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伙计笑起来,“要是想买米的话,我可劝你早点买咯…”
  说着,伙计压低声音:“听没听说过,北方今年闹了大霜灾,一棵粮食都没活下来,那边的粮食都卖到天价了。”
  “前阵子米价就开始涨了,如今才到了60文一斗,估计再过一阵子,七八十文一斗也不是没有可能。”
  宋老汉想起一个月前大郎买的五斤棉花,还有打探到的消息。这北方霜灾不是胡掐,是确有其事。
  他心下震惊,“这霜灾竟然还没有过去,老天爷哟,这都一个月了。”
  伙计一边招呼着其他进店买米的客人,见宋老汉接着话茬,也继续道:“可不是嘛,听说朝廷为了北边的霜灾,又吵又闹的,前阵子连斩了几个贪污的大官,眼看着情形就要不好了。”
  宋老汉凑近了些,“若是再这样下去,那岂不是……”
  伙计见他知晓严重性,不吝啬说着:“大爷,早做准备吧,这些日子富户们也都得了消息,开始屯粮囤货了,我们福满镇这个小地方的米店,每日也有不少家丁小厮来采买呢,一买就是几十袋。”
  宋老汉消化着信息,心里有了计较,连声朝着米店伙计道谢:“多谢小哥直言,感激不尽!”
  伙计摆摆手,立马进店招呼去了。
  宋老汉又是犹豫片刻,这才下定决心。反正家中正缺粮,银子再多也没有命重要,宋老汉当机立断,将买山鸡得到的195文钱全都买了粮食。
  60文钱一斗,195文钱只够3斗多点,又好说歹说,伙计也爽快,赠予了一些未脱壳的谷子。
  回去脱壳,脱下来的糠也能喂给家里的鸡鸭。
  3斗大米就是36斤,米店的麻袋大,装了一个大袋子还空余很大的地方出来。
  两个米店的伙计出来,将粗米和谷子搬到了宋老汉的牛车上,宋老汉又是连连向伙计道谢,这才离去。
  想到棉花,宋老汉又到了布庄外头,只见人山人海的,布庄一开门便有一堆人一窝蜂涌进去,人群散乱,他心系牛车上的的粮食,便没有靠近。
  等了一段时间,宋老汉匆匆拉住一个抗着大布袋子出来的小哥,看着应该是在大户人家里做小厮的,连忙
  问道:
  “俺老汉想来镇子上扯些布回去,给孩子们做件新衣裳,这么多人,这是怎么了。”
  小厮见他淳朴,正好也想将肩膀上的布袋子放下来休息,擦着汗说:“老人家,北边的霜灾现在有往下扩展的趋势,估计就这一个月,霜灾就要到咱们徽州了,这些人都在抢棉花呢。”
  宋老汉大惊,“一个月!只剩一个月了!?”
  小厮想着这消息也没有什么好隐藏的,连声道:“这是咱们主家得的消息,各路的人如今都在自寻出路呢,早点准备起来吧。”
  “那这棉花,如今是多少银子一斤?”
  小厮道,“昨日还是200文,今日已经是208文了。”
  宋老汉大惊失色,松开小厮的手就往驾着牛车稻香村的方向赶,山路不好走,颠簸了一路。
  宋家人见宋老汉这样着急地赶回来,连忙过去接,“这是怎么了?”
  宋老汉将在镇子上听到的消息都一五一十说了,最后感叹,“还好大郎当日买了五斤棉花,足够咱们一家子做些棉衣裳,如今棉花已经208文一斤了,听说明日还要再涨!”
  宋家人纷纷大惊皱眉,棉花已经208文一斤了!?
  林老婆子也在屋里踱步,犹豫着,“不成,老头子,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霜灾在北方害了这么久,万一那天真的南下到咱们徽州府,到时候,咱们稻香村这犄角旮旯的,朝廷也管不到咱们这,不如现在多买些囤着!这年头,活命才是最要紧!”
  宋大郎也点头,“对,爹!趁现在还在秋收着,十里八村得消息的人比较少,咱们得赶紧去多买些粮食回来,还有一些盐,油之类。”
  朱秀儿也开口说,“我这些天也多上山采山货,那小哥说还有一个月霜灾才到咱们这,这一个月咱们多囤些粮食。”
  一家人纷纷附和起来,柳雪梅心中惴惴不安,不知道娘家交完税之后还有没有吃食,若是交不上税,大哥二哥会被强制去服役的。
  还有这一个月后可能就要到来的霜灾…
  她不可能真的看着娘家人去死吧!
  ……
  宋老汉点着头,“老大说得对,现在情况紧急,家里面还剩多少银钱,先拿出来,去买粮食要紧。”
  “银子没了还可以再赚,人要活着!”
