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在《杜司勋》中,李商隐赞美杜牧是当世最值得推崇的诗人:“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晚唐时期,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李商隐想要与杜牧成为知己,但杜牧并不想要与李商隐扯上关系,所以没有回应李商隐。】
  【另一首诗中,李商隐再次盛赞杜牧:“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李商隐大力称赞杜牧写的《杜秋娘诗》,赞其文采过人,武略超群,劝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
  【杜牧平生自负以文才武略,可谓志大才高,但却一直屈居人下,抑郁不得志。】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李商隐的政治遭遇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却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劝慰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勉励他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呢。】
  杜牧哼道:“乐观豁达?是没心没肺吧!”
  【但这首诗并没有得到杜牧的喜欢,因为李商隐在诗中说杜牧的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的。】
  【这一下马屁又拍到了马蹄上,梁朝的江总因为诗写的好得到梁武帝的赏识,官至太子中舍人。但侯景之乱,南陈建国后,他又做了陈后主的宰相。】
  【江总为相期间不理朝政,整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倾,纲纪不立”,算是一个佞臣小人。】
  【李商隐用此人来类比杜牧,这让一心想要出将入相,匡扶朝政的杜牧如何能够高兴。】
  杜牧:“你莫不是在讽刺我!”
  【当然,好心办坏事对于李商隐来说是很常见的,纵观他的一生,因为不解人情世故,给自己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在官场之上更是郁郁不得志,备受排挤。】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
  【他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但他们的关系已经相当遥远,因此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上的好处。】
  【三岁的时候,李商隐跟着父亲前往浙江赴任,父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然而不到十岁,他的父亲便过世了。他只能与母亲回到家乡,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
  【李商隐是家中长子,顶门立户,很小的时候,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补贴家用,艰难的生活让他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他跟随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十六岁时,便因擅长古文而出名。就在这一年,他移居洛阳,认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第387章 晚唐诗坛
  元稹:“乐天快看天幕,天幕说到李商隐了,我倒要看看什么样的人能让你说出愿意做他儿子的话。”
  白居易也颇感兴趣,可是:“为何天幕说他不通人情世故呢?”
  元稹啧啧称奇:“能被后人特意提及的,得是韩信那个级别了吧。”
  白居易深以为然:“先记着,将来总有机会见面的。”
  韩信:谁在q我?
  【李商隐的才华折服了一众前辈大佬,白居易声称若是有来世,定要做李商隐的儿子,令狐楚也对他极为器重,让李商隐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亲自教授他们写奏折文章,还给了他一个幕僚的职位,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元稹噗嗤一声:“这样一来,你与令狐楚就差辈了!”
  白居易:“……”
  【李商隐在他的《谢书》中,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自从受教于恩师后,不曾有过丝毫报答,恩师还悉心教导他学习,这份恩情,他永生不忘!】
  令狐绹:“忘恩负义的小人!”
  【身为幕僚的李商隐跟着令狐楚前往郓州(今山东郭城)赴任,一路上他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北方被藩镇割据的惨状:那些藩镇在辖地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实际上就是各自独立的封建王国!】
  【有的藩镇父子兄弟自相继承,有的是擅杀统帅然后取而代之,有的是唆使部下拥戴,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两百年间不得安宁!】
  【而朝廷平叛的军队却军政腐败,以至于战事旷日持久,耗干了国库税收,无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
  【李商隐亲眼目睹了这种分裂国家、开历史倒车的混乱局面,年仅十七岁的他,对朝廷局势担忧不已——】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随师东》”】
  动乱年间的人对此深有感触:
  李白:“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搜刮天下百姓的财物充作军费,东征之日,征调黄金万两,竭尽中原之力,用来犒赏战士,以换取他们的斗志。可惜,这样临时抱佛脚的举措注定得不偿失!”
  杜甫:“军纪败坏,军令不严,朝廷以金银财宝贿赂将领,将领带兵打仗也只为了钱,他们对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
  司马光:“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资治通鉴》)”
  李白:“藩镇割据的长期存在,关键就在于朝廷统治者识人不明,贤人失位,政事不修。盖内无鸑鷟(贤人),外有鸱鸮(割据枭雄)也!”
  高适:“一将成功枯万骨,可是如今却是功未成而先枯万骨,真是令人不忍卒读……”
  【在这几年间,李商隐一边跟着令狐楚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备考,可惜考了很多次都没有中第。】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极为漫长,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但失败的次数多了,他也不免有了压力。】
  【唐朝的科举,场外的努力要比考试分数重要的多,因为令狐楚的名气,与李商隐一起学习,且才学不如他的令狐绹已然高中,而李商隐却查无此人。】
  【公元837年,李商隐不得不再次求助于恩师,在令狐绹父子的举荐下,李商隐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
  评论区
  “这些事情如果是在明清,那就是科举舞弊,不杀个人头滚滚不可能罢休!”
  “唐朝世家力量强势,门第血统远比才学更重要。”
  “宋朝之后,世家绝迹,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公平吧。”
  被黄巢诛杀的世家大族:我们就活该被杀吗!
  【在唐朝通过科举并不能直接授官,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在等待考核的时候,李商隐继续做着令狐楚的幕僚,也被世人打上了“牛党”的标签!】
  李商隐:“什么牛党!恩师是牛党与我有何关系!”
  令狐绹咬牙切齿:“叛徒!天幕公然宣扬此等忘恩负义的小人,到底是何居心!”
  【公元838年,令狐楚病逝于任上,李商隐帮着料理了恩师的后世,开始自谋出路。】
  【很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听说了李商隐的名声,聘请他为幕僚。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位高权重,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参与了党争,只因为他与李德裕交好,当时的朝中官吏便将他当作李党。】
  【李商隐的行为就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次年,李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却又因为此事被无辜刷落。】
  【这段婚姻,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
  【不过,李商隐大概是不在意这些朝堂分歧的,他不想参与党争,也不在乎党派,他结交的朋友有牛党也有李党。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结果就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
  李商隐:“为何要分党派,匡扶社稷,救济百姓才是我等身居庙堂应该做的啊!”
  白居易:“在你想要超然物外之前,你必须要拥有超然的名声地位,不然必会被席卷其中!”
  评论区
  “对此,苏轼有话说……”
  “李商隐是被动卷入党争,苏轼可是主观上对新旧两党的做派都看不惯,觉得他们都太极端了,骂完新党骂旧党,于是,他也就一路被贬……”
  “苏轼当时已经拥有了说真话的底气,当朝太后是他的粉丝,新旧两党的党魁都愿意为他求情,就连皇帝也不想问罪于他,不然他在乌台诗案就没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