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评论区
“司马懿低估了诸葛亮,他派出的探子没有找到蜀汉运粮的军队,却不知道,蜀汉是通过水路运送的粮草。”
“两军都知道,他们就是在拼消耗,于是两方都派遣将领断对方粮草,诸葛亮派的是李严,曹魏派出的是卫臻,不过从结果来看,两方都没有做到。”
【司马懿用兵一惯以“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但此次却坚守不出,据险而守,诸将多次请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甚至被手下将领讥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却一笑置之,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声。】
【由此可见,司马懿没有任何把握战胜诸葛亮,此次北伐蜀汉军队依旧处于有利地位。】
建安年间的诸葛亮还没有见过司马懿,只能从天幕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对方的为人。
“此人老谋深算,心机深沉,不可小觑啊。”
刘备却笑道:“司马懿篡了曹魏,曹操可没有那么好的胸襟,吾等将来定然遇不到司马懿了。”
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刘备对曹操的性格拿捏的极其到位。
曹操虽可惜司马懿的才华,但他不会放任狼子野心之人,给子孙留下隐患。
就像对杨修一样,一旦曹植失势,作为他的拥趸的杨修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对峙一段时间后,因后方祁山堡依旧在魏军手中,诸葛亮只能撤出祁山,将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与张郃兵分两路,呈钳形攻势,夹击诸葛亮的大军。诸葛亮派出魏延等人兵分三路,大败魏军,斩获颇多。】
评论区
“《三国志》说诸葛亮擅长治军却不擅长奇谋,一定是没有仔细研究卤城之战。”
“这可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诸葛亮破钳形攻势的战役,仅凭此战,就能奠定诸葛亮的军事地位。”
“诸葛亮包围祁山堡,却没有急于攻打,而是先去摧毁上珪的麦田。等他回到卤城后,司马懿的大军也到了,于是一场好戏即将开场。”
“以蜀军的兵力若是攻城定然会损失惨重,因此,诸葛亮只围不攻,等着司马懿上门。司马懿老谋深算,追到卤城后就命令军队停下,诸葛亮的围点打援之计泡汤了。”
“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诸葛亮主动撤去了对祁山堡的包围,他驻扎的卤城便在祁山堡与司马懿驻军之间,相当与主动进入敌人的包围圈,腹背受敌,自断后路,就连粮道也送给了敌人。”
“形势对魏军极其有利,司马懿却依旧稳坐钓鱼台,直到魏军的粮草也支撑不住了,司马懿才终于出兵。”
“司马懿与张郃分率兵马,从祁山堡与上珪两面夹击。魏军终于有了动作,诸葛亮的一番谋划成功了一半。他早已准备好了相应的部署:诸葛亮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再加上魏延等人的进攻,死死拖住敌人的脚步,他自己则亲率主力迎战司马懿!”
“此战,蜀军斩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司马懿败逃六十里,退回上珪,此后他更是坚守营垒,不敢出战。”
曹操咬牙切齿:“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孔明居然敢如此弄险!”
