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始皇召集群臣开始了头脑风暴。
  始皇:“唐朝距离大秦太远,很多先进的制度并不适合大秦的国情,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却可以稍作借鉴。此事,由李斯、萧何、扶苏负责。”
  李斯、萧何、扶苏:“唯!”
  始皇又看向了武将们:“唐朝的国境方圆一千多公里,是大秦的数倍。朕不会幻想一口气达到唐朝的疆域,但南越与匈奴必须尽快解决!”
  蒙恬、韩信、项羽等人立刻请战。
  始皇却冷静道:“诸位爱卿可以将自己的谋略交上来,朕会从中选一位最合适的统帅!”
  蒙恬等人对视的目光立刻变得刀光剑影,似有暗箭深藏其中!
  ……
  刘邦痛饮一尊美酒,感慨莫名:“这世上当真没有万世不灭的王朝啊,强势如大唐也会陷入困顿,大汉能有四百年天下,朕知足了!”
  刘彻:“李唐怎么能有那么多能臣猛将,就连李隆基那个蠢货也有那么多人扶持,给朕多好!”
  羡慕,想要……
  曹丕:“朕想越过九品中正制,直接实行科举制。”
  贾诩:“只怕那些世家大族要动乱了。”
  曹丕:“父亲能压下他们的小心思,难道朕做不到吗!”
  开国之初的皇帝才是最强势的!
  独孤伽罗劝慰杨坚:“那罗延,你看唐朝开国如何煊赫,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如何盛大恢弘,依旧免不了日落西山,逐渐没落的下场。”
  杨坚明白她的意思:“朕明白,我们培养孙辈,也只能保证死后二十年的稳定……”
  相比之下,唐朝才是最忙碌的。
  李世民:“改革科举制势在必行,若是那些世家大族胆敢反对,朕不介意大开杀戒!”
  过去因为玄武门之事,他极其注重自己的风评。
  现在有天幕的剧透,他可以大刀阔斧施展自己的政策,再也不必担心这一点了。
  李治对武后僭越称帝的行为很是不悦,毕竟这会让他这个皇帝颜面无存,却也没有到废后的地步。
  不论如何,他现在需要皇后协助,而皇后的权势最终只能交给自己的儿子。
  不知李治与武后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次日早朝面对群臣的劝谏,李治力保武后。
  为了免受群臣的打扰,他给朝臣们找了许多事情:科举制改革,府兵制改革,盐制、两税法都是大唐最急迫之事!
  武则天若是知道李治的想法,只怕要让他失望了。
  武则天深切感受到自己儿子们的不靠谱,虽然她借此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却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她痛定思痛,将女儿太平公主与几个孙子都叫到身边,闲暇时间亲自教导,必要寻出一个能够传承基业的继承人。
  ……
  年轻的李隆基在天幕结束后立刻发布罪己诏,减免全国赋税,停止边疆战事,释放将士归家团聚……连环招层出不穷,成功平息了民间的物议。
  文臣武将心中百感交集,小动作频频,但只要皇帝能够冷静持重,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个天下就不会乱!
  老年的李隆基就无法借鉴此计了,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已经掌握在节度使的麾下,李隆基只能召集忠心朝廷之人带兵勤王,围剿安禄山!
  待他发下命令才发现,他的诏令早已无法传出宫廷了。太子李亨联合禁军统领陈玄礼将皇宫团团包围,提前十年将李隆基赶下了台……
  但李亨也不是众望所归的天下之主,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也有李亨争权夺利、反复无常的“功劳”!
  百官的抵触,百姓的不信任,让李亨焦头烂额。
  就在天幕开始之前,又传来安禄山起兵叛唐的消息……
  这个时空的李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却也伴随着无限的希望!
  中晚唐的明君对自己虎头蛇尾的执政进行了反思,将天幕提及的名臣贤士召到中央,监督自己的作为。
  虽不知他们的幡然醒悟能够持续多久,但哪怕只有一日,也能让百姓多过一天好日子。
  ……
  七日之后,直播如期而至!
  宋朝的君臣严阵以待,忐忑又紧张的看向天幕。
  从天幕透露出的一些消息来看……他们已经备好了救心丸和降压药,就连太医也准备了好几位。
  【对于很多非历史专业的普通人来说,唐朝的皇帝只知道一个唐太宗与武则天,若是了解唐玄宗,便能算是较为关注历史的人了。】
  【但我们所知道的唐朝诗人却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每一个名字都耳熟能详。即便无法将诗人与他们的诗词对上号,但只要提及中小学背诵的名句,我们依旧能脱口而出,接出下句,这是每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子的保留技能!】
  赵匡胤瞪大了眼睛:“不是该讲大宋了吗,怎么又回到了唐诗!”
  赵祯:“朕能对唐诗倒背如流,何必再听这些。”
  王安石:“臣虽然在闲暇时间喜欢写诗,但更想知道大宋的未来,以便调整改革的政策啊!”
  不论宋朝的君臣如何失望,天幕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讲解诗词的巅峰——唐诗!
  第344章 初唐四杰
  【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来源于当时的劳动号子和祭祀颂词。最早的时候,诗、歌和乐、舞是一体的,诗就是当时的歌词,如同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
  【譬如著名的《弹歌》:断竹(砍伐野竹),续竹(连接野竹)。飞土(打出泥弹),逐宍(rou)(追捕猎物)。便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只有用言语表达的艺术才是诗歌。】
  【古代信息传递不方便,经验丰富的古人便将自己写好的诗编成歌,口口相传!后来,诗从歌中分化而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
  【《诗经》便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有三种内容,即风、雅、颂,以赋、比、兴为表现手法,这便是诗歌六义!后世所有诗歌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贵族祭祀的诗歌。《颂》则是周王室祭祀宗庙的诗歌。因此,《诗经》不仅是当时的智慧结晶,也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印记。】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芣苢》便是用赋的手法书写的:采采芣(fu)苢(yi),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
  刘勰:“何谓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典型案例便是《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孔颖达:“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如《关雎》、《桃夭》。”
  兴,是托物起兴,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的写法。
  【战国后期,楚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的奠基人是屈原,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的奇景,垂范于后世!】
  【汉朝的文人诗坛相对寂寥,但民间乐府却十分活跃,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同时,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武帝刘彻:“秦朝设置的乐府还是有些用处的,朕将其扩建并发扬光大,将来定会被称为汉乐府吧。”
  汉承秦制,再打上大汉的烙印,这才是取代前朝最好的方式。
  评论区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代表,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天幕上适时的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诗文——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结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