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先...先救谢诏。”
王铁牛睁开一丝眼睛缝,铁塔般的汉子泪眼婆娑哽咽道:“青州突围时三十个弟兄就剩..就剩我俩了....”
“要不是谢诏多次出手相救,我早已被野狗分食。”王铁牛强撑着一口气坚定道:“先...先救...”
“先别说话了,保存精力。”
孙娘子将工具从沸水中拿出,“我都会尽力尝试。”
“春月去烧热水,柳嫂子找些干净棉布来!”
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经过一晚上的抢救,谢诏和王铁牛终于脱离危险。
因为昨晚时间紧迫,孙娘子吩咐了谢家护卫先给猎豹上些伤药,此刻又提着药箱子急匆匆赶来救治猎豹。
谢诏和王铁牛俩人睡了三天三夜。谢家与宋家人也担忧了三天,好在孙娘子说两人暂时不会有危险,所有人这才缓上一口气。
第四天时,谢诏终于睁开眼。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摇篮上,谢老夫人正轻轻摇晃着婴儿。
“祖母...”
谢老夫人浑浊的泪砸在锦被上,“你五岁那年偷骑烈马摔断腿,也是这般躺在榻上冲我笑。”
“你啊你,从小就有自个的想法,只要认定了的东西,谁也左右不了你。”
谢诏伸手去擦祖母的泪:“孙儿跟着青州知府一起收容青州难民,本想着等扬州的军队到了之后情况会扭转。”
他剧烈喘息几声,平静下来,“没想到齐王用火药炸塌了城墙...那些藩王根本不是要平反叛乱,他们本就想要天下大乱,好趁乱去抢那把椅子。”
王铁牛闷声,拳头攥得咯咯响,“如今各路藩王都在招兵买马,连山匪窝都被收编了!”
“打着‘正统’的旗号,作出的却是畜生不如的事。”
谢老夫人心头乱极,正巧李村长前来探望,顺带想了解外面的情况,刚到门外就听到了王铁牛说的后半句话。
李村长进屋先与谢老夫人恭敬行了礼,就道:“外头情况关乎永和城安危,二位若是知晓外界的事,还望切莫不吝啬。”
谢诏爽朗一笑,“躺了四天了,身上的伤也已经差不多好全了,各位想要知道什么,我定知无不言。”
李村长不想麻烦太多,召集了几个村中能话事的人前来。
几个汉子挤在老宋家偏房里。王铁牛灌下第三碗米粥,坐躺在床上,抹了把脸开始讲述:“怀王的人马在青州城外垒了十座京观,说是要震慑其他州府,劝其归降。”
赵铁匠一拳砸在桌上,震得茶碗叮当乱跳,但又无可奈何,“唉...”
“更糟的是流寇。”王铁牛解开缠在腰间的布包,十几枚染血的腰牌哗啦啦散在桌上,“黑虎寨、飞鹰帮,野狐岭......这些山匪现在都挂着各只藩王的旗号,轻飘飘就将曾经杀戮的事情扭转为‘天下大事’。”
他拿起刻着狼头的木牌,“经过稻香村时,看到野狐岭的山匪在稻香村里......”
“稻香村怎么了?”宋老汉猛地站起来。
王铁牛别开脸:“我们趁夜上的山,看见匪兵在祠堂里烤全羊,供桌上的祖宗牌位......都当了柴烧......”
“哐当——”
“那群王八蛋!畜生!”汉子们神情愤怒,捏紧的拳头嘎吱作响。
“不仅如此...”
王铁牛将被山匪占据的稻香村现状更多地说了出来,直到下午,李村长才领着几个汉子面色阴沉从老宋家出来。
他思考许久,再一次敲响代表集合的锣鼓,沉闷的钟声瞬间传遍整座城。
城主府内,各家的代表齐聚一堂。
李村长将最新了解到的消息全部说出。
人群中突然炸开哭嚎。王大花瘫坐大骂:“我的织机还在地窖啊!那是我娘的嫁妆!那些挨千刀
万剐的王八蛋,竟然拿来当柴烧了!”
更多村民涌到城主府,捶胸顿足的呜咽惊飞满树麻雀。
“安静!”
李村长的铜锣震得梁灰簌簌,佝偻的脊背挺得笔直,眼里的光却比箭镞更利,“永和城的位置还没暴露,当务之急是加固防御!”
