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赵构来不及与宰相商量,就在值班的御营司使都统制王渊和宦官康履等五六个人的陪同下,披甲乘马出逃,仓皇渡江,一路到达平江府才脱掉甲胄。仅一河之隔,他还是不放心,在王渊的建议下,赵构又马不停蹄的逃到了杭州。】
  【二月初三,金军攻入扬州,城内军民听说皇帝已经逃出城外,也纷纷向城外逃跑。城中拥挤混乱,死于踩踏者不知凡几。金军追到长江边,大多数军民来不及撤退,死伤与落水者不计其数……】
  【长江天险成功挡住了金军的去路,金军望江而回,占领山东的大部分州郡,济南知府刘豫投降晋朝,后来被金国册封为伪汉的皇帝。】
  【为了求得金人宽恕,赵构录用张邦昌亲属,再次向金人乞和。还表示“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
  赵匡胤又吐了一口老血,这时候他才觉得身体太壮实也不是一件好事,殿中很多文臣在听到靖康之耻时就晕倒了,赵构南逃又倒了一批,只有他和一众武将还直挺挺地站在朝堂之上。
  赵匡胤在评论区刷屏了一句话:“朕的大宋,绝不向异族称臣,不承认金国是正统,赵构建立的南宋与大宋无关!”
  赵构根本不在乎祖宗家法,他只在乎自身的享受,是一个自私自利到极点的人。除非赵匡胤站在他的面前废了他的帝位,不然,任何言语都无法动摇他的心态。
  【黄潜善和汪伯彦听说赵构逃跑后也策马南逃,待朝廷稳定下来,扬州的大溃败总要找一个替罪羊。朝野上下便将其一股脑归咎于黄、汪二人。】
  【赵构也将扬州的大败归罪到他们身上,一想到自己狼狈出逃,不能人道,他心中就充满了戾气,立刻将黄、汪二人罢相!】
  【当然,他们二人并不无辜,瞒报军情,不思战备,因循苟安,扬州之败就是赵构与黄、汪君臣三人的罪过!】
  评论区
  “封建社会皇帝一言而决,自然要负领导责任,但却没有人能追究皇帝的责任……”
  “赵构受的苦算什么,真正家破人亡,失去一切的是扬州普通百姓。”
  ……
  “黄潜善科举出身,早年奉命视察陕西、河东大地震,但他为了自己的政绩瞒报灾情,还因此升任户部侍郎。”
  “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黄潜善因拥立之功被擢升为中书侍郎。他十分擅长逢迎媚上,得到赵构的信任,被任命为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在握!”
  “黄潜善掌权后,指使张浚罗织罪名诋毁李纲,导致李纲为相仅70多天便被罢免。同时,他还排挤其他主战派大臣。极力怂恿赵构偏安南方,向金乞和,用各种手段遣散各路勤王之兵,促使赵构把朝廷从南京迁到扬州,放弃北方大片疆土。”
  “在扬州期间,黄潜善不作备战,因循苟安,导致金兵南下时局势危急。最后被贬谪梅州(今广东梅县),同年病死于贬谪地。”
  “汪伯彦早年曾献《河北边防十策》,被擢升为直龙图阁知相州(今河南安阳)。”
  “汪伯彦曾遣兵迎赵构还军相州,赵构登基后,汪伯彦得以迅速升迁,与黄潜善并列为当朝宰相。而且,他与黄潜善一样是个主和派,力主南迁,不思战备,还专权自恣,排除异己。”
  “扬州失守后,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但他与黄潜善不同,很快就官复原职,重回中枢。”
  “汪伯彦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早在备考科举时就被祁门知县王本看中并聘为塾师。王本还将他的亲侄儿秦桧接到祁门师从汪伯彦学习。”
  “所以汪伯彦是秦桧的老师!(震惊)”
  “怪不得都是主和派,投降派。”
  “这也算是因为学生出名了。”
  “这样的名声白给我都不要。”
  ……
  汪伯彦:所以,秦桧到底做了什么?
