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赵菲不信他们能公平,不然刘念先前也不会上吊,换成是她,怕是也得生咽下这口气,但她不会寻死。她不好过,大家就都别好过。
  “你少说几句。”李向红无奈。
  刘念都结婚了,她们总得劝她把日子过好,最好也别说那些挑剔的话,免得将来刘念跟潘家好了,她们里外不是人。
  第159章 年代文炮灰13
  “好香呀。”
  程勤奋抽动鼻子,总感觉在知青院闻到了肉香。
  怎么可能呢?
  要知道知青院孤零零地在村尾一山坡下,与最近的邻居家相隔至少十米,还是一对带着三孩子过活的老夫妇,平常少有闻到肉味的时候。
  可如果不是邻居家炖肉,总不能是知青院内……还真有可能,程勤奋从木板床上猛地坐起,并不牢固的床顿时晃了一下,像是离散架不远了。
  “哟~”
  程勤奋一惊忙稳住身形,小心翼翼挪下床,心下有了主意。
  “向红姐,锤子在你们那儿吗?我床快散架了。”
  程勤奋跑到前院和后院中间的隔门处朝里面喊,同时用力闻了闻,确定香味就是从后院飘过来的。
  知青院的男知青一般都不往后院去,有事也在隔门处说。
  李向红一听到声音,就知道露馅了,这香味根本藏不住。
  “怎么办?”她问刘念。
  刘念还在想,赵菲已经拍了胸口。
  “我去说。”
  她跟程勤奋最熟,猜得出程勤奋不是真来借锤子而是馋了,故意去前面堵他。
  “没有锤子,我们后院就没用过锤子,你去前面杂物房找找。”
  赵菲笑嘻嘻地朝他挥手,作势要赶人。
  “行吧,我等会儿找找。”程勤奋也不怕被拆穿,小声问:“你们肉哪来的?”
  他记得上次赵菲就说过她肉票用完了等着家里寄,这才几天怎么又买肉了,而且他也没见他们去镇上,她们的肉从哪儿买的?
  “刘念回来了。”赵菲小声说。
  “她带肉来了?就请你们女知青吃肉?”
  “不是请,是换。”
  “怎么换?”
  “没你的份,就一只山鸡,本来就不大。”
  “赵同志,你可不能这么奢侈,分我一碗呗,哪怕里面就一块儿,让我能下个面就好。我用面跟你们换。”
  程勤奋买了细面,加餐的时候放一把到热水里煮熟,再拌上葱花酱油就能吃。
  这是他下乡前,家里教他的最简单的做吃食方法。做饭他容易糊底,馒头什么的他更不会,也就能煮个干面条。
  他没想到乡下伙食也那么差,平常只能喝稀的,根本吃不饱,加餐就成了固定,本来准备吃半年的干面条都快被他吃完了。
  他准备这几天去趟镇上多买些面条,先前买的可以今天一次清空。
  赵菲听到面条也馋了,她下乡准备的东西里就没有面条这一项,现在也没有,她准备买面粉请张静静帮她和面做手擀面。但手擀面费时间,她们现在是来不及做了,跟今日的鸡也不太适合。
  “我们没有熬鸡汤,做的是酱油炒鸡,没法下面。”
  “可以用汤汁拌面呀,酱油拌面本来就好吃,红烧鸡的汤汁拌面肯定更好吃。你们不拌面,这锅鸡不是浪费了?”
  本来想用窝头醮汤汁的赵菲被说动了。
  “我帮你去问问。”
  “好。汤汁拌面可好吃了,你们一定要尝尝。”
  后面半句他加大了音量,故意说给里面的人听的。
  前后院是用墙隔开了,可根本隔不了音,他不信他跟赵菲说话后面听不到。
  她们的确听到了,对看一眼后,刘念点了头。
  她有点想吃面了,这几天在潘家真没吃过什么像样的主食,被这么一提,她就想到了包子饺子油条面……
  想吃~
  她以为自己不重口腹之欲,但在这个灵气不足、能量全靠进食的世界,不吃点好的真的难挨。她要不是还有灵果能让她垫巴一口,日子早过不下去了。
  之后还是正经吃饭吧,总不能一直靠灵果,她暗想。
  李向红把鸡肉剁得很小,大火一炒熟得很快。
  “要上加点辣就好了。”
  刘念忍不住说,却还是用满满一碗肉送下去两个杂粮窝头和一筷子面。
  “你要是想加辣得找别人,我是吃不得一点辣的。”李向红直说。
  “也不用直接放菜里,我看能不能做辣椒酱。”
  丰收村有人种辣椒,但潘大壮家没种,估计是母子俩不爱吃。
  “你还能做辣椒酱?做好换我一瓶呗~”
  靠在隔门处吃面的程勤奋出声,盼着能早日吃上辣酱拌面。
  “再说。”
  辣椒都没着落呢,辣酱更不知在哪儿。
  刘念从知青院里出来时也在想,要是有了辣酱用来拌面是不错,就是夹馒头也好吃。可潘家好像没什么细粮,她手里也拿不出钱票换面条,要是去黑市换,黑市的人又认得潘大壮,别到时候扯出事来。
  能不能用别的什么做呢?