刘备拍案叫好,“仅甲首便有三千级,若是算上普通将士,岂不是要数万。”
这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诸葛亮却叹息道:“可惜对上的是司马懿,此后,他怕是再也不会轻易中计了。”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破除钳形攻势的案例。”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被历代王朝供奉的武庙十哲,可不是吹出来的。”
王翦目露赞叹之色,他给几位年轻的将领讲解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亮却反其道而用之,让己方陷入不可胜的状态,露出一切破绽,让敌方以为自己胜券在握。”
蒙恬也赞叹道:“史书说此人军事谋略不如政治,其文治能力又该如何强悍。”
【直到六月,蜀汉粮草不济,诸葛亮又收到了刘禅的撤军圣旨,只能退兵。】
评论区
“这一战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战死沙场,曹魏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也陨落了。”
“整场攻防战,张郃都在反对司马懿的意见,事实也证明,张郃的军事眼光是高明的。”
“战前张郃认为应该分兵防守,司马懿坚持合兵一处。”
“司马懿想要坚守营寨,张郃认为蜀军劳师远征,孤军少食,必然想要速战速决。所以应该用一只奇兵穿插到蜀军的背后,断掉他的粮草,但司马懿不同意。”
“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汉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但司马懿坚持,结果张郃中了汉军的埋伏,被射中膝盖,重伤而逝。”
“虚虚实实,故布疑阵,一向都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
“阴谋论一下,这是不是司马懿的圈套。曹魏的大将死的差不多了,只要张郃一死,曹叡就只能依靠司马懿。”
“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他不应该不知道断其后路的重要性,为什么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
“应该是想养寇自重吧,若是没有诸葛亮北伐,司马懿这个大将军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直到诸葛亮回到成都,才发现军粮并不短缺,只是没有运到前线。原来,李严负责督促粮草,他担心粮草无法及时运到前线,便假传圣旨,要诸葛亮退兵,又哄骗刘禅说这只是诱敌深入之计。】
【如此简单的阴谋,根本无需审理,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但第四次北伐却再次因粮草问题而功败垂成。】
刘备冷声道:“李严,贻误军机,其罪当斩!”
评论区
“蜀汉内部也有山头林立,刘备入蜀的时候带着荆州集团,接收刘璋投降的时候也接收了他手下的东州集团,还有蜀地当地的本土势力。原本荆州集团是最强大的,但蜀汉失去了荆州,夷陵之战又带走了数位荆州的元老,刘关张黄忠马良糜竺等人都死了,荆州的势力大减,无力独自压制蜀地集团。所以,诸葛亮只能拉拢东州集团,对抗蜀地本土势力。”
“李严就是东州集团的人,但他曾经在刘表麾下做事,与荆州集团也有点关系,所以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还得带上个李严,让他当个副的托孤大臣。”
“内部有了矛盾,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李严性情孤傲,又自视甚高,与同僚关系都不好,但他治理地方还是有能力的。”
“李严劝诸葛亮称王,被诸葛亮驳斥,他们的关系从此貌合神离。”
“诸葛亮早就知道李严心术不正,但是为了蜀汉的安危,还是相忍为国,包容李严的各种毛病,甚至满足他的要求,抬高他的地位。”
“相比国家安危,李严更看重自己的权势与地位。”
“李严自己运粮不济,反过来责怪诸葛亮不应该北伐,这是什么神奇的逻辑!”
“李严一直盼着诸葛亮复用他,诸葛亮死后,李严觉得再也不会有人起用他了,很快就郁郁而终。”
“人缘差成这样,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了。”
“……”诸葛亮总结陈词:“此人心性不济,不顾大局,不堪重用!”
第187章 三分天下
【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用了三年时间劝农讲武,恢复蜀汉民生,并提前运送粮草,储存在斜口谷。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发兵前,他特意与孙权通信联合东吴一起攻魏。】
【孙权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发起第五次合肥之战。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曹叡亲率大军来援,孙权立刻撤退,不敢与其争锋。而孙权的失败,也让诸葛亮失去了牵制魏军的砝码。】
孙权:……
【诸葛亮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驻军。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于是,他依旧用上次的策略,坚守不出,用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与其比拼国力,想要耗死对方。】
【诸葛亮早已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为解决粮草问题,在渭水附近屯田,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守下去。若是按照前几次北伐的进程,真不知是谁耗死谁!】
刘备气道:“司马老贼只会这一招吗,天幕还说他侵略如火,兵贵神速,我看分明是不敢出战,胆小如鼠。”
诸葛亮:“坚守不出,这是最简单的计策,却是大汉最难破解的谋略。”
刘备也叹息道:“大汉比起魏国国力相差太多了……”
【诸葛亮派孟琰驻兵武功水之东,恰逢河流涨水,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立刻出兵,诸葛亮也一面派兵架桥,一面隔着河水向司马懿射箭。眼看着桥就要架好了,司马懿还没有攻破孟琰大营,只能先行撤退。】
【诸葛亮想要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攻打郭淮驻守的阳遂,却被郭淮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