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朱元璋又问徐达:“天德,若是将你放在这个小子的位置上,你要如何破局?”
这样的问题让徐达怎么回答,他若说不知道,皇帝肯定不信,因为朱棣的兵法都是他教的,他若是说出个一二三四,却免不了招致皇帝的猜忌。
徐达:我太难了!
徐达只能另辟蹊径,站在朝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只要朝廷没有做出错误的决策,稳扎稳打,将燕王的势力压缩在北平城内,就万无一失了!”
朱元璋也没有揪着这个问题不放,徐达可是他最重要的心腹,他也不想君臣离心。
【朱允炆已经废除了五个藩王,其中一个还是自焚而死,但他依旧想要掩耳盗铃。为了放松朱棣的警惕,他将原本在南京为质的朱棣仅有的三个嫡子都放回了北平。】
评论区
“这个建议也是黄子澄提的,他还说为了麻痹朱棣。”
第516章 靖难之役
【朱棣装病装的很好,但再好的计划都防不住内鬼,燕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将燕王装病的事密奏朝廷,此时,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但中国人行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以一届藩王之身反抗朝廷,纵观历史,都没有成功的,朱棣也不免内心惴惴,一片瓦被风雨吹落在地,他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和尚坚定了他的决心,“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此时已经改名为姚广孝的道衍和尚明确告诉燕王朱棣,这本就是一件逆天而行的事,即便上天不喜,他们也别无退路,因为朝廷的屠刀已经举起来了,燕王府阖府上下一个都逃不了!】
【为了找到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他们在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翻找,《皇明祖训》虽然限制了诸王的权利,却也有明确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那就见仁见智了,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祸乱朝纲,必须诛灭。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朱元璋:“《皇明祖训》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
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不必在意这些细节。
【第一个动手的事朝廷,建文帝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张信和他的母亲一番讨论之后,就将此事告知了朱棣。于是朱棣决定立刻起兵,令部下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时机。】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立刻带兵包围燕王府,朱棣假装将自己的属官都绑了起来,请二人入府查验。张昺、谢贵一入燕王府,就被朱棣埋伏的卫士擒获,当即处决!】
【这天夜里,朱棣带着自己仅有的八百将士攻下了北平九门,顺利控制了北平城!】
【朱棣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天幕之下的观众对此都挺感兴趣。
始皇沉吟:“唯一一位以藩王之身打败朝廷之人,此子不可小觑。”
刘彻双目微眯:“朕倒要看看这个燕王是何等人物。”
李世民唇角含笑:“朱棣若是成功上位,岂不是会成为明朝的太宗,汉、唐、宋、明的太宗都不是皇帝最属意的继承人,这可真是有意思啊。”
从西汉到唐宋的割据势力则希望能从朱棣身上汲取经验,成为本时空破天荒的“第一”!
【在双方交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双方实力对比——】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到建文年间,已经和平了三十年,朝廷拥有整个天下的赋税,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接近7000万,可参军的壮年男性有超过五百万。明朝的军队以卫所为基本单位组成,每卫有5600人,全国共329卫,仅卫所兵力就达到约184万。再加上其他类型的兵种,如骑兵、水军等,朝廷拥有的总兵力将近两百万!】
【而燕王朱棣起兵之时,手中仅有800死士,即便他成功控制北平城后,拥有的也不过是藩王三护卫2万人,与朝廷军相差悬殊!】
刘邦想起汉初的藩王,他们的势力加起来能与朝廷抗衡,这与明朝的局势完全不同:“只有这么点兵力,就敢跟朝廷大军对抗?”
朱元璋震惊的看着朱棣:“2万对两百万,百倍的差距,你到底是怎么赢的?”
朱元璋相信朝廷的军队,这又不是王朝末年,建国之初,大明军队的战力相当彪悍!
已经成为永乐帝的朱棣想起当年的事情,也有些感叹,那时当真是孤注一掷,将身家性命都押上了赌桌……
【将领方面,朱元璋杀了许多功臣,却也留下了善于守城的老将耿炳文,还有一批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将领,如宋晟、何福、梅殷、平安、瞿能等。】
【而燕王朱棣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统帅,他具有非常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指挥能力。麾下还有张玉、朱能、王真、邱福等战将,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将。】
【在将领方面,两方勉强打个平手。】
李文忠有些不好的预感:不是说李景隆是大明战神吗,天幕怎么没有提及?
【而在政治方面,建文君臣却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在削藩问题上过于激进,将各地藩王推到了他的对立面。大力提拔重用文臣,也让武将有所不满。】
【在舆论方面,建文帝更是优柔寡断,摇摆不定,让朱棣抓住机会,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朝廷只有大义名分,朱棣却成功树立了自己的正面形象,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当然,政治上、舆论上的领先并不能让朱棣实力大涨,只要朝廷稳扎稳打,以堂堂之师击惶惶之敌,朱棣就翻不出什么大浪。】
【但是,面对如此优势局面,建文君臣却一点点将胜利拱手相让!】
【朱棣知道,燕军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均处于劣势,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北平,因为一旦朝廷得到消息,就会派出大军压境。】
【建文君臣的反应也不算慢,朱允炆第一时间削了朱棣的宗籍,废了他的王位,发下诏令,起兵讨燕!】
【此时,朱棣只有万余人的军队,朝廷大军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朝廷军分兵合击,想要将燕军围歼于北平城下!】
【朱棣则采取内线作战,令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他则亲自率军攻取北平附近的城池关隘,只有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才能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七月初六,通州城在得知朱棣起兵的消息后,主动归附了燕王府。】
【七月初八,朱棣率领军队攻破了蓟州城,随后遵化和密云两地的守将也自知不敌朱棣,主动归附。】
【七月十一,朱棣继续北上,成功攻破了居庸关,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
【下一个目标就是朝廷派来的宋忠,宋忠是锦衣卫出身,铁杆的保皇党,他被建文帝派到北平,接手了朱棣手下的三万边军,防备燕王朱棣。】
【居庸关失守后,宋忠退保怀来,朱棣料定宋忠必要争夺居庸关,亲率精兵八千,赶赴怀来。宋忠没有想到朱棣来的这么快,只能仓促结阵,迎战燕军。】
【为了激发将士的血勇之气,他欺骗将士们说,他们留在北平的家人都已经被朱棣杀了。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深得人心,很快便得到了消息。】
【于是,朱棣将与怀来守军有亲故的将士作为先锋,到了战场之上,只听得一片呼朋唤友的声音,怀来守军顿时明白自己被骗了。他们斗士消散,倒戈一击,将怀来拱手送于朱棣,宋忠也被朱棣擒杀!】
【本地守军心向朱棣,但怀来守将还是忠诚于朝廷的,他们战至最后一刻,以身殉国。可惜,成王败寇,他们的名字并没有流传下来。】
【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得知朱棣的军事进展后,也主动归附了燕王府。】
【到了此时,北平附近只剩下大宁的朝廷军对北平具有威胁,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朱棣用反间计设计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被下狱。】
【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王的军队也增加到了数万人!】
【朱棣在起兵后的短短几天内,就迅速控制了北平周围的大部分地区,可见其强大的军事才能和号召力!】
刘彻:“北平可是朱棣的保留地,他在此做了二十多年的藩王,不仅军功显赫,还爱民如子,自然能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