  【赵构任命叶梦得为尚书左丞,朱胜非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王渊为签书属枢密院事。】
  评论区
  “叶梦得,是宋代的杰出词人、文学家及经学家,出身于文人世家,祖上历代为官。”
  “他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治理能力。”
  “扬州失守后,赵构被金军的兵锋吓怕了,急需一位大臣部署长江防御,叶梦得这个履历丰富、政治经验十足的主战派就被赵构提拔了起来,成为副宰相。”
  “他挺身而出,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关注民生,建言献策,为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为丞相的朱胜非也是一个主战派,他主张通过北伐来恢复中原、光复大宋荣光。”
  “王渊也是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为人轻财好义,善于骑射,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他参与了讨伐西夏的战争,并屡立战功,又以先锋官的身份参与了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争,使得他在军中的声望日益提高。”
  “靖康之难时,王渊率领军队多次击败金军。赵构即位后,王渊更是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御营司的都统制,负责统领全国的军队。”
  “在扬州大溃退时,王渊拥兵数万,却对来袭的五六千金骑不作任何抵抗,一心护着赵构南逃。得到赵构的青睐,得以掌管枢密院,节制全国兵马!”
  “刘光世没赶上护驾,怕高宗怪罪于他,便在驾前诬告王渊专管江上海船,不给他所部的兵马渡江。王渊一气之下,斩杀了江北都巡检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渊众叛亲离,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
  【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他见王渊丢了扬州却能步步高升,嫉妒不服,怀恨在心。对高宗一味南逃也深为不满,便联合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
  【再加上,当时赵构宠信宦官,宦官康履专权,与王渊关系甚密,宦官在赵构的纵容下,肆无忌惮,作威作福,强买民物,凌忽诸将,激发了军民的极大愤慨。】
  【苗傅、刘正彦便以诛杀宦官为名,诬陷王渊勾结宦官意图谋反,先斩王渊,然后杀了康履等上百个宦官。】
  【之后图穷匕见,胁迫高宗将皇位禅让给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由孟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史称:“苗刘兵变”!】
  【这时,同签枢密院事吕颐浩正在建康(今南京),礼部侍郎张浚督军平江(今苏州),他们闻讯后立刻联系武将韩世忠、刘光世等人起兵勤王。】
  【苗刘兵变虽然有合理的情由,却也夹杂着个人的野心,两人既无深谋远虑,又无明确目标,进退失据,见到勤王大军逼近杭州,就弃城而逃,赵构再次得到皇位。】
  【苗刘兵变让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意识到一味妥协逃跑是不得人心的,只有积极抵抗才能得到天下民心。南宋政权开始加强军队建设,逐渐拥有了与金军抗衡的能力。同时,苗刘兵变也导致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大洗牌,投降派受到重创,主战派重新崛起。】
  【主战派吕颐浩因平定苗刘之变有功,晋升宰相,位高权重,大权在握!】
  评论区
  “吕颐浩,南宋抗金名相之一!”
  “金兵攻打扬州时,吕颐浩坚决反对投降,并自请留守镇江,抵抗金兵,得到赵构的赏识。”
  “吕颐浩在相位时,主张抗金,坚决反对投降,曾多次请求用兵北方,收复中原失地。他与抗金名将张浚、韩世忠等人交好,共赴国难,功绩卓著。”
  “然而,他也颛肆自用、排除异己,力排李纲、李光等名臣,创立月桩钱,给东南地区的百姓留下了上百年的苦难。”
  第460章
  吕颐浩一惊:“月桩钱?为了北伐,为了筹集军费,老夫也是无可奈何啊……”
  从仁宗时期就开始积贫积弱的北宋,经过两党相争、金人肆虐,早已不堪重负,便是想要北伐也没有钱财支撑了。
  评论区
  “月桩钱是南宋时期为了筹措按月拨发的军饷而额外征收的税款。”
  “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驻军建康(今南京),急需军饷。朝廷命令江东漕司每月拨饷十万缗以供军需,但漕司不愿意从自己的腰包里出钱,就向地方摊派,从而产生了月桩钱这一税款名目。”
  神宗赵顼:“漕司的钱也是大宋国库的税收,不是你自己的私产!”
  王安石劝慰道:“人皆有私心,漕司的钱是用来维持漕运的,若是拨付军饷,就要耽搁粮草输运了。”
  “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这笔款项,对治下百姓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月桩钱的征收名目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麴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此外,还有因为诉讼而产生的罚钱和欢喜钱等等。”
  “月桩钱最初在江东地区推行,后来逐渐扩展至江浙、湖南等地,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苏轼:“这些钱怕是不止用作军费,还有官员上下其手,明目张胆的贪污腐败,吸食民脂民膏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