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不得不说,朱棣在北方镇守边疆多年,在北疆的将士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这是远在南京的朝廷和小皇帝所不能比的。】
  【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出于兄弟情义将他送到郊外,两人执手相看,不知有没有泪眼相望,但朱权却发现送别已经结束,四哥还是抓着他的手不放……】
  【就在此时,伏兵尽起,大宁的军队也纷纷叛变,归附朱棣。朱权只能带着一家老小被朱棣裹挟到北平,大宁的军队被朱棣收编,朱棣实力大增!】
  洪武朝,皇子们都默默地远离他们的四哥(弟),实在是他的心计太可怕了,他们不觉得自己能做的比十七弟好,与四哥(弟)相比,自己就像是傻子一样……
  第518章 靖难之役
  【为了安宁王的心,朱棣承诺将来与他平分天下,什么都不用做还能得到半个天下,朱权不论愿不愿意都得接受。】
  【当然,朱棣的承诺向来不会当真,后来宁王的藩地还被改到了南方腹地,也因此,宁王府子孙世代以谋反为己任,等待时机,推翻燕王的子孙!】
  【在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以其强大的战斗力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为了酬谢朵颜三卫的“战功”,将大宁卫这一北疆腹地拆分封赐给他们驻防,并封他们为王。】
  【当然,这也为之后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朱棣一惊:“朵颜三卫胆敢反叛!”
  朱高炽:“父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朝廷强大的时候自然不必在意,但只要朝廷露出疲态,反叛势力就不会少的。”
  【朵颜三卫虽然归顺了明朝,但内心仍然对明廷怀有异心。他们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力量,在明朝和蒙古部落之间摇摆不定。当蒙古部落中的阿鲁台实力强大时,朵颜三卫便与其联姻并联手攻打明朝边疆的小城镇。】
  【为了削弱阿鲁台的实力并绝后患,朱棣决定首先剿灭朵颜三卫。他亲率大军发动进攻,将朵颜三卫打得四散逃窜。这一战不仅使朵颜三卫损失惨重,也迫使其再次归降明朝。】
  【然而,朵颜三卫的反叛之心并未因此消除,他们仍然在日后继续对明朝边境进行侵扰。为了应对朵颜三卫的威胁,明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防御和进攻。】
  【朱棣将大宁卫这一北疆腹地拆分封赐给朵颜三卫驻防后,也导致了大宁这一北疆屏障被夷为平地,再也发挥不了防御蒙古的作用,这为日后蒙古骑兵的连续侵扰提供了便利。】
  朱棣沉吟片刻:“封王之事暂缓吧,朕得好好想想了。”
  【包围北平的李景隆还不知道朱棣已经解决了大宁,即将带着宁王朱权一家回师北平,他还在按着自己的步调围攻北平。】
  【北平守军极少,即便是全城动员,妇女登上城墙,也无法弥补兵员的劣势,李景隆眼看着胜利在望,北平城危在旦夕!】
  【但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朝廷军都督瞿能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是却没有后援跟进,只好停止进攻。再加上李景隆贪功,不想部下的功劳超过自己,要求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成功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这也是北平之战中唯一一次获胜的机会。】
  【此后,燕军得到了喘息之机,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再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南军也因为天寒地冻,战斗力骤降,攻势自此受阻!】
  【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师北平,李景隆率军攻北平不克,退守郑村坝。李景隆军顿时陷入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的困境之中。】
  【郑村坝距离北平仅20里,李景隆部下多达50万,而燕王朱棣的军队仅有8万人左右,双方兵力悬殊,北平的危机并没有解除。】
  【此时天寒地冻,河流结冰,燕军踏冰而行,顺利通过白河,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李景隆的前哨所部。】
  【朱棣先是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随后,与李景隆军在郑村坝展开激战。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
  【燕将张玉等人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李景隆军。】
  【李景隆见战事不利,命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都留给了燕军。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没有通知围攻北平城的南军军队,于是燕军轻易击溃了北平城下的南军,缴获其物资。】
  【此战燕军共毙伤李景隆军队十余万人,获马2万余匹。李景隆南逃德州,诸军听说李景隆已逃,立刻溃散,将粮草辎重都留给了燕军,他们只顾着一路南逃。】
  朱元璋嘴角抽搐,心里也在抽抽:“这不是在资敌吗!”
