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李嗣源连忙喊冤:“冤枉啊!若是老夫有不臣之心,怎么可能离开藩镇,入京为质。”
  “史书上盖章李嗣源最开始是没有二心的,被叛军裹挟后,迫于无奈才加入其中的。”
  “且,李嗣源被叛军拥立后,一边安抚叛军,一边想尽办法脱身出城,想要与元行钦共诛乱兵。但元行钦怀疑他有诈,带着自己的大军弃甲而撤,还上奏诬告李嗣源谋反。”
  “李嗣源到河北其他城镇收拢散兵五千人,马两千匹,屡屡上奏,表明忠心,都被元行钦阻拦。”
  李嗣源:“元行钦,老夫要宰了你!”
  这个元行钦本是燕王刘守光的部将,被李嗣源打败才投降后唐,李嗣源十分欣赏他的武艺,收其为养子,虽然后来被李存勖要走,但这不是元行钦恩将仇报的理由!
  “李嗣源的上书如同泥牛入海,毫无回应,最后采纳了女婿石敬瑭的意见,攻取大梁,直达汴州!”
  “石敬瑭居然是李嗣源的女婿!”
  “他怎么出场这么早?”
  “若不是有这么硬的关系,他怎么可能那么快颠覆天下!”
  李嗣源:好消息,天幕还了他的清白。坏消息,他家的皇位可能也坐不稳了……
  【李存勖听闻事态的发展,亲自率军东征,欲坐镇汴州指挥平叛。但李嗣源已抢先占据汴州,得到大批唐军将领的拥戴。】
  【李存勖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还没走到汴州便下令班师回朝,仓皇返回洛阳。】
  【他拿出金帛赏赐诸军,许以厚利,但已为时太晚。将士们已经很久没有得到粮饷,很多家人都饿死了,皇帝的赏赐来的太晚,还有可能是空头支票,他们根本不敢相信。返回洛阳的一路上,有一半士卒逃亡。】
  【四月初一,李存勖刚回到洛阳,他的亲军统帅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就率部哗变,他们攻入兴教门,与京城驻军展开激战。】
  李存勖:“郭从谦不过是个伶人,若不是朕的赏识,他怎么可能成为一军统帅,居然敢反朕!”
  【李存勖亲率诸王与皇宫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最终也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时年四十三岁。】
  【这场发生在洛阳的动乱史称“兴教门之变”!】
  评论区
  “伶人将乐器覆盖在李存勖的身上,纵火焚尸。曾经的少年英雄,纵横沙场的李存勖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毁誉参半的名声……”
  “这个宠幸伶人,亲自登台唱戏的皇帝,最终被伶人所杀,不得不说报应不爽。”
  “后来,李嗣源给李存勖的庙号是庄宗,突出他的勇武,也算给他留了些面子。”
  李克用:“胜敌志强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李存勖目瞪口呆:“朕的皇位才坐了四年啊!”
  刀子不割到自己身上,就不会觉得疼,李存勖现在才有了痛彻心扉的感觉。
  不是为了后唐的天下,不为了无辜的百姓,只为了连个尸体都没有留下的自己……
  【四月初三,李嗣源乘京城大乱,攻入洛阳,在李存勖灵前称帝,史称后唐明宗!】
  评论区
  “这个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不会是李嗣源的人吧,他这时机把握的也太好了。”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个天大的阴谋了。”
  “事实上,郭从谦是李存勖最信任的伶人,他想要拥立的也不是李嗣源,而是睦王李存乂,这是李存勖的六弟。”
  ……
  【李存勖不修德行,志得意满,终究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此后的后唐就是李嗣源的天下了!】
  【李嗣源是沙陀人,本没有姓氏,十三岁那年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军中效力,后被其子李克用收为养子,才跟着他改姓李。李嗣源比李存勖大了整整十八岁,他是看着李存勖长大的。】
  【李嗣源善于骑射,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
  【公元884年,李克用被朱温围困在汴州上源驿,当时他的亲随将领战死无数。李嗣源时年十七,拼死保护李克用,在乱兵流矢之中将其救出,因而备受重用,得以统领亲兵。此后,李嗣源所向克捷,屡获大胜!】
  【在晋军与梁军的拉锯战中,李嗣源总是冲在第一线,像是一个救火队员,到处驰援,每每都能打败梁军。李克用为嘉奖李嗣源,将其麾下五百骑兵命名为横冲都。从此,两河地区皆称李嗣源为李横冲。】
  【潞州之战中,李嗣源率先攻入夹城,功居第一。】
  【柏乡之战中,李嗣源在梁军阵中往来冲杀,斩获颇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幽州保卫战中,李嗣源“潜行溪涧,袭其不备”,与养子李从珂拼死血战,击退契丹军的多次堵截。他纵马冲入敌阵,舞槌奋击,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队帅,大败契丹,解除幽州之围。】
  ……
  【灭梁之战中,也是李嗣源率先攻入汴梁,灭了后梁,成为灭梁第一功臣!】
  第395章 五代十国
  刘邦看着殿中默然不语的韩信,很明白忌惮一个人的是什么感觉。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世民却对此很不理解:“后唐的天下是李存勖自己打下来的,若说李嗣源是第一功臣,李存勖的威望也不亚于他,何必如此着急,反倒落了下成。”
  长孙无忌:“李存勖不是陛下,陛下文武全才,满朝文武不及陛下一人,但李存勖没有这样的自信,他亲冒锋矢与部下争夺功劳,怕是早就遭了他人的嫉恨。”
  李克用恨铁不成钢:“亚子,老子给你留下这么多兄弟就是为了帮你打天下的,用人不疑你不懂吗?”
