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也变成了为父不慈的代表……”
  李靖不知该惊喜还是惊吓,善始善终是一个武将最好的结果,他不仅得以善终,还名传后世,与自己敬佩的古之名将并肩齐驱。
  但名声太盛也不是好事,身为臣子当恪守臣节,不能喧宾夺主啊!
  ……
  “还有被李世民评价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萧瑀!”
  “破王世充、窦建德的段志玄。”
  “被民间传为: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屈突通。”
  “甚至就连因谋反之罪被杀的张亮、侯君集等人也依旧没有被埋没功绩,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侯君集立刻下跪请罪,张亮愣神片刻后,也跪倒在地。
  李世民神色复杂的看着阶下之人,此二人都是秦王府的老臣,跟着他南征北战,浴血厮杀,怎么会谋反?
  难道朕封你们为国公,给你们贵及人臣的荣耀还不够吗!
  凉了他们片刻后,李世民还是亲手将他们扶了起来,“天幕说的都是虚无缥缈的未来之事,两位爱卿不必担心,只要你们恪尽职守,没有人会因莫须有之罪问责尔等。”
  张亮、侯君集满心感动,立刻行礼谢恩。
  ……
  【在二十年间,将百废待兴的隋末乱世建设为盛世大唐,成为后世治世的模版,这是唐太宗君臣的历史功绩,但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能完美,贞观之治也一样。】
  李世民绷紧脊背,提醒百官:“将天幕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我等要改正历史上的错误,打造一个真正的盛世大唐!”
  群臣:“谨遵陛下诏令!”
  武德年间的君臣也绷紧了神经,天幕如此称赞的千古一帝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吗?
  李世民神色不变,李建成反倒手心发汗,牙关咬的生疼。
  【自从西汉独尊儒术,王莽死于乱刃之后,所有的儒家知识分子都想要将皇帝改造成儒家经典中摸样。】
  【唐太宗就是儒家思想最理想的产物!】
  评论区
  “所以才能得到后世儒家的一致推崇!”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急于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心怀“内圣外王”思想的儒家学子不谋而合,但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有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特征。】
  【贞观年间后期,群臣直言上谏与唐太宗的广纳谏言,越来越形式化。大臣想要压制唐太宗的私欲,将他打造成“内圣外王”的完美范本,太宗几乎采纳了所有的谏言,对进谏者不吝封赏,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没有什么改变。】
  此言戳中了某些儒家学者的心肺,他们指着天幕开始批判,谩骂。
  李世民却心中一沉,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三年的行为。
  突然发现,天幕说的似乎已经早有迹象……
  评论区
  “奖赏过谏臣后,想去游猎还是会去,想要修建行宫也还是会建。”
  “贞观八年,一个言官进谏说修建洛阳宫耗费民力,收取地租,横征暴敛……一举惹恼了太宗。”
  “也是在这一年,魏征敏锐的发现,太宗不喜欢直言了,虽然勉强接受百官的进言,却没有了往日的豁达。”
  “魏征见微知著,以自己眼睛有问题为由,屡屡辞官,只是都没有被准许。”
  “贞观一朝,经过前几年的建设,已经平定了外患,安稳了内部,此时国富民强的大唐,让李世民产生了骄傲的情绪。”
  李世民立刻看向魏征:“玄成,朕若是有错,你可不能消极以对啊,除了你,还有谁会直指朕的弊病!”
  魏征:我好难啊……
  【贞观十三年,魏征上书《十渐不克终疏》批评时事,他在奏折中说:贞观之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些年来,皇帝陛下日渐奢侈,忘了过去的勤俭节约,也忘了以民为本的初心,以至于关中百姓疲于劳役。在用人方面也逐渐随心所欲,因小人的谗言而降罪百官,朝中直言劝谏的风气逐渐消失……】
  评论区
  “魏征死后,这样正直的言论几乎没有了。”
  ……
  贞观年间
  李世民拱手向天幕行了一礼:“多谢天幕解惑,朕定会吸取历史教训,吾日三省吾身,再建一个完美的贞观之治!”