  要是当年他碰到的陈友谅、张士诚也是这副德行,那该多好啊!
  众人都看向李文忠,你儿子不会是燕王的细作吧?
  李文忠:……
  【郑村坝之战的胜利是朱棣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让他在战场上摆脱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处境。此战也暴露了李景隆的军事才能不足,导致建文帝方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削弱。】
  【燕军通过此战,成功挫败了建文帝的北伐计划,稳定了北平地区的局势。】
  评论区
  “李景隆丧师十万,居然没有被治罪。”
  “建文帝的用人眼光真的很迷。”
  “若是耿炳文得知此事,得多憋屈啊。”
  “可惜,此时耿炳文已经病死了。”
  “不是说耿炳文活到了永乐朝,才被人构陷去世的吗?”
  “这个故事的出处并不靠谱,可能是民间文人为了迎合永乐帝的喜好故意编撰的。”
  朱棣:“这不是抹黑朕的名声吗?”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名声,还有人打着为朕好的名头行抹黑之事。
  朱棣自认为自己还是有些度量的,建文朝的武将投靠新朝的不少,很多人都得到了重用,毕竟他真的太缺人了。
  再者说,一个败军之将,有什么可忌惮的。他要忌惮,也是忌惮平安那样差点要了自己性命的人啊!
  【朱棣回到北平后,做戏做全套,再次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建文帝治罪齐泰、黄子澄。建文帝依旧没有反应。】
  【趁着李景隆撤退的时机,朱棣对山西大同发动了进攻,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军事地位极重要,李景隆不得出兵不救援。只是待李景隆走出紫荆关之时,燕军已经胜利回师,从居庸关返回了北平。】
  【李景隆无功而返,南军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了一趟,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严重受创。】
  【即便如此,建文帝依旧将李景隆当做自己的擎天之柱,定海神针,他认为李景隆在前线的失败是因为他权柄太轻,于是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给了李景隆更大的权利!】
  朱元璋骂骂咧咧:“什么锅配什么盖,这两个蠢货还真是天生一对!”
  李文忠心里咯噔一下,他这个儿子怕是将来没有机会走上战场了。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会兵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史上有名的白沟河之战即将上演!】
  【当是时,李景隆手下有60万军队,号称一百万,燕王朱棣手下只有10万兵力,双方势力相差依旧悬殊。】
  徐达默默道:“但相比起两万对五十万来说,这个对比已经逐渐拉平了。”
  朱标:“但凡朝廷不要步步昏招,早就取得胜利了。”
  ……
  【建文帝意图通过此战将燕王朱棣一举歼灭,而朱棣则希望借此机会扭转战局,由守转攻。】
  【二十四日,燕军自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遭到平安所部万余人的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
  朱元璋:“是保儿(平安小名)。”
  平安的父亲平定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后在攻打北元都城时战死,朱元璋便收其为养子。
  少年朱棣有些郁闷,毕竟他跟平安关系很好,可以说他们是能将彼此的后背交给对方的好友。
  但忠义难两全,身为朝廷的将领,平安只能站在朝廷一边与朱棣敌对,成为朱棣最忌惮的敌人!
  【平安早年也多次追随朱棣出塞作战,是朱棣十分信任的部下和兄弟。但也正因此,平安十分熟悉朱棣的战法,成功伏击了朱棣。】
  【朱棣亲自率军殿后,却又在夜间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才分清了方向,回到了大营。】
  【次日,朱棣再次率军渡河求战,平安、瞿能率领自己所部军队绕道燕军后方,击败了燕军后军将领房宽所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
  【朱棣见状不好,亲自率领精锐数千人冒着敌人的箭矢突入阵中,身先士卒杀伤许多敌军。双方混战在一起,飞矢如雨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