  林老婆子赞同,将家中的碎银全部拿了出来,除去这些天给宋大郎买药换药的钱,还剩下十九两。
  宋大郎从医馆回来后,卧床修养了大半月,如今也已经能够下地走路,只不过行动有些不便,但至少能不借助外力自由行动了。
  宋大郎很乐观,还时常安慰妻子,说自己一个大男人,有手有脚的,就算是腿坡了点又怎么样,活照样能干。
  朱秀儿这才啼笑。
  最后一家人商量着,由宋老汉带着林老婆子还有宋二郎去镇上买粮食和日用品,朱秀儿和柳雪梅带着家中孩子去山上继续采山货。
  宋三郎想了想,正色开口:“爹,娘,大哥二哥,如今秋收已过,还有一个月霜灾就要来了,书院中还有很多苦读的同窗和一些课业,我得回去一趟,过些时日我就请夫子准许,回家读书备考。”
  “粮价长得快,这些天我也多接几本抄书的活,多赚些银子。”
  宋老汉听了,心里欣慰无比,他坚持送孩子们去上学,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知晓为人之礼,这样无论走到哪,都不会亏了心。
  林老婆子更是点头赞同,“是了是了,那便一同去镇上。”
  第17章 出动买粮。
  一家人齐齐出动,分工明确。
  就连腿脚不便的宋大郎都坚持说要在家看山货。
  如山楂之类新鲜的果子能保存的时间不长,便商量着留下一半给小孩们当零嘴,另一半晒干了,存的时间久,到时候还能泡水喝。
  朱秀儿与柳雪梅带着孩子们去采山货,宋老汉也很快驾着牛车来到镇子上。
  和宋二郎两人五大三粗的,来到米粮店就买了200斗粮食,一斗是12斤,200斗就是2400斤。
  如今的粗米价格是60文一斗,200斗就是12两银子。又买了一些米面,林老婆子将嘴皮子磨破了,掌柜的才将米面的零头给抹了,只要了12两,还送了两斤没脱壳的谷子,一人行这才离去。
  一下子买得多的,米店会配有专门的送米车帮忙送到家门,但一般也只有镇子上的富户会一下子买这么多粮食,没见过泥腿子也一下子来买这么多的。
  掌柜的有点犹豫,也不知道这几个农户是从哪个山旮旯出来的,要是叫米店伙计去送粮,也不知道得送到什么时候。
  宋老汉没管这么多,和宋二郎两人背起米袋子就走。为了以防万一,牛车停在离米店不远的柳树桩旁。
  北方这么久的霜灾,从一个月前到现在一直没结束,若霜灾真的南下来到徽州府,也不知道这场灾难什么时候过去,还是多囤些粮食安心。
  宋老汉没有救世济人这么大的志向,只想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整整齐齐地活着。
  一下子买了这么多斤粗米,一个大麻袋子里头装着100斤,一共分了二十多个袋子装着。
  这种时候,更不应该引人注目。要是拉着牛车大摇大摆去米店门口搬粮,还一下买这么多,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自家粮食多得很。
  再加上现在秋税还没有完全结束,听说兴宁县下很多村子今年都交不齐税,这个节骨眼还是小心为好。
  宋老汉和宋二郎负责将粮食搬过来,反正两个泥腿子,走在路上也没人注意到他们,他们用的还是家里自带的大麻袋子,灰扑扑的,看着也不像是什么值钱的玩意,最多以为是乡下的泥腿子来镇子上拿山货换些钱。
  就这样一连搬了十多趟,终于将粮食全都搬到的板车上。林老婆子心疼爷俩,特别是宋老汉,养了一个多月,这身子骨才刚好,就来搬这么重的粮食。
  当下便让两人守在这牛车旁,将粮食看好了,自己进镇子买些日用品。
  油是必须要买的,想到家中还有七斤的腊肉,林老婆子去到肉铺,看到猪肉荣还在卖肉,便问道:“这猪肉多少钱一斤?”
  猪肉荣看了她一眼,“52文。”
  临林老婆子皱眉,“老天爷哟,如今已经涨到52文了?一个月前不还是33文吗,怎么涨得这样快?一个月涨价19文钱,这谁吃得起啊…”
  猪肉荣将锃亮的大刀拍在案板上,“你也知道那是一个月前了,眼看着秋收就要过去了,冬天紧跟着就来,北边的霜灾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猪肉的价格涨得还算好的。”
  猪肉荣见林老婆子皱着眉头犹豫,继续道:“不信的话就去打听一下牛羊肉的价,那才是真正的天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