  她进到潘家,在厅里略一顿就去了后面厨房。
  葛春花正在煮饭,看到刘念进来有些慌。
  刘念没在意,问:“婆婆,家里的粮食就你屋里那些吗?”
  葛春花喜欢把粮食藏在她自己屋里,包括鸡蛋、腊肉什么的也都在房间藏着,所以她的屋子味道很杂。刘念这些天没少在葛春花屋里拿东西,葛春花开始锁过几次门,结果锁都被刘念给弄坏,她后来索性就不锁了。
  “额额。”
  葛春花指了指厨房隔壁的杂物间,表示那里也有粮食。
  刘念去过杂物间,知道里面堆着番薯。
  说到番薯,她记得番薯可以做成粉条。
  很好,她的主粮有了!
  潘大壮的活也有了。
  把番薯做成番薯粉条要把番薯切块磨碎,这个工序正好适合手还能动的潘大壮。
  刘念有一世见过隔壁的婶婶请人来加工粉条。
  当时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婶婶总担心市面上卖的粉条里加了太多黑科技,就想自己家做,就请了隔壁镇专门上门给人做粉条的人做了五百斤番薯。
  当时她一听说要用那么多番薯,还以为做出来的粉条得吃到天荒地老去,结果粉条做完晾干后也就七十斤左右,亲戚朋友分一分很快就没了。
  全程看新鲜的刘念记得整个过程,需要的工具她也可以在家里找到替代物。
  既然决定要做,她当即拿了20斤红薯泡上。
  先不多做,试试水再说。
  “这些红薯我明天有用,让它泡着。还有,谁家有磨?”
  葛春花心疼地看着泡水里的好红薯,暗想能不能拿些坏的换换,没在听刘念问了什么。
  刘念大约猜出她在打什么主意,叮嘱了一遍。
  “你可别想拿坏的来换。惹怒了我,对你们可没有好处。还有,你白天是不是进我屋了?以后别进,不然,出点什么事就不好了。”
  葛春花心下咯噔一下,猜测是刘念鬼娘跟刘念告状了,刘念心里不痛快,这才拿粮食出气。
  还不如打她一顿呢!葛春花仍是心疼。
  “谁家有手磨?”刘念又问了一遍。
  这东西村里有的人家少,一般要磨点什么,都是去村里公共的磨房,那里有个大磨盘。
  “你要磨什么东西?可以去村里的磨房。”葛春花手上一通比划。
  刘念没看懂,“算了,明天我问别人吧。”
  葛春花讪讪的,又觉得刘念活该,谁让她把她弄哑了,这下有点什么事都没处问了吧。
  家里是没处问,可村里长嘴的不只她一个,刘念打算明天问问隔壁的人家。
  潘大壮家的另一边是大房潘继宗家,潘继宗当兵去了,那间老屋就空了出来由潘三叔打理。先前曾有知青租住过,交上来的房租也是潘三叔收着,现在租的是村里一户黄姓人家,叫黄有财。
  黄有财父母家在村子的另一头,家里有五兄弟,他排第三。各自成家后老宅实在太挤,他们兄弟几个除了老大跟父母继续住祖屋,其他四人都被分了出来。
  黄家精穷,分家的时候除了几十斤粮食和一块宅基地,其他什么也没给。黄有财没钱起新宅子,正好当时住在潘家老宅的知青要结婚不继续租了,他就把房间租了过来。
  潘家老宅在村里是数得上的破屋,租子也便宜,黄有财住下后都不想再起新宅子。反正他膝下只有四个女儿,八成是不会有儿子了,起什么新屋,将就着过吧。
  刘念不知黄家的情况,就是不想跟潘三叔家打交道才想找另一侧的邻居。
  纵然黄有财没什么上进心,在家就像个大爷什么活也不干,但对他的四个女儿也没有太坏,不像潘三叔家重男轻女,当然也可能是黄有财没有儿子可重。
  黄有财的媳妇叫李桂花,也是个掐尖要强的,以前因为后院菜园子少菜少瓜的事,没少跟葛春花吵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