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弘治十八年,朱佑樘去世,朱厚照继位,刘瑾嚣张跋扈,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御史薄彦徽、戴铣等人上书为无辜被抓的大臣求情,并请求皇帝诛杀刘瑾等八虎。】
【刘瑾大怒,将这二十多人打入诏狱,各杖三十,戴铣就这样被打死在了诏狱中!】
【王守仁挺身而出,为他们仗义执言,被刘瑾“一视同仁”逮捕入狱,杖责四十,流放贵州龙场驿做驿丞。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被牵连贬谪到南京做了个吏部尚书,这就是一个养老的职位。】
【王守仁出狱后,带着一身伤痛启程前往贵州,但刘瑾还是不放心,派人在后面追杀。王守仁知道自己带着伤打不过那些杀手,便伪造了一个自杀的场面迷惑刘瑾。】
【他假装投江自尽,将自己的鞋子和一首《绝命诗》留在岸边。刘瑾的手下以为王守仁已经死了。殊不知,这个在绍兴水乡长大的青年水性极好,他早已沿着江水顺流而下在下游上岸了!】
苏轼:“多学一些保命的技能果然是有用的。”
苏辙:“兄长你管好嘴就行,我大宋一般不杀士大夫。”
……
【王守仁以自己的聪明机智躲过一劫,路过南京去看望被他牵连的老父亲。王华还以为儿子已经死了,父子见面感慨万千。】
【王华对儿子说:“朝廷既然给了你龙场驿的职位,这就是你的责任,你还是去上任吧。”就这样王守仁再次踏上前路,来到贵州龙场!】
【龙场是王守仁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磨炼,迈过去,老天就会将更大的责任交给他!】
【龙场在今天的贵州修文县,当时是还未开化的地区,当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生活困苦。】
【王守仁带着三个仆人,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龙场,眼前看到的一切却让他心都凉了。】
【龙场驿周围穷山恶水,荒无人烟,驿站早已破败不堪,房屋倒塌,不能住人……这个所谓的“驿站”,就连给他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这里环境艰苦,待遇又差,原本的驿卒早已各奔生路,驿站名存实亡。就连住宿、吃饭、粮食、安全都是问题……】
【王守仁看着眼前的望不到尽头的山路,与人生何其相似,不论再苦再难,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想到这里,王守仁浑身充满了力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还追求什么圣贤之道!】
【尽管大家都很累,但总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王守仁和仆人们打起精神,一起动手,砍树割草,搭起了一座茅草屋。】
【解决了住房的问题,接踵而至的便是水土不服。】
【龙场附近人烟稀少,山野之中瘴气弥漫,再加上劳累过度,三个仆人都病倒了,上吐下泻,浑身脱力。王守仁只能亲自照顾三人,这对于王守仁来说一种新奇的体验。】
【在这里他不是状元郎王华的儿子,不是大明朝廷的进士……外在的一切都无足轻重,只剩下了一颗追求道统的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第557章 阳明心学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全心投入的围观王守仁的成长历程,看着他追逐圣贤之道的每一步。
不只有多少人想要复制王守仁的成功,那些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开始顶撞上司,寻求流放偏远之地。
只是,模仿需谨慎,一个不小心,就不是流放,而是性命堪忧了……
【抛弃一切幻想,王守仁靠着自己的双手,在荒僻野蛮的穷山恶水体验生活,来了一场如假包换的变形记!】
【没有房子,他就住在茅屋、山洞中。】
【没有粮食,就自己开荒种地,用野菜野果充饥。】
【三个仆人心情郁闷,缠绵病榻,他就放下架子,给他们讲故事解闷,逗大家开心。】
……
【儒家讲究“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只要他打通了心灵的关节,就能一通百通,做什么都能做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守仁做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守为自己的草屋取名为“何陋轩”,取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此表达自己虽身处简陋之地,依然要坚守内心的高尚品德。】
【他向当地土人学习种植方法,和仆人一起开荒,种了几亩地,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王守仁平易近人,主动教导当地土人的孩子读书,当地的土人见他没有那些官员的架子,也帮着王守仁修建房屋。他们搭建起了玩易窝、龙冈书院、宾阳堂、君子亭等建筑,解决了居住的问题。】
【王守仁还在何陋轩讲学,因着过往到处讲学的名气,吸引了很多学子不远千里来此求学。】
韩愈觉得,王守仁的生活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子的态度:“出世入世,存乎一心!”
范仲淹也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随遇而安的心态太难得了。”
苏轼发出灵魂质问:“我也多次被贬,辗转各地,琼州可比贵州还要遥远偏僻,为何我没有成为圣贤?”
……
【王守仁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洞穴,取名为“阳明小洞天”,他时常在这里静心思考,日夜坐于石棺之中,用这种“入殓”的方式寻找内心的宁静,摆脱生死的困扰,直面生死。】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王阳明开启了他的悟道之旅!】
【他想着自己不过就是上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折,凭什么要把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天理何在啊!】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能找到他苦苦寻找二十年的“天理”了!】
【一时之间想不明白,他又想,如果是圣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守仁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去体验那些古圣先贤的心境。】
【他接受现实,放弃毫无意义的抱怨、焦虑等负面情绪,用积极、冷静的心态应对面前的一切。】
【在龙场,王守仁除了生死,没有任何挂累。】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所学的朱子理学,逐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意识到仅仅依靠对外在事物的研究和追求,并不能真正找到圣人之道。】
【在与死亡的对峙中,王守仁逐渐领悟,真正的道并非来自于对外在事物的无尽追寻,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道就是天命,就是天理,就是良知!】
【道就在眼前,就在万事万物之间,在每个人的心里!】
【真正的圣人之道并非来自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能够向内探寻,发掘出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能够找到通往圣人境界的道路。】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苦思索,王守仁终于在龙场实现了伟大的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评论区
“就像是修仙小说中的顿悟一样,一朝开悟,心灵通达!”
“刘瑾绝对想不到,他的排挤陷害反倒成就了王守仁。”
朱厚照若有所思:“朕是不是不应该急着召回王先生。”
【自此,他的心灵实现了彻底的自由,功名利禄,生死荣辱再也无法束缚他了。】
【他的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这世上的一切事物!】
评论区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不能拥有安详快乐的心态,就是因为心不静。”
“内心没有定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白:“心灵得到安身立命之所,便不会受到外界声色名利的诱惑。”
苏轼:“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事物,而是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陈继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
【《中庸》有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也就是说,认识了自己的本心之后,还要积极入世,教化百姓,维护国家,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王阳明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领悟,这才彻底理解了古之圣贤的真意。】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而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一件事情对错是非,标准就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这就是“心外无理”!】
【天理与人欲,本就是一种东西。】
【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