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改稻为桑失败后,为了填补国库亏空,就只能拿人开刀了。”
  ……
  【《大明王朝1566》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却将当时的政治斗争具象化了。】
  【嘉靖四十年,吏部尚书致仕,严嵩指使手下推荐他的亲戚欧阳必进。但嘉靖十分厌恶这个人,虽然碍于严嵩的情面让他做了吏部尚书,却在几个月后就罢免了他。】
  【从这件事中,清流看到了皇帝对严嵩的信任已经产生了裂痕,他们就要开始放大招了。】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将道士蓝道行推荐给嘉靖,在蓝道行的挑拨下,嘉靖对严嵩日渐生厌。】
  【御史邹应龙上书揭发严世蕃父子罪行,嘉靖直接将其下狱并流放。】
  【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蕃被当街处斩。明代艳情小说《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就是以严世蕃为原型创造的。作者用严世蕃的号“东楼”比作“西门”,用他的小名“庆儿”为名,映射严世蕃荒淫无度的生活。】
  【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隆庆元年,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没有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评论区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还说他只会媚上,没有任何才能。”
  【徐阶接替严嵩成为内阁首辅,他性格内敛、沉稳,善于隐忍。在任期间,努力革除弊政,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赞誉。】
  【然而他也免不了被人斗下去。】
  【徐阶早年师从聂豹,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嘉靖二年,徐阶考中探花,成为翰林院编修,进入朝堂。】
  【嘉靖九年,在祭祀孔子的问题上得罪了当时的内阁首辅张璁,被贬到福建做了一个推官。】
  【直到嘉靖十八年,张璁死后,徐阶才被召回朝堂,此后一路平步青云,做到礼部尚书。】
  【嘉靖三十一年,徐阶入阁,他揭发仇鸾的罪行,以及擅长写青词,得到嘉靖的器重,成为仅次于严嵩的内阁次辅。】
  【徐阶擅长隐忍,他一面巴结讨好严嵩,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严嵩的孙子,一面暗中收集严嵩的罪证。】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成功扳倒严嵩,接任内阁首辅,他标榜着“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力图扭转严嵩专权时期的不正之风。】
  【他革除了严嵩遗留的诸多弊政,注重人才选拔,先后将高拱、张居正等人举荐进入内阁。】
  【嘉靖死后,也是他负责起草遗诏,将皇位平稳过渡到隆庆朝。】
  【徐阶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为工于心计、深谙权谋之道的内阁首辅之一。他凭借着拥立隆庆的功勋,获得世人赞誉,被比作“杨廷和在世”。】
  【嘉靖朝的内阁之争也延续到了隆庆一朝,隆庆二年,徐阶被高拱排挤出朝堂。】
  【此后又因为纵容三个儿子抢占民田多达二十四万亩,晚节不保!】
  【很快,高拱也被张居正排挤出朝堂。至此,大明的内阁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朱元璋气急败坏:“朕早就说了大明不需要丞相,你们就不能自己勤快一点,把丞相的事情都做了!”
  评论区
  “太复杂了,这些人都太复杂了。”
  “高拱脾气急躁刚烈,不能团结同事,被人弹劾,就觉得是徐阶指使的。徐阶举荐他进入内阁他也不领情,他觉得他是隆庆帝的老师,早晚能进入内阁,不需要人举荐。”
  “徐阶起草遗诏的时候,叫了张居正,没有找高拱,这也是他们矛盾的导火索。”
  “高拱和张居正原本都是清流一派的,但张居正想要厉行改革,挽救大明,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高拱正是既得利益者之一,反对张居正改革。”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张居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结盟,团结皇帝和太后,最终扳倒了高拱。”
  【嘉靖朝的内阁之争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畅,人浮于事,以公谋私,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十二月,陕西省渭南县华州区一带发生了一场八级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
  【这场地震的震波波及了大半个中国,陕、甘、宁、晋、豫5省方圆几十万公里的大地上顷刻间房倒屋塌,沟壑纵横,天摇地动!】
  原本将天幕当做背景,各自忙碌的百姓惊愕的抬起了头。
  尤其是明朝陕西附近的百姓。
  他们奔走相告,聚集在那些识字的人身边,询问天幕说的具体是哪一天,若是当真有地震他们也可以提前出来躲避。
  哪怕能多一个人得救,也是天幕的功劳了。
  【此时正是午夜十分,仅有记载的便有八十三万人在睡梦中丧生,成为世界地震史上最大的灾难!】
  天幕下的有为之君无不为此心惊,明朝皇帝已经遍体生寒,似乎看到了民不聊生,遍地烽烟的下场……
  李世民眼中含泪:“八十三万人!”
