他:“牵扯到你们京兆府头上吗?”
京兆府会不会落个失职之罪名。
沈持说道:“在各地的行商进京之前,京兆府便想到了这种事情,搜检极其谨慎,已摸排一遍,贺大人的弹劾子虚乌有,放心吧。”
他们这次借鉴了工部“物勒工名”的方法,凡入京的客商自行申报所携物品件数,之后,但凡负责搜检的衙役,都要在经手的物件上盖上自己的大印,等于说每一件入京的物品,都加盖了搜检衙役的印,没有人会掉以轻心给人钻空子。何况一套甲胄那么显眼的东西,也钻不了京兆府的空子。
孟度等三人不约而同说道:“牵连不到你就好。”
裴惟:“阿池,咱们离姓贺的远点儿,自保就好。”说完他点了点徽州府举子送来的帖子:“明儿回绝了吧。”
孟度又看了眼沈持。
沈持皱眉思索,似有些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他苦笑道:“我要是想出办法,会尽量帮一帮这二人。”
至于能不能从贺俊之手里捞出人,不好说。
……
贺俊之回到大理寺之后,他把手底下人审问的二皇子府侍卫赵直的口供看了又看。每日来了就在那里一字一字看这件案子的卷宗,无比的勤政。
翁泉:“贺大人,还是京城舒坦,这空气吸着都是甜丝丝的。”
“只是那两名举子太讨厌了。”一进城就败他们的兴。
贺俊之冷笑:“书呆子罢了。”
京城是好,哪里看着都顺眼,唯有——坐在京兆少尹位子上的沈持,太碍他的眼了。且这人行事缜密到叫他佩服叫绝,这次甲胄一案,愣是找不着沈持丝毫的疏漏,令他头疼。
翁泉:“大人,这两个不懂事的举子,怎么处置啊?”
贺俊之放下手里的卷宗,说道:“先关着,说不定沈大人会来捞人呢。”这二人是徽州府的举子,是有身份的读书人士子,不会没人来捞,但也不会顺便哪个人来,他们终究会找上沈持。
但很快他发现,他的算盘打偏了。
两日后,工部在奏折中写道:铜仁朱砂矿接着的是铜矿。而沿着那条山脉过去,就到了大理国的境地了。
虽然很馋,但是没办法,开不了。
然而随后兵部在京城抓到了两个大理国的探子,他们竟然打探到了我朝探得铜矿的消息,妄图送回国内。
抓到之后一审才得知,大理国如今与更南的安南国——就是后世的越南,走得很近,他们打算合伙开境内的矿藏。
皇帝萧敏:“大理国王室段氏先前还是给我朝进贡的,如今他们跟安南国走得很近。”
这不是什么好事。
大理国与成都府,广西府、黔州府接壤,一旦与安南国勾结,对我朝是极为不利。
不能坐视不理了。
皇帝召见兵部尚书魏淳,似乎有意在西南用兵。朝臣之中不少人附和,都说直接打算了。
沈持听了几乎气炸:这要打起来,还不是要用史玉皎为主帅,你们舍得自己媳妇儿上战场,你们自己去。
且轻启边衅,战事一开,生灵涂炭,又是什么好事!
还有一小撮人和沈持想的一样,打仗是要死人的,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后来激烈到直接扯头花混战。
暂且停下喘口气再来的空当。
“下官听说如今朝中每年的军饷为六十万两白银,”沈持问户部尚书秦冲和:“一旦开战,户部能拿出多少万两白银?”
打仗是个极耗银子的事。
秦冲和与他对视一眼,很上道地立刻大声上奏:“陛下,打不得,万万打不得呀,户部缺银子,缺银子啊……”
余音绕梁。
皇帝萧敏和主战的一拨臣子动了几下唇,没说出话来。想打大理国的念头如囊中羞涩的男子从青楼路过,看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忍不住要往里面走,忽然被老鸨喝住“公子,银子拿来!”,吓得慌忙退出,再没想法了。
……
没银子,拿什么打仗。
但却不能任凭大理国与安南国勾连,散朝后,皇帝萧敏宣几位老大臣去上书房商议此事,密谈两个时辰后,他道:“宣沈归玉来见朕。”
丁吉打发人去京兆府宣沈持入宫面圣。
此时的沈持,正在京兆府里忐忑着呢,他怕皇帝昏了头执意要打仗,一想到史玉皎极有可能奉命去征讨大理国,整个人都不好了。
得知要他进宫面圣,二话不说去了宫中的上书房。
沈持进去后,皇帝萧敏饶有兴趣地问他:“沈爱卿,想完婚吗?”
