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霍光:“陛下,可将南匈奴部众分而治之,将其民众打散融入大汉。”
  其他朝臣也纷纷建言献策。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蒙古大草原就在那里,那片大地上总会滋生游牧民族,便是没有匈奴还会有契丹、蒙古,历史上也直到清朝才解决了这个隐患。
  曹操面对的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内迁的匈奴人也能看到天幕,他能想象到刘渊建国对匈奴部族的冲击。
  但曹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又是诸侯争霸中的优胜者,对付分裂成一个个小部落的胡人,简直手到擒来!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健康称帝,重建晋朝政权,史称东晋。】
  评论区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的堂侄,但皇位已经跟司马炎一系没有关系了。”
  “司马懿的子孙中,只有司马师司马昭是正室张春华的儿子,他们的后代在八王之乱几乎死绝了。”
  平行时空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都不淡定了。
  他们辛苦筹谋了一辈子,背负了千古骂名,居然给庶子做了嫁衣!
  【司马睿的琅琊王爵位远没有其他诸侯王那么有分量,他与司马炎关系较远,手中无兵无权,在八王之乱中低调处事,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但内斗太过激烈,司马睿多次险死还生。】
  【司马越起兵后,司马睿依附司马越。他的好友王导看出局势动荡,劝司马睿南下建邺,为司马越留下一条退路。】
  【谁知司马越尚未回到封地便一命呜呼,西晋也很快灭亡。跟着司马睿的世族立刻拥立司马睿为帝,在南方继续着自己的奢靡生活……】
  评论区
  “洛阳、长安危在旦夕的时候,司马睿在南方悠闲度日,根本不想去救皇帝。”
  “他的部下祖逖自愿北伐,司马睿居然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连铠甲武器都不给。祖逖只能自行招兵,自己解决粮草军需,组织将士北伐。”
  祖逖:“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但北方百姓备受蹂躏,反抗之心却从未消磨,他们都在等着朝廷的救援!”
  “司马睿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到祖逖,他毅然决然的带着自己的部曲从京口北上,誓要扫清中原!”
  “祖逖自己冶炼兵器,招募士兵,连番苦战后终于在豫州站稳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祖逖北抗汉赵,多次打退匈奴人的攻击,石勒也在他的手下吃了败仗。”
  “司马睿从始至终都没有信任过祖逖,后来还派出自己的亲信监督祖逖。祖逖心中苦闷,又听说建邺的朝廷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人支持北伐,他最后在郁闷中被气死了。”
  “就连祖逖收复的大片土地也丢了。”
  “岳武穆的既视感……”
  祖逖:“原来这就是我的结局……”
  一人之力终究无法与大势抗衡,只希望有志之士看到天幕后,能助某一臂之力!
  他的希望没有落空,在北方的沦陷区无数人向着祖逖的方向前进。南方也有有识之士在朝野奔走,为北伐摇旗呐喊!
  “朝廷不知祖逖的功绩,司马睿不信任领兵大将,但豫州百姓是明事理的,他们永远记着这位大将军,为他修建祠堂,当做自家的父母来祭祀。”
  “是在下孤陋寡闻了,只知道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祖逖礼贤下士,体恤民情,生活简朴,不蓄资产,带头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很得当地民心。”
  “一位将军最大的荣耀不是打败敌人,而是让敌人心服口服。祖逖在河南的时候,石勒根本不敢南侵,还主动为祖逖的母亲修墓,请求互市。祖逖的部将反叛,石勒立刻将其头颅送给祖逖示好。”
  “王敦预谋反叛,想要进攻建业,被祖逖劈头盖脸的骂了回去。后来祖逖一死,王敦立刻起兵,他觉得没有人能够阻拦自己了。”
  “这就是人格魅力。”
  “祖逖击楫渡江,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持。”
  “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
  【司马睿能称帝,琅琊王氏有很大的功劳。因此他十分信任王导、王敦兄弟,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评论区
  “司马睿本就是皇族中的小透明,势单力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在王导的计谋下,为司马睿拉到了第一批支持者,初步稳定了东晋的局面。”
  “江南本地士族以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吴郡朱、张、顾、陆四氏为主。东吴灭国后,江南发生的三次叛乱都是他们帮忙平定的,因此这几家在江南一呼百应。司马睿想要统治江南,必须交好当地世族。”
  “北方南渡的士族在朝中盘根错节,权势滔天,这也是必须团结的力量。”
  “王导联络北方南渡的士族,又安抚南方世族,统一内部,稳定人心,结合南人北人两方力量抵抗外侮,民族因其得以独立,文化因其得以续延。”
  “王导是奠定东晋基业的社稷之臣!”