  大唐开国才多少人?
  他突然不敢算了。
  魏征还要往他的心口插一刀:“明朝中期许多人口隐匿逃亡,没有登记在册,死亡人数绝对不止八十三万!”
  【地震之后的次生灾难是更大的悲剧!】
  【此时正值腊月隆冬,天寒地冻,草木不生,再加上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本就缺少粮食。地震后的百姓更是一无所有,失去了抵抗能力,冻死、饿死、因瘟疫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评论区
  “以封建王朝的响应速度,朝廷的赈灾粮最快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灾区,再加上灾区因为地震沟壑纵横,山体滑坡,道路不通,地震中心的人简直就是在等死了……”
  “事实上,地震是前一年十二月发生的,朝廷直到次年正月才得到消息,错过了最宝贵的救援时间。”
  “当时国库已经没钱了,朝廷也只拿出了极少的银两赈灾,基本上没有落到灾民手里,早就被赈灾的官员层层搜刮了。”
  “当地官吏深知他们没有时间等待朝廷的救援,便是等也不一定能等到,只能想办法自救!”
  “他们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赈灾,但明朝官员的俸禄连一家老小都养不活,更不要说派上大用场了。”
  “直到地震发生的三年以后,这场地震的影响才逐渐消弭……”
  第565章 嘉靖嘉靖
  【嘉靖朝内斗成风,对外却一味退让,以至于“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
  朱棣有些抓狂:“北虏定是蒙古人,但怎么又多了个南倭?”
  【顾名思义,“南倭”指的是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流亡武士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与海商和中国境内反海禁的私贩集团结合,不断侵扰浙江、福建一带。】
  【“北虏”则是指与明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势力,他们也不时率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
  朱元璋:“反对海禁?”
  朱标:“父皇,天幕曾说过,凡是朝廷禁止的,才是最值钱的!”
  朱棣:“大明有漫长的海岸线,朝廷明令禁海,却给了那些走私商最大的利益。”
  【自洪武朝朱元璋下令禁海,便定下了以防御为主的国策,在北方边境采取了固边政策,分封九大塞王以稳固北部边疆,多次北伐以应对“北虏”。】
  【对于“南倭”问题,明朝也曾派遣使节前往日本,试图建立合作友好的关系一起处理倭寇问题,但最终效果却不佳。随着日本政局的稳定,失势的武士盘踞海岛,对明朝沿海地区的侵扰愈加严重。最后只能在南方建立卫所、设置战船,加强海防以备倭寇。】
  刘彻双目微眯:“先礼后兵与一味退让可不一样!”
  【但敌人并不会因为你的“礼让”便退缩,反而会将你当做好拿捏的软柿子。】
  【正因为海禁政策,严禁民众出海,导致东南沿海的渔民无以为生,只能铤而走险,成为海盗,与日本走私贸易。倭寇也不断入侵,成为明王朝的祸患。】
  【嘉靖年间正是“南倭北虏”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元末明初时期,倭寇就已有横行中国沿海的记录,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后又进入“战国”时代,割据的诸侯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的一些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活动。】
  评论区
  “在中原大地正处于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时,日本也陷入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
  “镰仓幕府时期,后嵯峨天皇先是让位给长子后深草天皇,又废长立幼迫使后深草天皇退位,扶持幼子登基。”
  “但在幼子去世后,日本的天皇之位就陷入了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派相争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