他指向西边城墙,“从今日起,十二时辰轮值改为八组四班。赵铁匠带人赶制三百支箭镞,钱叔负责在护城河布铁蒺藜。”
他转头看向一众青壮年,“咱们的粮食目前虽够,但也不能就这样坐吃山空。再出一队人带青壮去后山开荒,种子从公库出。”
宋老汉拨弄着算筹接口:“城后有片缓坡能垦荒,引护城河的水正好灌溉。”
他蘸着茶水在石桌上画图,“种些快熟的荞麦,两月就能收。”
“我去丈量土地!”
“我带人制耧车!”
城主府内的呼号声阵阵响应而起。
青壮年立即分成了两队,一队去开荒种地,一队去守城墙,换班的功夫便跟着李木匠和赵铁匠去打武器。
妇女人当然也不落下,喊着自己也能帮忙,纷纷要加入队伍。
李村长实在不放心,亲自上了城墙巡逻了一圈,望着远处山道腾起的惊鸟眯起眼睛。
山风卷着枯叶掠过箭楼,某种无形的压迫感在城头蔓延。
“还是要来了。”
第82章 (二合一)局势有变……
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悄然而至,染湿了青石砖,不少老人眯着眼看天上的乌云,已经没有刚开始那般浓稠。
“雨快要停了。”
这在说明,雨季就快要过去。
同时也在说,若是雨季过去,外头的形式将会更加不受控制。
家家户户都了解到这一点,对身边现有的物资都非常珍惜地使用,不敢浪费一点一毫。
学堂。
丹娘子在去城主府开会回来之后,连夜和泥土做了一个简易般的永和城,随后从各家捐来的书籍中找出与兵法有关的书,开始备课。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发现学堂的沙盘变成了永和城微缩模型,纷纷好奇围着小模型看着,时不时讨论,
“丹夫子做的泥塑好逼真呀。”
有孩子伸手去指:“哎,我们的学堂是不是在这个位置?”
孩子们议论纷纷,每个人眼中皆是好奇。
丹娘子进屋,看着乖乖坐好的孩子们,道:“咱们的理论课先上到这,接下来要讲的是防御与兵法。”
不少半大的孩子本就对这种内容感兴趣,一听这话,纷纷亮着眼睛喊:“好耶,要开始讲兵法咯。”
女娃们也同样十分开心,正是最喜欢玩的年纪,讨论兵法比枯燥的讲学生动多了。
丹娘子用竹枝指着黏土捏的城墙:“若是敌军从这里架云梯...”
她将竹枝递给谢承宇,“承哥儿觉得该如何应对?”
小胖子盯着插满小旗的沙盘,思索片刻,抓起木块堵住城门:“用火油浇他们,让他们知难而退!”
在哄笑声中又急忙改口,“或者...或者撒铁蒺藜,这东西可疼可疼了,刺在人身上能刮下一大片肉。”
学堂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没听说过杀伤力这么巨大的东西,光是想到那个场面就让人害怕不已,顿时没人开口了。
“这些方法都不太正确,不能完全抵挡住敌袭。”
宋明玉举起《武经总要》,“应当用夜叉擂。”
她指着插图上带尖刺的滚木,“这东西也布满尖刺,守城时从垛口推下,专破云梯。”
女童清亮的声音震住了满堂学子。丹娘子惊喜地接过书卷:“明玉怎知这个?”
“前日帮孙娘子晒书时看到的。”宋明玉脆生生道。
“好!好!”丹娘子捧起相应的兵书,顺着宋明玉的话往下说,“若是有敌人攻城,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事便是要增加防御。保护自身所处环境的安全,才能更好地去阻止敌人进攻。”
“咱们今日要讲的,便是如何防御。”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丹娘子时不时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或书籍中的某句话来举例,学堂的气氛空前高涨。
窗外忽然传来整齐的号子声。
正巧到了课间休息,孩子们扒着窗棂望去,只见后山坡上二十几个汉子正在拉犁。
生锈的犁头划开板结的土层,惊起的蚯蚓被紧随其后的妇人捡进陶罐,这是上好的鱼饵。
二十几个汉子赤着脊背,汗水顺着结痂的鞭痕滚落。宋大郎将麻绳勒进肩胛骨,拖着犁耙在板结的荒地上犁出深沟。
“一垄了!”宋大郎抹着汗直起腰。新垦的田垄像道伤疤横亘在山坡上。
宋二郎赤着上身抡起镐头,背肌绷成张满的弓。铁器撞在碎石上迸出火星,汗珠顺着脖颈滚进新翻的土沟。
“再加把劲!”他抹了把脸朝后喊,“晌午前把这垄地整出来,明日也能少些工作量。”
二十几个汉子应声如雷,沾着晨露的脊背在薄雾中起伏如浪。
日上三竿时,终于将今日犁地的目标完成了,接下来便是讨论播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