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但要我说,这两种感情其实并不冲突。
  从殷闵在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你就会发现这个人情绪稳定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厉帝在知道他假死后派人写檄文昭告天下骂他,言辞过分到他的下属们一个个都听的气愤不已,作为当事人的他却只波澜不惊的说了一句毫不相干的话:煮茶的水烧好了吗?】
  天幕随之放出了那篇檄文,许多人光是看了一眼开头便大皱眉头,看到中间的部分更是怒火上涨,看到最后更是情不自禁大骂出声。
  “暴君真是厚颜无耻至极,若论贱人,谁还能比他贱?!”
  “辱及人母,实不配为人!”
  也有人看不上厉帝人身攻击到人家母亲身上的行为。
  远在青州的冯默言更是柳眉倒竖的狠狠一拍桌子,把旁边的县令都吓的一哆嗦。
  【……贱婢所生,又操贱业,谓之贱人。你就说这话谁听了能不生气?我看了都生气,颠倒黑白不说还人身攻击,都不要个脸,然而当事人却还能做到淡然自若,要不说人家是能干大事的人呢。】
  之前天幕说殷闵情绪稳定到可怕的程度,众人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这下可算是知道了,就这还能不生气,还平静的问水烧没烧开,这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皇帝想到这个儿子之前平静中带着窝囊的样子,别人说啥都不反驳,也不生气,对天幕说的话简直不能更赞同,他这个儿子的性格跟他简直就是两个极端。
  不过如今印象却是遭到了刷新,之前只认为这个儿子太好欺负,太窝囊,如今再看,却都变成了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也有人悄悄的看向了坐在那里的殷闵,发现这位殿下即使是如今的年纪,在看到未来写的那么过分的檄文时脸色都丝毫没有改变,心中的赞赏就又愈浓了几分。
  看来人的资质果然都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的,那些殿下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长进,十九殿下确实从一开始就这么优秀,只不过他们往日都没有发现。
  但即使经历了两任帝王的波折,最终帝位不还是落到了这位的手中吗?看来这就是天命所归。
  【推行新政,朝中有大臣不支持,遂谏言,说你搞这种政策脑子是坏掉了吗?
  他也不生气,静静的听对方背稿,说到中途看人老头骂的口干舌燥还叫人给上茶,满殿大臣都无语了,等到人家彻底说完才开始平静的逐条驳斥,直将对方反驳的哑口无言,满头大汗。
  直到人家以为自己可能要凉了,到最后却悠悠的来一句,说你说的虽然有不对的地方,但见解也有可取之处,天下这么大,朕一个人总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所以才正需要你们这些直言敢谏的臣子来提醒我。
  其他能做到虚心纳谏的皇帝哪怕没有把人怎么样,但尚且还会因为臣子的话生气怒骂呢,毕竟再怎么说也是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换到殷闵这里来他却连生气都不带生气一下,情绪稳定的堪比人机,也算是千古独一份了。
  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极端理智的人,他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样的事,多余的情绪只会干扰到自己的判断,所以他告诫自己不要生气,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让事情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才是关键,而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罕见的理智,才会令他看似无情。】
  极端的理智同样也是极端的无情。
  不少人为此感到疑惑,难道殷闵他就真没有一点私心吗?他难道真能够从始至终都贯彻这样的理念?那还是人吗?
  皇帝听的甚至也有点惊了,这种事就连他都做不到,若是有臣子敢指着他的鼻子骂,那简直就是嫌命长了,忍不了。
  旋即有些心情复杂的摸了摸鼻子,他这个儿子啊……做到这种程度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了,这不是将孤家寡人做到了极致吗?
  殷闵眼底仍旧叫人看不出任何情绪,随着天幕播放到如今,他也再找不回最开始的轻松情绪。
  是,只要是人便都有私心,就连他也不可能例外,但他终究还是与这个时代的人存在根本的差别,那是现代社会留在他身上的烙印,而人的三观一旦长成,这样的烙印就注定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
  他的心态早已成熟,是以对未来的那个自己的想法也不难猜到,皇帝这个位置,不做便也罢了,一旦做了,肩膀上担负起了这样责任,那就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的做到最好。
  天幕继续说道。
  【但同时他这个人又十分的有情,不然在卫乘这件事上,他就应该继续理智下去,选择更有利的方式,而不是干脆利落的杀了对方,给伤亡者一个交代了,身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这上面他却将公道放在了利益之上。】
  将公道放在利益之上,这种事说来简单,但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不少百姓痛哭失声:“陛下这是真正将我们放在了心上啊!”
