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讽刺杜佑,七十多岁了依旧霸占着朝堂高位。”
  “白居易可能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说的,但杜佑的孙子杜牧显然不这样认为,也因此他很不喜欢白居易。”
  杜牧:“哼!”
  白居易:……
  【《立碑》讥讽了那些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的人,讽刺了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诗人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在《买花》一诗中,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已经隐隐触及到了当时极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
  【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宦官、权贵等黑暗势力,也让那些权贵切齿、扼腕、变色。“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李白:“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杜甫:“一吟悲一事。”
  李世民:“观白居易之诗,便能看到当时的百姓民生。”
  魏征:“可惜皇帝闭目塞听,再多的谏臣都无用!”
  第379章 新乐府诗
  【身处基层的白居易看到了中唐时期政治的黑暗,而这一切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什么造成的?当然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运被拦腰斩断,唐人无不愤慨莫名。就连后来的皇帝也无不责怪唐玄宗。】
  【若是必须找一个人来骂,那就李隆基吧!】
  宪宗李纯:不是子孙不孝,而是只有玄宗能担得起这个千古骂名啊!
  李隆基:……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
  评论区
  “《长恨歌》实际上也是白居易长达十几年不幸爱情的艺术概括。”
  “白居易年轻的时侯,在家乡符离喜欢上一个女子湘灵,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那个青梅竹马的姑娘:‘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长相思》)。”
  “但是湘灵出身低微,白居易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娶一个门当户对,对儿子将来的仕途有帮助的女子为妻,棒打鸳鸯,不许白居易与湘灵联系。”
  “白居易并没有轻易屈服于母亲,他一直抗争到了三十六岁,宪宗元和二年才与杨氏完婚,这个年纪,很多同龄人都能当爷爷了。”
  “《长恨歌》就写在白居易与杨氏结婚的前几个月,他的内心定然是相当痛苦的,因为他彻底失去了与湘灵再续前缘的可能……”
  “白居易一生亲情缘浅,他的亲生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有小女儿和一个养子活了下来……”
  还没有成亲的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元和初年,正是安史之乱后百弊积结的中唐,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弊,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天下百姓目睹时代沧桑巨变,不满于混乱分裂、动乱凋弊的现实,无比怀念盛唐的统一、安定与繁荣!】
  【上至君臣之间,下至文人聚会、歌楼酒馆、街谈巷议,社会各阶层中形成了谈论开元天宝遗事的风气,文人士子都在反思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教训。】
  【在文学领域,便产生了一股新的创作潮流,诗人们回忆盛世、盼望中兴,抚今追昔、感伤国运,借昔讽今、针砭时弊,创作了不少情深意切的诗歌。】
  【前文曾讲到过,《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用简略的语言描述了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接着诗人又反复渲染皇帝和贵妃的纵情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忘记国政,沉湎酒色,“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而这一切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战乱爆发,君王不思守卫国土,反而仓皇逃亡,丢下了满城百姓和身为君王的责任,“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千钧一发之际,君王的宠爱终于变成了一地鸡毛,“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评论区
  “盛世美人点缀,乱世美人赔罪!”
  ……
  【在蜀地的唐玄宗孤独一人思念着贵妃,思念着那个太平盛世:“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回宫后又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可惜早已物是人非,“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
  评论区
  “八年安史之乱死去的那么多百姓怎么没见你有所反思怀念,居然还在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
  “白居易太理想化了,杨贵妃对于唐玄宗只是一个玩物,与梨园的伶人没有什么不同。唐玄宗被迫变成太上皇,只会懊悔没有将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李商隐:“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华清宫》)
  【在白居易之前,关于帝王后妃的故事只有史书上能看到,白居易却抹去了帝王后妃身上的神秘色彩,将他们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刻画他们的爱情这是白居易的一大创举。】
  评论区
  “在《红楼梦》之前,所有文学人物都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白居易塑造的唐玄宗却是一个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可怜与可憎、坚贞诚挚与昏庸鄙俗、情痴情种与好色好淫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形象。”
  “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突破!”
  【白居易的《长恨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或是直接从他的故事中脱胎而出。】
  【历来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喻诗,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评论区
  “前半部分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又用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
  “客观上来讲,这首诗还是爱情多一些,‘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但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而这首诗写于元和初年,与他的《卖炭翁》《观刈麦》《秦中吟》是同一时间段写的。诗人一定是想要讽刺唐玄宗,只是不能直白的骂皇帝,才将自己的想法隐藏在爱情之中。”
  “白居易把他所有诗文分为讽谕、感伤、闲适、杂律四类,而《长恨歌》被列在感伤类。白居易还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可见《长恨歌》与讽谕诗《秦中吟》不同,它是‘风情’之歌。”
  “白居易懂什么《长恨歌》!o(╯□╰)o”
  ……
  元稹终于能看好友的热闹了:“乐天,天幕说你不懂《长恨歌》,你就不想反驳!”
  白居易:“天幕说的也没错,诗文写出来就不是我的了,全看读者如何解读。”
  元稹好奇道:“那你的《长恨歌》到底属于哪一类?”
  白居易无奈一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评论区
  “白居易还给李隆基留着一点遮羞布,写他的罪过时点到即止。同时期陈鸿的《长恨歌传》就直接写道: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杨玉环)于寿邸(寿王李瑁)。”
  李隆基:(吐血)噗……
  “唐玄宗前期做的很好,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即使到了天宝后期,百姓的生活总的来说也还是比中唐时期好得多,所以有人思念李隆基并不奇怪。”
  “而且在儒家文人的观念中,皇帝是没有错的,唐玄宗之后一连几个皇帝都昏庸无能,宠幸宦官,致使天下战乱不安,百姓生活越来越痛苦,自然就产生了对唐玄宗的怀念。”
  “而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绝不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杨贵妃的惨死也不是罪有应得,慢慢的就引起了人们的同情。”
  “于是,原本的强抢儿媳,就变成了选秀入宫;原本的昏庸好色,就变成了痴情情种,原本的昏庸无能就变成了爱情悲剧……”
  【相较于爱情悲剧,我更喜欢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的评价:“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