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穿越之两世> 穿越之两世 第563节

穿越之两世 第563节

  因为违背协议的人是他。
  一行人平安到了彭州,在入冬前到了铜县。
  因为上一任的任期还没到,罗子律也不好急着去催。
  秦管事一个人提早到了铜县,早就租下了房舍,大家一到就能入住。
  哪怕有了房子,也是忙碌了几天的,需要整理东西,熟悉周边环境。
  范温雅没有带很多下人,基本都是骨干,到了这里再补充其余人手。
  厨房是秦时文婆娘管,她到了之后就开始物色厨娘和小工。
  白素琴物色打杂的下人。
  丹姨娘和二姐儿三姐儿帮着整理细务,不过几日工夫,就已经井井有条了。
  秦管事租了两个宅子,大一些的就是范温雅等人居住,另一个是安顿花春生等人的。
  跟着范温雅的家丁平时不需要多少,花春生等人以后也要派别的用场。
  罗子律没想着过早去接班,但铜县现在的县令也知道继任者到了,特意过来邀请他。
  那罗子律只能去应酬,正好也能提前熟悉差事和下属。
  王先生和冯华陪着去的,张锦文带了人护卫。
  没过几日,范温雅这里也开始接到一些拜访的帖子。
  现任县令的夫人,还有县丞县尉主簿,包括此地乡绅等人的女眷都要来拜访未来主官夫人。
  范温雅趁机提出想要买一些地,最起码家里这些人的吃喝能打平,县丞夫人等互相看一眼,都心领神会,笑着问范温雅想要多少?
  范温雅道,“也就四五百亩就行了,坐吃山空,心里就不稳。”
  县丞夫人就笑道,“一定替夫人留意,这里不比京城,田地还是不稀奇的。”
  胃口不大,才四五百亩,各家均一下也就出来了,至于以后,再看吧,县令是流官,只要这三年糊弄好了就行。
  范温雅在问起铜县还有什么好吃好玩的。
  夫人们就笑,“能有什么呢,夫人是从京里来的,见多识广,我们这是小地方,也就有煤矿,那里也不好玩。”
  大家都笑起来。
  范温雅眼睛微亮,此地居然有煤矿!
  反正初次见面大家也都挺满意的,至于范温雅开口要田地,这也是人之常情,五百亩实在是小意思。
  于是没过几天,范温雅就拿到了八百亩地,是县丞夫人拿来的地契,她笑道,“不小心多了些,夫人一并要了吧。”
  范温雅微笑,让秦时文接了,然后让白素琴把银票拿出来,县丞夫人自然要推让,这都是场面上要做的事,都熟悉。
  范温雅却正色道,“若何夫人不要银子,那这地我是不能要的,我们初来乍到,何夫人如此帮我,我就已经很感激了,如何能白要这些田地,那是决计不行的,老爷知道必会怪我,还请何夫人莫要为难我!”
  县丞夫人,“……”这题就超纲了,她该怎么回答?
  京城上好的田地莫约十五到二十两,铜县不一样,地有好坏,这里再好的地也不超过十两,价格一般在七八两左右,范温雅给的就是按照八两算的。
  原本也要六千多两银子了,但县丞夫人推让再三,只要了范温雅两百亩地的钱,因为罗子律有职分田,县令是六百亩,这就是他在铜县当官的福利之一,以后卸任了是要交给下一任的。
  但目前铜县县令还没走,他的职分田还不到移交的时候,县丞夫人等于送给了范温雅六百亩地。
  范温雅了解后也没再塞,只把两百亩地的银子给了县丞夫人,然后就开始笑着闲话,县丞夫人坐立难安,她要回去告诉家里男人,这个新县令夫人的行为,然后分析她的举动,是嫌少吗?
  好容易告辞了,何夫人匆匆回家,把银票拿给丈夫看,“她居然给银子!”
  何县丞倒是淡定,“是不是作秀以后就知道了,反正这点子钱迟早还要去到罗大人的口袋里,你可急什么,人还未上任,就落这么个把柄,这眼皮子也太浅了,那罗夫人的做法还是很聪明的,先收着吧。”
  也就两千银不到,算什么呢。
  何夫人顿时就放心了,就是么,那有不要银子的官。
  范温雅很感慨,这当官真是太好了,孟振山当初拿回来的都是他刮的,见不得光,但像罗子律这样当官的,这些在范温雅看来也是剥削的收入就成了光明正大的。
  地到了,就让秦管事去打理,顺便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没有也可建造,要把花春生等人挪过去。
  他们每日都要训练,在院子里活动不开。
  有了地,除了粮食,她还能继续养家禽家畜,肉食蛋类全靠买,也太费了。
  不过铜县这里的生活消费比京城低多了,主要就是看粮价。
  范温雅来的早,如今正好有秋粮上市,她就让秦管事多买些备着,家里人多,没粮不安心。
  她也要开始准备在铜县过冬了。
  铜县有煤矿,如今叫石炭,老百姓冬日用石炭的多,只不是什么蜂窝煤,大户人家用的少,他们还是用柴炭的多。
  范温雅很想把蜂窝煤弄出来,动了动手指,暂且忍下,等罗子律上任了再说。
  蜂窝煤这个事,孟振山在的时候范温雅搞出来没多大意义,不过给孟振山锦上添花罢了,连他的命都救不了,因为他是察校司番子,走的路不一样。
  后来孟振山没了,范温雅更不能搞了,搞出来好处得不到,麻烦一大堆。
  只等罗子律上任,这就是个极好的机会,能捞很多政治资本。
  不是,你拿出来也是给罗子律添资本,你没得到什么好处啊。
  那倒不能这么说,比如范温雅一来就能买到八百亩好地,就是因为罗子律当了官的原因。
  罗子律官越大,范温雅能得的实惠也越大。
  只要这家伙不违背协议,有契约精神,范温雅愿意和他合作下去。
  秦管事去盘点那八百亩地,最后盘下来多了一百亩,他回来告诉范温雅,范温雅摇头轻笑,“算了,拿了就拿了吧,不拿人家许是不安心。”
