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
  【诗人无比希望能够回到过去,鼓舞皇帝中兴大唐,恢复往日的繁荣!】
  评论区
  “位卑未敢忘忧国!”
  “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
  “这才是我们推崇的诗圣!”
  ……
  【公元765年,严武不幸突患疾病,死于成都。杜甫对严武深切哀悼,并做了很高的评价。】
  严武震惊:“某才活了四十岁!”
  评论区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他把严武比成颜回、贾谊,认为严武的早卒给尘世留下了遣憾。”
  “又将他比作诸葛亮,和武帝时的文翁:‘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严武的来去让蜀地的大山都为之载轻载重。”
  严武:“哈哈哈,某也算青史留名了……”
  【死者已矣,杜甫却失去了最后的护持,不得不离开成都,举家东迁,他途径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次年到达夔州(奉节)。】
  【这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前人留下的遗迹,不由得感慨万千,留下了五首《咏怀古迹》。】
  【在了庾信故居,杜甫写下了“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南梁庾信:“这说的是吾!”
  评论区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后来成为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
  “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投靠梁元帝,并奉命出使西魏。南梁灭亡后,留居于西魏,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庾信在北方身居显贵,成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却又时刻都在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他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够将南北的文风融合起来,结出‘穷南北之胜’的硕果。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面说的这些庾信都没有在意,他唯一在意的点便是他将会出仕敌国!
  南梁灭亡后,梁臣风流云散,不是在北方出仕,便是投奔南陈,无人能够幸免……
  【在宋玉宅,杜甫留下了:“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评论区
  “宋玉是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在楚顷襄王麾下出仕,后来继任的楚考烈王被春申君黄歇架空,宋玉也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公元前222年,楚国灭亡,宋玉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辞赋,他的辞赋多受屈原影响,有代表作《九辩》,他谱写的《阳春》、《白雪》是高雅音乐的代名词。”
  ……
  【在昭君村,杜甫为王昭君鸣不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途径永安宫与先主祠,他想起了病逝白帝城的汉昭烈帝刘备,“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在武侯祠,他更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评论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诸葛亮:每到天下动乱之时,便有人想到亮,可惜,亮连自家的麻烦都解决不了,如何能庇佑后人。
  ……
  【杜甫选择的这五个古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学,也都有凄凉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与杜甫的经历何其相似,他也仕途坎坷,备受颠沛流离之苦,不免在古人的身上寻找心灵的寄托。】
  【到达夔州后,都督柏茂林对杜甫多有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
  【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不到两年时间,他写下了四百三十首诗,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一年的秋天,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萧瑟的秋江,回想着自己坎坷飘零的身世,老病孤愁的悲哀,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很多人想起了杜甫年轻时写的《望岳》,同一人写的两首诗,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
  韩愈:“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杨万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杜甫壮志未酬身先老,在这首诗中,他将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喷薄而出,愁绪万千,令人哀悸……】
  李白:“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将来的子美贤弟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又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才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吧。”
  杜甫突然想到,那时自己的好友都已经离世,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世间,那该是何等的荒凉啊……
  杜审言对自家孙儿的遭遇很是心疼,他也是著名诗人,对诗中的意象理解颇深:“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种悲苦,这也太惨了吧!”
  ……
  【公元768年,五十七岁的杜甫似乎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想要落叶归根,北上洛阳。他顺着长江东下,出三峡,到江陵,过公安,年底抵达湖南岳阳。】
  【在岳阳,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不由得感慨万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高适:“这首诗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杜甫:“哎,眼见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
  元稹:“杜工部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却音信断绝,不知国朝的情况,这是一种被全天下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痛苦的!”
  白居易:“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何其凄凉……”
  韩愈:“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至诚之心。杜工部总是能将自身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第368章 诗圣杜甫
  【公元769年,杜甫到达了潭州(今长沙),在这里他遇到了“乐圣”李龟年,没想到曾经的大唐宫廷乐师居然流落在外,与自己一样境遇坎坷,不由得感慨:“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开元之时,李龟年是著名歌唱家,在各家贵族豪门唱歌,杜甫也是“开口咏凤凰”的豪门少年,来往于高官权贵的门庭。可以说李龟年就是盛世的象征和标志,杜甫看到李龟年就想到了他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
  【几十年后,他们在江南再次相聚,却境遇姝异,杜甫“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李龟年:“e=(′o`*)))唉!”
  【从祁王宅到江南,两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中间隔着的是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江南好风光”本是文人墨客畅游的好时节,诗人眼前却只有凋零的“落花”和皓首白发的流浪艺人。】
  【诗人怀念的不仅仅是李龟年,也是曾经的“开元全盛日”,那几乎是他梦中才能再见的场景了。】
  【对于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来说,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可悲,他们怕是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这一场动乱了……】
  流落江南的李龟年也在看着天幕:“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