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面对吕夷简的攻击,范仲淹见招拆招。他连上四份奏章,从帝王的好恶、选贤任能等方面指出时政的弊端,将吕夷简比作汉成帝时期的张禹。意指吕夷简会像张禹造成王莽之乱一样,最终“坏陛下家法”。】
  吕夷简:这简直是诛心之言!
  【宋仁宗为了平衡党争,选择保吕夷简,将范仲淹贬为饶州知州。此时距离他劝谏刘太后还政才过去不到十年,他已经三次被贬!】
  范仲淹:……
  第435章 内忧外患
  【范仲淹“螳臂当车”,想要扳倒当朝宰相,最终因自己的失败而告终。原本这件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这件事却引发了一个更大的意外事件——】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当朝宰相,列出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这就是宋朝党争的开端,景佑党争!】
  评论区
  “不愧是文人士大夫,很会抓对方的弱点,在名声上下功夫。”
  “后来的元祐党人碑简直是一脉相承啊!”
  “党争也是促使北宋灭亡的一大原因……”
  赵匡胤立刻将这一条记下来,还不忘嘟囔几句:“文人就是事多!”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自愿一起降官贬黜,欧阳修、蔡襄等人对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高若讷发动攻击,批评他身为言官却没有尽忠职守,在范仲淹被贬之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就是欧阳修、蔡襄等人都被牵连贬谪。】
  【高若讷等御史台的言官都是吕夷简一派的人,自然不会为政敌说话,剩下的朝臣畏惧宰相吕夷简的势力,也都缄口不言,范仲淹被贬出京时,竟无人敢前去送别……】
  赵祯震惊:“言官居然都是吕卿的人!”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因病罢相,朝臣们才开始为范仲淹辩白,两方势力于朝堂之上对峙辩驳,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最后,宋仁宗只能下诏禁止互相结党。明面上的党争被禁止了,暗中的攻讦才刚刚开始。】
  【在这三次被贬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是后两次,影响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气,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范仲淹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韩愈:被贬居然也能成为一种荣耀!
  苏轼:“范文正公,偶像啊!”
  【因为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他的好友梅尧臣就写了一篇《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只管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发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壮言,尽显其为民请命的凛然大义!】
  天幕下的观众也不免为其感慨:“真君子也!”
  【宋夏战争爆发后,宋仁宗又想起了范仲淹,紧急将他召回京城,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范仲淹一到任,便着手整顿军队,分部训练兵卒,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他认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改变了以往单纯按照官职选拔将领的方式。】
  宋朝之前的观众:原本不就应该这样吗?
  啊!想起来了,宋朝的奇葩军制,真是一言难尽……
  【范仲淹不仅选拔人才,还亲自教导他们,他教导年轻的狄青读《左氏春秋》,培养其对古代兵法的理解,最终狄青精通兵法,成为一代名将!】
  【范仲淹赏罚分明,爱兵如子,使得将帅一心,官兵一体,在他的整顿下,当地驻军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劲旅,以至于边地有歌谣传唱:“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提出了以守为攻的战略方针,通过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稳扎稳打,逐步消耗西夏的有生力量。】
  评论区
  “修建城寨,以守代攻!”
  “他修筑的大顺城堡垒,围绕其构建了金汤寨、风川寨、肃远城等28座城寨,形成了坚固的战略体系。”
  “为了解决军需问题,范仲淹还在边境地区屯田。”
  “这才是两军交战正常的画风啊。”
  ……
  【他还积极争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深入少数民族居住地视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建立赏罚公约,使他们安心归附宋朝。】
  评论区
  “这些少数民族对范仲淹心悦诚服,感恩戴德,亲切地称呼他为“龙图老子”,还为其画像立祠,颂扬他的功德。在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数百民族首领“哭之如父”,斋戒三日。”
  ……
  【范仲淹的民族政策、筑城营田等战略思想,以及训练有素的边防军队,共同构成了抵御西夏的坚固防线!】
  赵祯:“这是科举选出来的?这是文官?”
  赵光义:“朕就说了以文制武是有道理的!”
  赵匡胤:“大宋开国一百多年,也就出了一个范仲淹。”
  李世民:“到底是文官,做的再好也无法开疆拓土,只能坚守阵地……”
  唐朝之前的文臣武将界限并不分明,他们都能上阵杀敌,带兵冲锋!因此,唐初君臣看宋朝的战争,看的十分憋屈……
  【《渔家傲·秋思》便是写于这一时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评论区
  “这是一个真正经历过战场的文豪才能写出来的诗句。”
  “相较于苏轼的‘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我更喜欢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
  “战争从来都不浪漫,只有鲜血与死亡……”
  苏轼:“这些后人似乎很矛盾,他们不喜欢战争,却又对大宋朝廷的和议政策嗤之以鼻!”
  苏洵:“战争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若是为了保家卫国,那便应该支持!”
  苏辙:“他们定然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战争,饱受强者的凌辱,才会追求强大的军事力量,向往秦皇汉武的功绩!”
  【宋军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宋仁宗对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十分欣赏,加封其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成为西北边境的最高统帅,西夏军队再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西北战事稍歇,宋仁宗就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
  【宋仁宗对对范仲淹、富弼等人特别礼遇,要求他们立刻拿出一个能让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刘娥忍不住了,将皇帝喊到跟前,问道:“你这般着急做什么?三冗问题,土地兼并,哪个不是大宋有史以来的大问题,想要根除必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做到。从来没有什么办法是能够一蹴而就,让你一步迈向太平盛世的!”
  赵祯喃喃道:“大娘娘,儿知道了。”
  【范仲淹也不含糊,立刻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刘娥:“范仲淹早就不吐不快了吧!”
  范仲淹踌躇满志:“臣从政28年,看到了很多朝政的弊端,如今既有机会,自然要一一改过!”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措施,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一概应允。】
  评论区
  “仁宗朝的时侯,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新的考核制度,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严格地方官吏考核制度,能者上、庸者下!”
  赵匡胤:“人浮于事,尸位素餐,改得好!”
  “宋朝初年,专门在科举制中对官员子弟增加考核,但到了仁宗朝,在优待士大夫的大环境下,恩荫制度被滥用。仅学士以上官职,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范仲淹改革恩荫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其亲属荫补入仕,减少冗官。”
  赵光义:“朕特意为官员子弟增加的考试被废了吗!”
  “改革科举考试,将重视诗赋改为重视策论,强调学以致用,择取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为官!”
  “重视农业,奖励农耕,整治军备,试图在京城附近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
  赵匡胤一惊:“府兵制!”
  府兵制必须配合均田制,保证百姓有最基本的土地。但大宋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权贵的手中,哪有土地分给百姓!
  “……”
  【庆历新政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切中了北宋的现实困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