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面对如此局面,元朝统治者如同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他们搜罗一切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由于红巾军分散作战,孤军深入,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许多地方得而复失。同时,红巾军内部也不稳定,分裂、残杀时有发生,还有人投降元朝,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东路军主帅毛贵也被投奔而来的赵均用所杀,毛贵的部下又杀了赵均用,拥立毛贵之子为总兵,以镇山东之地……】
  【最后,北方红巾军被元军各个击破,形势逆转,就连开封也再次失守。刘福通保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
  【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却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有小明王和龙凤政权在北方挡着元军,南方大地上的农民军起义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其中以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方势力最大!】
  【让我们将时间倒回一百年前的崖山,那个十万军民蹈海而死的地方。在张世杰的麾下有一个陈姓小兵,他参加了南宋与元朝的最后一战,南宋战败后,许多忠臣将士以身殉国。陈姓小兵也落入海中,最后却幸运的活了下来。】
  张世杰与陆秀夫面面相觑:“陈姓小兵?天幕为何突然提及此人?”
  【他凭借顽强的意志游到岸边,与少数同伍士兵一起逃得性命,最后辗转到了盱眙津里镇生活。】
  【他一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季氏,次女则嫁给了附近的贫农朱五四。】
  【朱五四与陈氏生下了六个孩子,生活在元朝的汉人不能拥有名字,于是他们的儿子都只能以数字命名,有的是出生日期,有的是父母年龄相加。于是,朱家的几个孩子中长子叫朱重四,次子朱重六,三子朱重七,最小的儿子叫朱重八……】
  【想来,朱重八幼年时期定然听外祖父讲过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在朱重八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朱元璋:“天幕若是不提,咱都快要忘记了,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记忆却一点都没有褪色!”
  【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名叫朱重八的孩童,将来会成为元朝的掘墓人,在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上重建汉人的尊严,为百年前的崖山海战画上完美的句号!】
  张世杰:“居然还有如此神奇之事,某麾下陈姓之人众多,也不知是哪个小兵?”
  陆秀夫:“看了这么久的天幕,你还不明白吗?天幕特意点出的陈姓小兵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这天底下最普通的百姓。”
  辛弃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汉人一息尚存,反抗的精神就不会熄灭!”
  张世杰:“那我们还要走向历史上的结局吗?”
  陆秀夫、辛弃疾:“当然!”“我等死不足惜,但这十万百姓得活着!”
  ……
  【公元1328年,元文宗天历元年,朱重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与当时元朝统治下的每一个贫苦百姓一样,在苦难中挣扎求存。】
  【朱重八一家都是地主刘德家的佃农,小小年纪就要为地主家放牛,贴补家用。】
  秦始皇:“如此贫苦出身,居然也能打败元朝,重建中原正统!”
  身为富n代,奋六世之余烈的始皇帝来了兴趣。
  刘邦:“乃公还以为自己的出身就算低了,没想到还有这样贫困的开国之君!”
  刘邦好歹还做过秦朝的基层公务员,年轻的时候家里也能支持他不事生产,到处游历。
  亲自上阵打天下的李世民更是深有体会:“此人定是不世出的奇才!”
  ……
  【公元1343年,至正三年,朱重八十五岁,他的家乡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没有食物加上疾病的肆虐,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朱重八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了他和二哥。】
  【朱重八身无分文,家徒四壁,没钱买棺材,甚至连一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雇佣他们的主家对此熟视无睹。还是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朱元璋:“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永远都记得自己年幼时的窘迫,自然也不会忘记刘继祖的大恩,他成为皇帝后,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明朝共存亡!
  刘邦有些牙碜:“这也太惨了吧!”
  第495章 元末起义
  【安葬父母亲人后,为了活命,朱重八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南人处于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剥削,朱重八看到数不清的流民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为一口吃食奔波,看到累累白骨倒毙路边……】
  【而那些豪强贵族依旧过着朱门酒肉臭的生活,奢靡无度,醉生梦死。就连那些供奉神佛的寺庙也装潢的金碧辉煌。无奈之下,朱重八只能托身寺庙,做了一个小沙弥。】
  【朱重八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元朝的寺庙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手,相当于地方豪强地主,堪称富得流油。】
  【但至正年间的中原大地天灾人祸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没有人供奉佛祖,寺庙也支撑不下去了。】
  【皇觉寺的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自谋生路,实际上就是沿街乞讨。就这样,年仅17岁的朱重八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刘邦:“乃公以为这朱重八的身份已经够低了,没想到还能更低,乞讨化缘,不就是乞丐吗!”
  朱瞻基满眼好奇的问皇爷爷:“皇爷爷,太·祖爷还有这么……这么落魄的时候呢?”
  朱棣没好气道:“你以为打天下很容易吗,你以为你太·祖爷一出生就是皇帝啊?”
  【但就算是乞讨也是有区别的,富裕的地方早已有人占据,朱重八这个新来的和尚根本插不上脚。他只能走更远的路,只为讨一口饭吃。】
  【这一路,朱重八从濠州走到合肥,然后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鹿邑、亳州等地,直到三年后,他才回到皇觉寺。】
  【这流浪的三年中,朱重八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在外云游的这三年间,正是元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于颍州起义。徐寿辉于蕲州响应,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次年,郭子兴联合孙德崖在定远县起兵。】
  【很快,郭子兴的起义军便攻下了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据濠州而守。濠州是朱重八的故乡,他的儿时伙伴汤和也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汤和自认为找到了光明大道,便给小伙伴写信,邀请朱重八加入他们的队伍。】
  【朱重八此时还完全没有要参加起义军的想法,能活下去的时候谁也不想去干要命的勾当。他云游回来后就在皇觉寺苦读典籍,汲取知识充实自己。】
  【但朱重八不想动,却不得不动,因为有人知道他收了红巾军的信,要去向官府告密。皇觉寺是待不下去了,朱重八只能被迫上梁山——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这一年是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重八二十五岁。】
  【朱重八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处事得当,很快就得到了大帅郭子兴的赏识。于是他把朱重八调到帅府当差,做了他的亲兵九夫长。】
  【郭子兴将朱重八当做自己的心腹,重要的事情都喜欢与他商量,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重八。】
  【朱重八终于又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家人。他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朱元璋,诛灭元朝的玉器。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元璋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
  已经成为洪武皇帝的朱元璋看着身边的马皇后,只觉得这辈子都值了!
  马皇后也想了早年的经历,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已恍如隔日。
  【此时红巾军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各地红巾各自为政,圈地称王,十分混乱,一个小小的濠州城就有五个元帅。】
  【自徐州芝麻李被脱脱剿灭后,芝麻李的部下彭大、赵均用率残部逃亡濠州。】
  【孙德崖接纳了彭大、赵均用,结果徐州系人马反客为主,濠州系屈居人下。几方人马在濠州城中明争暗斗勾心斗角。】
  【彭大富有谋略,郭子兴极力拉拢,忽略了赵均用,赵均用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在孙德崖的挑拨下,赵均用直接撕破脸,将郭子兴抓捕幽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