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曹丕受教,他知道汉朝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他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魏朝的道路。
这样想来,秦皇汉武真是太强大了,他们怎么就能创造出那么多,沿用数百上千年的制度呢……
评论区
“《三国志》里面对曹丕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虽没有达到古代圣王的标准,也已经算合格了。”
“南北朝的评价则是:有才,但德行不够好。”
“到了唐朝对曹丕的评价就变味了,唐朝史学家宣称: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没有一个好词。”
“宋朝后,更是直线下降,宋朝编写的史书将曹丕赐死甄夫人的事大肆渲染,以家事代替国事。但一个皇帝的功过应该看他治国理政的能力,更应该看他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
“汉末群雄的二代中,曹丕算是最好的了。”
“也是因为甄夫人死的太离奇了,所以才会给了后世那么多写作素材。”
“《魏书》中说,甄夫人是生病死的,其他史书却说甄夫人是因年老色衰被曹丕厌弃后赐死的。她是曹丕正妻,却没有被立为皇后,她死的时候,长子曹叡已经十七岁了,而后,直到曹丕病重曹叡才被立为太子,很难说这其中没有什么猫腻。”
“曹叡登基后,大肆追封舅家,以纪念自己的母亲,对父亲和郭太后就不太礼貌了。”
“不论如何,魏朝的开国之君却容不下一个妇人,这也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
曹操呵斥道:“你在想什么,孤一清二楚,不就是顾忌她过去的经历,不想让人说大魏皇后是再婚吗。但你既然做了就要认,便是篡改了史书,也不可能磨灭所有的痕迹,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还能得个大度的名声。难道那么大的后宫还养不下一个妇人!”
原来如此,曹叡看父亲的目光也发生了变化。
曹丕:……
【曹丕死后,太子曹叡继位为帝,史称魏明帝!】
【曹叡自幼博学多识,过目不忘,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小小年纪便跟着曹操上朝议事,堪称三国版的“好圣孙”!】
曹操看着站在自己身边的孙儿,很是满意,“叡儿得了明帝的谥号,可见汝行事稳妥,做的还不错。”
上一个得了这个谥号的可是汉明帝刘庄!
曹叡腼腆一笑:“多谢祖父夸赞,叡儿一定会做的更好的。”
【曹叡二十三岁继位,三十五岁逝世,在位十二年。】
曹丕皱了皱眉:“你怎么才活了三十五岁,还不及父亲?”
曹叡:……
【他处事冷静,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借着战事将曹休、曹真、司马懿等人调往边疆,降低了他们对朝政的影响力。很快便架空了几个辅政大臣,独掌大权,政由己出,独断专行!】
评论区
“曹叡当政的时候可没有所谓的权臣,就连司马懿也得乖乖听话。”
曹操:“叡儿继位之时早已及冠,本就不需辅政大臣。”
曹丕:“父亲,这句话的关键难道不是司马懿吗?”
【曹叡在位期间,战事频繁,他任用司马懿、曹真等人抵御诸葛亮北伐,抵抗孙权对合肥的袭扰,安定北疆,平定燕国叛乱,这些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震惊:北伐失败了!
孙权:天幕,再提合肥之战就不礼貌了!
评论区
“但石亭之战,魏国可是败了。”
“曹魏政权交接之时,东吴悍然发动攻势,东吴周鲂诈降曹休,表示愿意归降曹魏,曹休中计,派出十万大军前往皖城接应周鲂,被早已埋伏好的孙权大军三路包围,两军于石亭爆发大战,此战东吴大获全胜,曹休损兵折将。”
“此战后,直到24年后,曹魏才再次主动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攻势。”
曹操:突然想起了赤壁之战的黄盖……
曹丕:东吴惯会用这些小计俩。
曹休:某居然被诈降了!
【但魏明帝统治后期,喜好美色,骄奢淫逸,后宫有数万人之多。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朝中大臣多次上谏,曹叡都不予理会。】
曹操拍了曹叡一巴掌,“小子,孤与你父亲怎么做的,你看不到吗?”
曹丕冷冷的看了长子一眼,都是父亲把他惯坏了!
“怪不得三十五岁就去了,贪花好色,骄奢淫逸,你是汉成帝吗!”