沈持:“……”完了,是不是要让史小将军出征前跟我完婚,而后不留遗憾地上战场为国厮杀……
皇帝:“朕想让你带人出使一趟大理国,去见见段氏王室。”他说道:“为防安南国捣乱,此事不能过早公开,这样,沈爱卿,朕给你下一道旨意,就说命你南下奉旨完婚,等到了黔州府边境,即便安南国得知也来不及了,怎样?”
沈持:“臣遵命。”
别来假的啊,来真的不行吗?
第139章
上书房外轻花微落, 风恬日暖。
皇帝萧敏细细打量沈持,少年臣子面如冠玉臣仪端庄,眉宇间藏着风云, 他缓缓说道:“大理段氏盘踞西南日久,近年来更是野心见长上窜下跳的不安分, 朕这次遣沈爱卿出使,一来是要告诫段氏, 想和安南国走得近,没门, 要看朕答不答应。”
沈持:“是, 陛下。”
“兵部擒获的两名大理国的探子, 其中一人是大理王段思仓的侄子段爱琦,另一人身份不明, ”皇帝又说道:“但他举止娴雅颇通文墨, 当不是普通的侍卫。”
沈持:“……”
好家伙,大理王还挺舍得下本, 连自己的亲侄子都拿出来当细作了。
监视细作是兵部的职责, 不在京兆府的管辖范围职位, 故而他并不知情,据说这二人蛰伏京城已有七八年之久。
大理王室段氏祖上是西北武威郡姑臧人氏,唐代时以通海节度使起家,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并不是西南蛮夷人, 因而他们混在京城并不显眼出格。听说段爱琦在京城生活习惯了, 放话此生不想再回大理国那个破地方去。
“不过朕也不知段爱琦在大理王心中的地位,”萧敏说道:“沈爱卿此行,帮朕打探打探。”
看看朝廷拿的筹码是轻还是重。
沈持:“臣承蒙陛下委派, 就算不能效仿苏秦张仪等先贤能合纵连横,也会砥砺锋芒,定不辱使命。”
萧敏:“你且回去侯旨吧。”
“是,陛下。”沈持告退,从上书房出来。
冤家路窄,迎面撞上了大理寺卿贺俊之。他坦然施礼:“贺大人。”
贺俊之与先前并无两样,面庞清癯,姿仪俊雅——如果忽略他大约因常年的失眠而熬得血红冷戾的那双眼睛的话,他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着沈持还礼:“沈大人。”
缓缓擦肩而过之时,贺俊之忽然失神一瞬息:在沈持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二十来岁时的自己,如若当年没有那场变故,该是他本来的模样本来的路吧……
沈持:总觉得姓贺的有“心疾”,偏执,狂躁——俗称有病……回来了好啊,咱们之间那么大一笔账,等腾出手来咱们慢慢算,好好算。
他回到京兆府已是晌午过后,在饥肠辘辘的驱使下来到食堂,让厨子给他下了碗面,一边思忖事情一边吃起来。
次日,皇帝下旨,说体恤镇西将军史玉皎为朝廷戍守边关劳苦功高,念她已到婚嫁之年,特遣京兆少尹沈持前往黔州府,与其完婚,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随行的还有兵部侍郎,确切说应该是兵部右侍郎,六部通常会有左、右两位侍郎,任竹青,礼部员外郎顾擎,还有一名太监,冯柏,四名御林军校尉,一行十来人,他们要携带皇帝萧敏的信件,去说服、告诫大理国,不要过多地和安南国眉来眼去,当多多与我朝交好云云。当然,他们都是跟着沈持常服出行,要的就是拉胡子过大街,谦虚,低调,不声不响。
武信侯史家一同收到圣旨,他们不知道这是要沈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为皇帝真要二人完婚,猛一下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