  群臣立刻跟上:“臣与陛下共勉!”
  李世民却透过天幕看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儒家!
  武德年间
  就这……这算什么罪过!
  李建成强行提着的一口气都松了下来,罢了,罢了,他还在等什么?难道还要等陛下亲自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吗?
  还是等着兄弟相残,喋血宫门!
  李建成强行支撑着自己发虚的双腿,起身行礼。
  “父皇,儿臣自请废除太子之位,请有能有德者居之!”
  此言一出,李渊目光复杂,对这个儿子也多了一些心疼之意。
  他将目光看向群臣,却发现,绝大多数臣子都是一副期待的神色,只有少数面露纠结,却没有一个人为李建成说一句话。
  李渊一颗心彻底沉了下去。
  他挥挥手,无奈道,“朕准了,其余事项,天幕结束后再议……”
  【当然,些许瑕疵并不影响贞观之治的伟大,也不影响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
  【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白月光,也是后世所有王朝的心之所向。】
  【而贞观之治之所以没有如开皇之治一般昙花一现,便在于李世民的继承者完美的继承并发扬了贞观朝的各项制度!】
  【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从失败者开始讲起。】
  李承乾眼眶微红,他才刚满十岁,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让他知道自己此后一辈子的事!
  李世民叹了口气,将儿子拉到自己身边,他与长孙皇后一人一边牵着李承乾的手,给他最大的支持。
  长孙皇后:“高明,不要失落,天幕的出现,就是用来纠正错误的,你年纪还小,一定能比历史上的自己做的更好。”
  李承乾看着地面,轻轻地点了点头。
  天幕不知平行时空下观众的想法,冷血无情地“剧透”着历史。
  【同为千古一帝的儿子,李承乾与扶苏、刘据堪称同病相怜!】
  此言一出,不少人都破防了。
  扶苏再次为自己曾经的单纯捂脸,刘据也在父母舅舅的教导下,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他们为千百年后的这个后辈献上自己的祝福:终于不是我一个人被后人惋惜了,真好!
  他们宁愿被后人批评、称赞,也不愿得到同情、惋惜。
  因为那是对弱者的怜悯,是无能的表现!
  评论区
  “父亲的成就太高,他们的孩子承受的压力也最大。但是古代没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味的严苛,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父慈母……根本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儿童心理学?
  他们自幼都是这样长大的,为什么他们的儿子做不到!
  为什么不想想,五千年历史中,也就出了这三位千古一帝……
  第292章 贞观之治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嫡长子,因为他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取名为李承乾,字高明。】
  李渊忽然想起往事,当年还是他亲自给孙子取的名字,寓意便是“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那时的他是怎么想的,现在已经不记得了……
  【武德三年,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武德七年,封为中山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李承乾儒家经典。】
  评论区
  “这两位可不简单。”
  “陆德明,历仕南陈、隋朝、唐朝,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有代表著作《周易注》。”
  “他做过南陈末帝陈叔宝的太子师,陈朝灭亡后,他归隐故里。隋炀帝时,担任秘书学士,国子助教,唐朝建立后,任国子博士,负责教导李承乾。”
  “孔颖达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唐初经学家、大儒、易学家。他协助魏征编撰《隋史》,还与颜师古等大儒一起编撰《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抚须微笑,太不容易了,自家后代终于有一个成器的了!
  “此外,他一直都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
  “他虽然是个大学者,但却不是一个好老师。”
  “李承乾有那个结局不能说与他全无关系……”
  孔颖达瞠目结舌,“这这这……”
  天幕此言何意啊,为何说太子的结局与他有关。
  他都能感受到上首陛下和娘娘锐利的目光,如同利剑一般刺穿了他单薄的身体!
  老夫冤枉啊!
  【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封为太子,史书记载,李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陛下的喜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