曹叡面色涨红,他还是一个孩子呢,什么骄奢淫逸,喜好美色的,他想象不能……
【曹叡几个儿子都早夭,他收养了曹彰之孙曹芳为嗣,临死前才将其立为太子,又任命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这算是历史上最失败的托孤,直接造就了数年后曹魏的混乱与司马代魏的结局!】
曹丕再次审视长子:“那么多女人,连个儿子都养不住,以养子为嗣能有什么威望?”
曹操没有搭理儿子和孙子,他看向自己的养子曹真,问道:“子丹,若是孤不曾记错,你家长子名爽吧?”
曹真忙应道:“是,主公没有记错。”
曹操若有所思,“子丹武艺高强,精通兵法,屡建奇功,是孤最得用的大将,你的儿子定然不差。”
所以,曹爽为何没有阻止司马氏的行为呢?
第183章 三分天下
【曹叡死后,葬于高平陵,这里本只是一个皇帝陵寝,却在数年后名震天下,永留青史,当然,这是多年后的事情了。】
评论区
“没错,高平陵,划重点,以后要考的\\(* ̄︶ ̄)”
……
曹叡皱眉思索,却不知其意。
他来不及细想天幕的暗示,便要面对群臣的进谏了。
皇帝喜好美色,大型土木,对于大臣来说不是什么大事,时常劝谏,让皇帝有所警醒就是。但若是皇帝英年早逝,导致政权倾覆,朝代更迭,这就是大事了!
他们作为曹魏的臣子,必然不能见容于新朝皇帝。
若是皇帝昏庸,他们还能提前布局,与司马家交好,讨一个从龙之功。
但曹叡可是独掌大权,乾纲独断的皇帝,他不会容忍手下有二心之臣。眼看着司马家必不能成事,群臣立刻有了新的打算——牺牲司马家,幸福千万家!
于是,弹劾司马懿的奏章堆满了曹叡的御案,曹叡只需秉公审理,便能将司马家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另一个时空,曹丕也在问父亲:“父亲想如何处理司马懿?”
虽然司马懿算是他的人,但他可不想留下这个隐患。
曹操一时间也没有下定决心,若只是因为司马家后代篡位便归罪于其祖,其他臣下也定会人心惶惶。毕竟,谁能保证百年后自家子嗣不会行差踏错。
再说,曹魏得位也不怎么正,这种事情不能太过计较,以免最后伤及自家的颜面。
可若是轻轻放过,曹操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你有何主意?”
曹丕:“父亲不妨先将其关押起来,将司马家其他人都控制住,端看他们之后如何行事。若是情有可原,便可赦免其罪,彰显父亲的仁德。若是其行为恶劣,父亲如何处置都不会遭到反对。”
曹操微微颔首,派人前去执行。
司马懿被带到相府后院关押起来,他的家人不论老少都被拘禁在府,不得擅离。曹操还派人前往河东,控制其他司马氏族人。
司马懿心中一片灰败,他这一生算是完了,只希望子孙后代做事不要太过分,给他的子嗣留下一条活路吧。
曹丕执政时期,曹操提拔的诸位大才都还在世,有贾诩、陈群等人相助,曹丕顺利拿下司马懿。
他们都在等着天幕的剧透,要为黜落司马家找一个最好的理由……
【曹魏大权更替频繁,东吴趁机发动战争,以合肥为跳板,北伐中原,作为东吴盟友的蜀汉自然也不甘落后——】
【自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十七岁的刘禅以先主遗诏立诸葛亮为丞相,“政事无大小,咸决于亮”。他称诸葛亮为相父,给予了所有的信任与权力,诸葛亮也不曾辜负这份信任,以一己之力镇守蜀汉,扫平叛乱,用五年时间稳定了刘备去世后留下的乱局。】
曹操嗤笑一声,他可不相信天幕的一面之词,“相父,上一个有名的相父可是吕不韦!”
曹丕也轻笑出声,刘禅便是再无知也不会不知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便是再昏庸也不会容忍自己的权利被人夺取。
功高震主,骑虎难下,诸葛亮只有一条路可走,刘备阵营君臣相忌,正是他们的机会啊!
曹魏父子“阴暗”的心思不足为外人道,天幕会让他们看到一个不同于过去所有权臣的托孤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