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崇祯帝面对的局面也更加险恶,他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明王朝积弊深重非一日之功,不是短时间内能有好转的。因此,他在施政中多次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他重用袁崇焕,提拔其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将东北的战事全权托付于他。】
  【却又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急于求成,朝令夕改,导致朝局更加糜烂!】
  崇祯:……
  明初的那些君臣已经不抱希望了,大明王朝终究要走到尽头,只希望这个结局能够体面一些……
  【崇祯用抽签的方式选了六个阁臣,大多是东林党一派的人,他们不管内忧外患的天灾人祸,一心为天启年间下狱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借平反的由头排除异己,大兴冤狱。】
  【朱由检留下了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这四人就被东林党称为“四凶”,成为东林党下一个目标!】
  【前朝被东林党人占据,崇祯无法顺利施展自己的政策,便再次重用宦官,给他们监军和提督京营的大权,被废除的监军太监再次出现,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
  【他甚至派宦官掌管工部、户部,将两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的权利越发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愈发剧烈!】
  崇祯不可置信:“朕怎么会重用宦官?”
  崇祯怀疑人生:“所以,这一切都是朕的错是吗……”
  第578章 日薄西山
  【崇祯朝内忧外患不断,先说我们熟悉的外患——后金!】
  【有袁崇焕布置的关宁锦防线在,皇太极便无法突破山海关,到达北京城下。这时,他想到了蒙古……】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由蒙古绕道至大安口,破墙入塞。】
  【当时明朝重兵皆在宁前、锦右,山海关以西军伍废弛,后金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就顺利突破长城。抵达遵化城下,这里距离北京仅300里,一时间朝野震惊,京师戒严!】
  【北京城时隔一百多年再次被战火波及,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早已预料到后金军队的动向,并安排防御,但明军其他将领并不重视此事,当后金军队骤然逼近北京时,崇祯才着急忙慌的命各地兵马勤王。】
  【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在北京的广渠、德胜门外阻击后金军。皇太极进攻受挫后,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袁崇焕被诬陷冤杀于狱中,各地援军军心动摇。】
  评论区
  “袁崇焕死的太冤了,可能这就是王朝末年的特性吧,所有的事情都会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在福建做了一个知县,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领兵打仗。”
  “天启二年,袁崇焕趁着入京之际,自请出山海关,抵御后金!”
  “天启六年,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构筑了关宁锦防线,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却因为瞒着朝廷与后金议和之事被迫辞职。”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为兵部尚书,主管与后金的战事。”
  “但大力提拔他的崇祯皇帝却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听信奸人谗言,战争尚未结束便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赵匡胤:“临战换将大不祥啊!”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崇祯帝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产。直到此时,大家才发现,袁崇焕根本家无余财……”
  “而这些所谓的罪证也都是那些朝臣为了打击袁崇焕而罗织的。”
  “擅杀岛帅”指的是袁崇焕未经请示就处决了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东江总兵毛文龙。”
  “与清廷议和”指袁崇焕在守卫辽东期间,为了争取时间整顿军备、恢复国力,曾尝试与后金进行和谈,但因没有通过朝廷的同意,被认为是一种背叛。”
  “市米资敌”则是指袁崇焕在守卫辽东期间,为了筹集军粮与后金进行贸易往来,在朝廷看来这就是资助敌人……”
  李世民:“都什么时候了,怎能为了这些无关紧要的小节冤杀大将!”
  朱棣:“袁崇焕一死,还有人能挡得住后金吗!”
  ……
  “袁崇焕一生致力于抵抗后金,保卫明朝,即便面临生死危机也毫不退缩,在战场上能以少胜多,可见其不凡的军事才能。”
  “而袁崇焕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就在于他过于自负、敢于抗上,只要他认为对的东西,不管是皇帝还是上司,都敢于违命不遵。这种自负的性格随着其权力和责任的增大而膨胀成为自大和专擅。”
  “譬如:他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自作主张派人到沈阳吊唁并与后金开始议和,这违背了朝廷的意愿。在崇祯二年擅自杀害毛文龙,也未经请示和批准。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朝廷的权威,使得朝廷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敌意。”
  “袁崇焕也不会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盟友,使得他在面对朝廷的打压和陷害时无力反抗和自救。”
  “袁崇焕的死反映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军事失利和社会动荡的严峻现实,是明朝末年的一个缩影。”
  “王朝末年是全方位的衰落啊,政治腐败,官员结党,军事不利,屡战屡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崇祯多疑的性格让他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崇祯早已意识到他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后悔的无以复加,却再也无法挽回了……
  【总兵祖大寿见袁崇焕的下场,深感唇亡齿寒,决定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杀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在永定门外击败明朝援军4万人,明朝总兵满桂、孙祖寿等人战死。】
  【崇祯三年,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永平、迁安,然后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崇祯只能再次启用六十七岁的孙承宗主持大局,孙承宗劝服祖大寿联合各路明军,陆续收复了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
  【战后,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责任,负责防守关宁锦防线,出关整饬松山、锦州军务。很快就因为大凌河之败被罢官免职。】
  评论区
  “孙承宗和此时的辽东巡抚邱禾嘉不和,邱禾嘉主张主动出兵收复广宁,但孙承宗却认为应该防守关宁锦防线。邱禾嘉觉得孙承宗这是老了胆小怕事,对于辽东的战事,他手拿把抓!”
  “之后,孙承宗病重,鉴于熊廷弼与王化贞不和导致的惨败,他希望能告老还乡,将战事全权交给邱禾嘉。”
  “因为这一人事任命,明朝廷上争执不休,崇祯最终还是偏向老成持重的孙承宗,不许他辞官。”
  “为了进一步巩固关宁锦防线,孙承宗派祖大寿率关宁军抢修大凌河城。然而,由于邱禾嘉没有完全按照孙承宗的命令执行,导致大凌河城尚未完全修好,皇太极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
  “崇祯四年,皇太极亲率五万八旗精锐攻打大凌河城!”
  “祖大寿亲率一万四千余人的马步军驻守在大凌河城,城中还有一万余名民夫和百姓,总计三万人左右。”
  “后金军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略,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沿着城墙四周挖掘壕沟,以重兵围困大凌河城,同时派兵扼守住通往锦州的所有通道。”
  “为了救援大凌河,孙承宗前后三次组织援军,却都中了皇太极的围点打援之计,被后金军击败。”
  “在围城的一百多天中,两军交战数十次。大凌河城内部署了大量的火炮,但缺乏后勤补给,粮食、军械几乎消耗殆尽。”
  “后金军最终拿下了大凌河城,守将祖大寿降清,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
  “而孙承宗也因为主张修大凌河城“召衅辱国丧师”而免官闲住……”
  ……
  【大凌河之战是后金势力发展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围城打援的战术也在之后的战争中成为清军的制胜法宝。】
  【此后,明清之间发生了数次“入口之战”,皇太极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内地,充分发挥了八旗部队机动性强、善于野战的优势,兵分数路,烧杀抢掠!】
  【崇祯七年,后金兵分四路向宣府、大同进攻,北京再次戒严,后金军队在明朝境内肆虐五十多天,烧杀抢掠无数。】
  【崇祯九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当年六月,清军由武英郡王阿济格率领,通过独石口,抵达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
  【而明朝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却按兵不动,不敢与清军交战。清军遍蹂畿内,攻略城堡,掠夺人畜十八万,生擒总兵巢丕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