  “司马睿将王导当做他的萧何,甚至称其为仲父。”
  “在登基大典上,司马睿命王导和他一起坐到御床上,王导没有答应。”
  ……
  【琅琊王氏的权利几乎达到巅峰,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下游的所有兵马。朝中四分之三的官吏都是王家人或王家的拥趸。】
  评论区
  “王家在南朝出了八位皇后,其声势煊赫可以想见。”
  【大权旁落引起了司马睿心中的不满,他启用刘隗等人对抗王氏。王敦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直扑建业。王导为了家族利益,暗中相助王敦。王敦顺利攻破建业,司马睿一败涂地!】
  【司马睿低声下气的恳求王敦,甚至想把皇位让给王敦,他回去做他的琅琊王。但王敦野心膨胀,并不是皇帝的低头能够抚平的。】
  【王敦为自己加官进爵,朝中大事都由他做主,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一个摆设。】
  【身为天子的司马睿,号令却出不了宫门,他忧愤成疾,在位六年后病逝,终年47岁。】
  评论区
  “司马睿就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刚开始纵容王导王敦,恨不得将自己的皇位都送给他们,皇位送不出去,就将兵权都交给了王敦,朝政交给了王导。后来又忌惮王氏,抬举刘隗,王敦立刻就反了。”
  “神踏马送不出去……”
  “没有这个实力就好好的当自己的傀儡皇帝吧。”
  “司马睿继位的时候都四十多岁了,居然也控制不住朝堂,跟某个三十多岁继位的傻子皇帝有的一比。”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有史书记载,司马睿并不是司马家的子嗣。”
  “有八卦,摩多摩多……”
  平行时空的观众也竖起了耳朵,这可是皇帝本人的八卦,他们也想听。
  第214章 五胡乱华
  评论区
  “魏朝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谶语叫牛继马后,司马懿权倾天下后,对这个谶语十分忌惮。正好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叫牛金,十分骁勇,屡立功勋,司马懿担心牛金对他的后代不利,就在酒宴上毒杀了牛金。牛金为人坦荡,根本没有防范顶头上司,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司马懿以为牛金一死,司马氏子孙便能高枕无忧,殊不知,有时候世事比小说还要精彩。”
  “司马睿的母亲夏侯氏十分风流,与府中姓牛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
  “这可是正史上记载的,《晋书》、《魏书》、《旧唐书》都有记录,后世还有很多人都称司马睿为牛睿。”
  这一刻,现代观众与平行时空的观众俱是目瞪口呆。
  这个瓜太香了吧!
  正史记载就是盖棺定论啊,所以东晋并不是司马氏的朝代……
  东晋司马氏皇族都想喊冤,这是哪里传出来的流言,若是琅琊王妃与人通奸,为何琅琊王不知,反倒是史官知道的这么清楚?
  当然他们拿不出证据,也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还好,天幕的观众数不胜数,总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沈约编撰的《宋书》上,但沈约编史喜欢编造神奇的故事,可信度不高。”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编撰的《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价值极高。”
  “沈约是梁朝的开国功臣,与晋朝隔着一个宋朝、齐朝,为何单单要污蔑晋朝?”
  ……
  史书上的记载彼此矛盾,也不可能找到当事人求证,平行时空的观众都将这个故事当成一个乐子来看。
  毕竟是司马氏造成了中原大地的沉沦,导致了无数百姓身陷地狱,百姓乐的给他们传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