  甚至都已经开始叫上陛下了。
  卫乘愣然出神,他似乎已经明白了未来的他为何会甘愿受死了。
  虞景洵忍不住站起身来左右踱步,他已经恨不得立刻登上朝堂,见一见这位未来的挚友,秉持公理的千古明君了。
  【或许这也正是卫乘不仅不曾怨恨,甚至直到临死前还记挂着帝王的原因吧,他自己本身从小就因为血脉的原因一直在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在部族中无论怎么样都会遭到打骂,来到中原之后,哪怕做工拿到的钱都要比平常人要少,还没处说理,因为他这样的人在当时就是不受大部分人的待见。
  但这时候,却有一个人突破重重偏见看到了他的才能,愿意重用于他,甚至还与他说君子生于小国,非君子之过。
  也许在这一刻,帝王高大伟岸,公正无私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所以殷闵会选择杀他给百姓一个交代,又何尝不是在意料之中呢?
  而假如对方不这么做,才是真正的形象崩塌吧?
  所以卫乘才没有怨恨,因为他知道,正是因为君王是这样的人,才会带来昔日的重用,才会有如今的他,是他贪生怕死,忘记了初心,自作孽,怨不得旁人。
  一饮一啄,皆是天定。
  是以他虽然后悔,虽然彷徨,虽然仍旧也还是不想死的,但却也愿意一死。】
  “君有忧,臣亦愁,君有喜,臣亦欢……”
  卫乘再次痛哭失声,他想,未来的那个他或许是比自己幸运的,因为对方至少得到过,而他却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但对方又是不幸的,因为得到后又失去了。
  但又该怪谁呢?怪来怪去,只能怪他贪生怕死,怪他明明将对方视之为自己的明主,到头来却还是更在意自己的命!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魅力所在啊,他的有情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无情也是真实存在的,让人甘愿效忠,又让人甘愿赴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乘与殷闵的君臣之情,本该如松柏长青,千秋万代,永载史册,然,终究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第24章
  殷闵手指轻点桌案, 心中叹息,纵观史书,并非没有得到过重用的异族臣子, 前朝最开始也对此颇为包容, 然而到了末年, 由于君王昏庸,当时便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出自异族的武将举兵造反, 破开了宫门。
  再加上异族的许多文化在如今又确实不被汉人所看得上, 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还茹毛饮血呢, 是以与本朝对武将的防备一样, 有了这个先例在前, 自此, 朝中的风气也再难以回到过去的开放与包容。
  若对方仅仅只是拥有异族血脉也便罢了, 有他作保也没什么,顶多要承受一些异样的眼光,但偏偏对方父亲还是溪东的左贤王, 简直叠上了buff, 那些大臣知道了恐怕轻易不会善罢甘休,而当时的情况多半又容不得对方拖延。
  若非如此, 卫乘或许也不至于走错了路。
  当然, 最大的问题还是对方在这件事上过于谨慎,连赌一赌他的信任都不敢, 难道是长期处于这样被歧视的环境, 连带着他自己都对自己的血脉无形之中看不起了吗?以至于明明两条路摆在眼前, 他却只看得见其中一条。
  思及此处,殷闵心态变的与天幕上的天凤帝一样无动于衷的漠然起来, 这人有多少能力他还没有亲眼见到,但如此大的缺点和做的破事却先展现在他眼前了,天幕对这场君臣之情的描述倒有些言过其实,这人配不上如此煽情。
  【不过我们虽然感叹这件事,但这个人说到底其实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不然殷闵也不会连一点不忍的情绪都没有,只是一句死有余辜就把人的结局定下,家人也都被牵连流放了,讲他也只是借此感叹帝王的魅力居然能令贪生怕死之人也甘愿受死。
  要说这件事的最大看点,其实还是后续发展。】
  天幕下的不少人听到这里顿时精神一震,后续发生了什么?难道是和溪东有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