  天下尚未平定,你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怎么敢擅杀功臣,马放南山!
  再者,李嗣源比李存勖大十八岁,后唐建立的时候他都快六十了,你就算熬也能熬死他吧!
  李克用不由得怀疑自己对儿子的教育,难道是因为看汉人的典籍多了,就变得像唐朝皇帝一样多疑!
  【李存勖称帝建国后,李嗣源进拜检校太傅,兼任侍中,还被赐予丹书铁券。】
  评论区
  “丹书铁券,这不是死亡名单吗?”
  “这个时候还是有点效用的,到了明朝之后才变成了死亡名单。”
  “朱元璋怕不是将他发下的丹书铁券都一一收回了吧。”
  “明朝的丹书铁券本就不同于前朝,谋逆不免死,免死的次数也减少了。所以当朱元璋挥起屠刀时,丹书铁券就是一张废铁!”
  洪武朝、永乐朝的开国功臣几乎人手一个丹书铁券,往日都被他们供奉在家族祠堂,以示皇恩浩荡,现在他们突然觉得,这东西有点晦气……
  不知道能不能退货o(╥﹏╥)o
  【公元924年,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乱,擒获叛首杨立,被调为宣武军节度使,兼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年十二月,契丹南侵,李嗣源再次率军北征,在涿州大败契丹。】
  刘邦:“嘿,一边忌惮,一边还不得不重用,李存勖一定很懊恼吧。”
  就像他现在,为了避免历史上的白登之围,不得不将韩信当做底牌……
  【925年,李存勖早已荒怠政务,纵容宦官、伶人乱政,还无罪诛杀郭崇韬、朱友谦等功臣,李嗣源也被调任为成德军节度使。】
  【此时的李嗣源已经功高盖主,“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有人劝他早做打算,李嗣源却不为所动。但他的安分低调并没有换来李存勖的信任,李存勖将他负责的军镇调来调去,就是为了避免李嗣源尾大不掉,拥有自己的班底。】
  【公元926年,魏州军队哗变,洛阳也爆发了兴教门之变,李存勖被部下所杀。李嗣源身穿斩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这一年,李嗣源已经六十岁了!】
  刘邦:“这么老了,也不知还能做几年皇帝?”
  六十岁对秦始皇和唐太宗就是会心一击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人家继位的年纪呢。
  ……
  【李嗣源称帝后,他的部下都认为唐朝气数已尽,劝他更改国号。但李嗣源始终记着他的养父李克用的教养之恩。从十三岁追随李克用,到今日已经快五十年,他早已将自己当做李家子。】
  【他说:武皇的基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世上岂有同宗异国的道理,坚称自己的皇位来源是李存勖。】
  李克用无奈道:“行吧,嗣源没有改国号,还是老夫的好儿子!”
  李存勖怒道:“儿子忍不下!”
  李克用淡淡道:“是你自己自毁长城,怨得了谁。再者,你杀了那么多功臣宿将,都是你我父子得用的部下,你想要他们都去另择门户吗!”
  李存勖:……
  【李嗣源即位后,志在与民休息,共享承平,他将朝政托付给枢密使安重诲、宰相任圜。任圜还兼任三司使,主掌国家财政。他选拔贤俊,杜绝私门,忧国如家,执政一年便使得“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