  待范温雅笑纳了这‘八百亩’地,何县丞等乡绅也就放了心,这些地不值多少钱,但这是新父母官的表态。
  他不是那种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大家就有了合作基础。
  他们根本不知道罗子律也不知道范温雅多收了多少地,范温雅只告诉他自己买了些地,以后粮食就不用急了。
  罗子律点头说知道了。
  他还未上任,又有王先生和冯华在一边看着,他对这两人也没有完全放心,自然不敢伸手。
  而其他人已经默认新县令收东西是让夫人出面的,真是个美妙的误会。
  铜县吏治尚算清明,其实现如今的县令能做的都不多,乡绅大地主才是这里正真的主人,他们代为管理一切。
  县令做的就是把该收的税收上来,治下的人口数量维持住,督促耕种收获事宜,处理治下的案子,不让治下有流民乱民出现,然后就是宣传礼教,让治下读书人多一些。
  大体就是这些工作,但县令不可能亲力亲为,所以具体实施都是靠下属去办的,下属基本都是地头蛇,干这些活都干老了。
  只要县令不出幺蛾子,他们也能上下都糊弄住。
  了解自己治下的情况,基本就看账本册簿,比如田地人口,县令不可能自己去量去数,看的只能是鱼鳞册和黄册,没这两个册,县令就是睁眼瞎。
  果真想要彻底了解自己治下的情况,这个县令得身体壮实,带着人一处处村落去查看才行,但这也要本地人带领,要不然你路都不认得。
  很多县令三年官当下来,可能连县城都没出去过。
  只要不出大差错,三年过后,考评中上,基本就能升官,或是换地方继续当父母官,累死累活干嘛呢?
  第441章
  三弄三十一
  范温雅了解了县令的作用,然后就知道这种治理手段不能说全是弊端,就目前这个时代来讲,这个管理手段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海外有些国家此刻差不多还在茹毛饮血呢。
  单就种地来讲,这里的百姓很早就学会地垄种地法,作物都是一排排的,别小看这一点,其他国家还是随手抛洒种子,然后看天收成,轮流耕种。
  这里的产出已经达到一比二十或是更多,同时期那些国家,产出好像是一比二到四左右,少的可怜。
  再过几百年,这里仍然如此,而海外那些国家因为地里的产出太少,他们也并不在意这少的可怜的收成,于是就开始了劫掠。
  闲话少叙,范温雅基本知道罗子律如果没有她的帮助,他想升官只能一步步熬资历,可能过个十年二十年,他也能当上一个四品官,还得是地方上的四品,京官就别想了。
  其实这样也不错。
  范温雅也能安安稳稳一辈子。
  天气开始变冷,罗子律倒是整天泡在衙门里,他想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
  王秀才和冯华也在和其他师爷接触,了解以后自己要做什么。
  范温雅也在了解罗子律的收入来源。
  如今的朝代叫泰朝,范温雅结合这些年看到的,觉得这个泰朝类似宋末明初,这里没有经历过外族统治,也就是没有类似元这个朝代。
  如今的官员俸禄还是不错的,罗子律这个县令,一年有银三百两左右,还有别的福利,冰敬炭敬一应俱全,车马费服装费,住房补贴,还有粮食和布匹之类,免徭役,还有职分田,合在一起,罗子律一年合起来有莫约一千银的收入,这些都是明面上的。
  非常不错了,如今乡下老百姓一年不过十两八两的花费,所以人人都削尖了头要当官。
  这些钱若是一个人花,那肯定滋润的不行,但这不可能,肯定要养家小,再雇一些仆从下人车马,便是师爷等人的花费也是县令自己支付的。
  这么一算,罗子律的收入得全贴进去,多半还不够。
  所以额外收入和灰色收入就应运而生,很多名目范温雅听都没听过。
  那是不是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刮的?
  本质上确实如此,但地主乡绅一般不会竭泽而渔,就是不会把本地百姓赶尽杀绝,百姓没了,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收入。
  地主乡绅们做的就是把百姓牢牢掌握在手里,捆绑在他们的田地上,只要你辛勤劳作,肯定不会让你饿死。
  但你想多攒点钱改善生活,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生老病死娶妻生子,这些事是人都躲不了,然后老百姓遇着了,基本上就能把辛苦攒下的钱全花光,可能还要举债。
  债务多也没关系,不会要你的命,你们全家只要老老实实干活就成,若家里还有容貌出众的女娘,那也能抵一些债务。
  别觉着佃户们会不答应,其实答应的人不要太多,只是自家没这福气罢了。
  地主乡绅每年派管事去村里盘账,就是让农人们签下更多的契约,只要你老老实实的,这些欠账不会追着你讨,有那大善人主家,还会勾消一些欠债,让农人们感恩戴德。
  其实这些债不勾销,也没人还的起,欠了十屁股,就算还掉九屁股,还有一屁股债,取不取消都无所谓
  这种冷酷中透着温情的管理方法,就让老百姓们甘愿做牛做马,还想什么呢,最起码他们有屋住,有地种,有饭吃,比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好了不少。
  那百姓已经尽力了,他们辛苦劳作,所留不过是一家老小吃不饱饿不死的粮,剩余都交了上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