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
  【相较于刘长卿,我们更熟悉田园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韦应物,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登上了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韦应物与杜甫是老乡,都是京兆杜陵人,他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很早就步入了仕途,十五岁就担任三卫郎为唐玄宗效力。】
  【但安史之乱还是来了,皇帝逃亡蜀地,韦应物也失去了官职,生活贫困潦倒。为了生计与理想,他开始专研典籍,在太学读书,几年后终于进士及第,再次步入仕途!】
  【贞元年间,韦应物再次被罢官,最后在苏州的佛寺终老一生……】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他的诗风恬淡高远,语言简洁朴素,耐人寻味。】
  评论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韩愈:“国朝不宁,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韦应物立刻表态:“不过是偶然见到了滁州西涧的美景,随手记录罢了,并没有什么深意……”
  他可还要在皇帝手下讨生活呢,怎么敢承认自己在讽刺朝廷!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他为中唐政治弊病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之间,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韦应物对庄子的思想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滁州西涧》就是诗人在抒发这样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想要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韦应物:没想到千年之后还有人能理解我,吾道不孤啊!
  ……
  【我们介绍边塞诗的时候,就曾提及卢纶的诗作,“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生于开元二十七年,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正遇到安史之乱,科举之路被中断。代宗时期,他屡试不第。后来,在宰相元载、王缙的举荐下,他才进入朝堂,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元载成为宰相后志得意满,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专营私产,大兴土木,不将皇帝和百官放在眼里,逐渐引起唐代宗的厌恶,被逮捕赐死,卢纶也受到牵连。】
  【德宗即位后,感念元载曾经的扶持之功,为元载翻案,卢纶才得以官复原职,做了县令,不过很快就去世了。】
  ……
  【李益出生于天宝五载,是陇西李氏子弟,他早年仕途不顺,曾放弃官职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御史中丞,右散骑常侍。最后,以礼部尚书的官职致仕。是这几位诗人中,官做的最大的。】
  【李益以边塞诗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他曾进入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在边关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亲眼看到此时的唐军早已不复盛唐时期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有感而发写了很多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
  【他的五言诗也很有名,比如这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代经济繁荣,商业很发达,商人长年累月出外经商,致使他们的妻子独守空房,便生出许多怨望,这便是一首怨妇诗。】
  评论区
  “这是乐府旧题,最有名的《江南曲》要数这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我们对李益很陌生,但一定都听说过霍小玉。”
  “据说李益在长安应试的时候,曾与名歌妓霍小玉相爱,霍小玉容貌秀丽,能歌善舞,还精通诗文,对李益的诗歌十分欣赏。”
  “他们以红烛为媒,以美酒为约,山盟海誓,立下白头到老的誓言。但李益的母亲早已为他定下了表妹卢氏,且不许歌伎进入自家门庭。”
  “迫于封建礼教,李益不敢违拗母亲,在家乡迎娶了高门显贵之妻,还对霍小玉避而不见。霍小玉久久等不到情郎归来,悲恨交加,卧床不起。”
  “长安之人都为霍小玉打抱不平,趁着李益进京办事,一个豪侠将他押送到霍小玉家门口。霍小玉看着负心薄情之人,心中只剩下了恨,她将一杯酒水泼在地上,以示覆水难收,随即倒地而亡!”
  “李益抚尸大哭,却悔之晚矣。‘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后,李益虽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却因小玉冤魂作祟,三娶皆不谐,终生不得安宁!”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为霍小玉鸣不平,为李益恶有恶报而欢呼,只有李益本人怒不可遏!
  李益:“这是污蔑!污蔑!首先,我没有得过状元,其次,我不认识霍小玉!!!”
  更让他恼恨的是,身边的朋友还对着他挤眉弄眼,将此当做风流韵事。
  李益:我出身陇西李氏,是高宗诏令中的“禁婚家”,血统高贵,传承千年,怎会与外姓联姻!
  不过,李益确实有些精神疾病,多疑猜忌,很难说不是近亲结婚的结果。
  “事实上,这个故事出自《霍小玉传》,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比故事发生的时间晚了四十年。霍小玉更是故事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人物。”
  “当时,李益属于牛僧儒集团,而本文的作者蒋防与元稹、李绅同为李德裕集团,《霍小玉传》就是早期牛李党争的产物!”
  “就像《狸猫换太子》中的刘皇后,《陈世美》中的陈世美一样,都是文人虚构出来的。”
  天幕下的观众很失望:原来是个故事啊,还以为能看到那些文人才子的笑话呢……
  “不过这并不妨碍这本传奇小说成为继《莺莺传》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汤显祖还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紫箫记》、《紫钗记》。”
  蒋防:“哈哈哈,玩乐之作,没想到居然能够流传后世!”
  “在本书中,蒋防塑造了一个爱恨分明的霍小玉形象,他同情的是霍小玉的悲惨命运,谴责的是李益的负心,与元稹《莺莺传》中,为张生抛弃莺莺辩护完全不同!”
  元稹:……
  李益:不就是比文采吗,我也要写一个故事,定要将你们都打成反派!
  第370章 中唐文学
  【这四位诗人填补了盛唐之后诗词的空白,下一个诗词繁盛时期即将到来。走进中唐诗坛,我们看到的第一位大佬便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李白眼前一亮:“天幕曾提过的韩愈。”
  杜甫也很感兴趣:“就是那个写下《谏迎佛骨》后被贬的韩愈。”
  他们对此人也是很羡慕的,毕竟他们想要向皇帝上谏都没有机会呢……
  【公元768年,李白、王维都已去世,杜甫也来到了人生的末年。这一年,在河南河阳,一个婴孩出生了,他将继承盛唐的文学余韵,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时代!】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长孙皇后:“天幕上次这般褒扬一个人还是诸葛武侯。”
  李世民:“都是我大唐的人才啊。”却不得重用!
  ……
  【苏轼曾盛赞韩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就让我们跟着苏轼的评价,走进这位“文章巨公”、“百代文宗”——韩文公!】
  在仕途上备受打击的韩愈不由得心神一震,没想到自己的文章还有这样的影响力。能够青史留名,也算不负此生了!
  最重要的是,便是皇帝也无法忽视被天幕肯定过的人!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他出生时,他的父祖都在各地为官,父亲韩仲卿时任秘书郎。但好景不长,在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了,他是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