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李世民:“魏文帝此制可谓大智也!”
  只是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身后事就要幸运的多了。刘备的惠陵所有人都知道其所在,却从未有过被发掘盗墓的迹象,几千年封建史,几百个皇帝,只有极少数的皇陵能有这份幸运,只因为惠陵旁边矗立着诸葛亮的武侯祠!】
  评论区
  “诸葛亮是贤臣典范,历代祭祀不断,当地百姓,达官贵人,皇室宗亲,没有不敬佩诸葛亮的,自然也会自发地保护武侯祠。”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一个热知识:汉昭烈庙位于成都武侯祠内……”
  “君臣合祀的典范!”
  刘备恍然大悟,他拉着诸葛亮的手感慨道:“原来是这样的庇佑,备还要多谢先生呢。”
  诸葛亮谨守臣节,不敢担此虚名:“主公,这都是后人牵强附会……”
  刘备却肯定道:“天幕说的对,几千年封建史,几百个皇帝陵,备根本排不上号,但几千年历史却只有一个诸葛先生啊!”
  ……
  【刘备起于寒微,虽有汉室宗亲的名头,却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也因此四处漂泊、寄人篱下。但刘备蹉跎半生,从不曾认命,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壮举!他取荆州、占益州、攻汉中,奠定蜀汉基业,与孙权曹操鼎足而立!他重视仁义道德,是以德服人的君主典范,就连临终前对儿子的教导也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评论区
  “他能为了给兄弟报仇,兴兵讨贼,比曹操孙权要有义气的多。”
  “虽然这场仗刘备输了,却让蜀汉众人心服口服,这样的主公才值得效命啊。”
  “但他更多的还是为了荆州吧,为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名头。”
  “不论他心里怎么想,他真的这样做了,拼尽自己的全力做了这件事,就堪称仁义之君!”
  “都说刘备虚伪,但如果一个人能将仁义贯彻一辈子,直到死前最后一刻,那也就不叫虚伪了。”
  关羽虎目含泪,对着西方成都的方向深深的施了一礼,“君待臣以国士,臣必以国士报之!”
  虞世南:“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时间虽短,却也为当地做了一些事。蜀地多山,交通闭塞,百姓出行不便,也不利于地方治理,为了运送军需,管控地方,刘备与诸葛亮在蜀地开辟邮驿制度,修建了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四条大道,还有流传后世的白水关都是这一时间建设的。】
  评论区
  “驻守荆州的关羽也建立了健全的通信系统。”
  “当时,魏蜀吴三国是可以自由通信的,陈群曾给诸葛亮写信,诸葛亮与诸葛瑾、陆逊都有书信往来。”
  “私人关系的交好并不妨碍他们在战场上为国效忠。”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都还是有一些理想主义在身上的。”
  “这就是古代君子的风范吧,到了魏晋以后,这种风范就越来越少了。”
  ……
  【刘备曾批判刘表和刘璋的大赦制度,认为他们用小恩小惠拉拢人心,却肆意践踏律法的威严。刘备命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地的律令,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史称“蜀科”,蜀科执法严峻,但足够公平。】
  【蜀科不仅得到百姓的拥戴,更造就了一个吏治清明,百官守法的时代!】
  李斯双眼一亮,对评论区的信息看的更加仔细。
  评论区
  “蜀科是以商鞅的律法为蓝本,加上儒家的教化,合二为一,堪称历史上的一次法治革新。”
  “蜀汉被灭后,蜀汉的大臣被抄家,让人震惊的是绝大多数官吏都是家无余财,清正廉明的。”
  “这不是几个人的道德操守,而是整个朝堂的风气。”
  “他们是因为理想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与理想比起来,物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刘备就是他们理想的寄托。”
  “刘备死后,这份理想由诸葛亮继承!”
  “这让我想起了近代历史上的那些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片土地上饱受欺凌的百姓,为了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第181章 三分天下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新建立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的名望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刘备死后,蜀汉叛乱四起,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才重建军队平息叛乱,并将蜀汉国力恢复到夷陵之战前。】
  刘备拱手道:“辛苦先生了!”
  诸葛亮回礼:“亮独木难支,多赖主公信任,同僚相助,才能保住我蜀汉基业!”
  刘备沉声道:“这次有天幕相助,我等定要做的更好。”
  【此后四十年间,魏蜀吴三方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日趋稳定。夷陵之战因对后世局势的影响,成为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的汉末三大战役!】
  评论区
  “三把火烧出来的三国鼎立!”
  ……
  【夷陵之战前,孙权为防曹魏趁机南下,便向曹丕称臣纳贡,曹丕也忙于稳定国内局势,便顺势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曹丕命孙权送他的长子孙登到洛阳为质,孙权却不断拖延时间,一直拖延到夷陵之战后。】
  孙权皱眉,“这就是大魏吴王的来历?”
  【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孙权自然不用再担心首尾不能相顾,一改对曹魏殷勤的态度,质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被晃点了一圈的曹丕极其愤怒,他立刻派兵南下,进攻东吴。】
  【魏军三路并进,东路的曹休、张辽势如破竹,西路曹真、夏侯尚等与吴军互有胜负,大战初始,魏军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拿下江陵。】
  【眼看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军中瘟疫横行,中路曹仁大军也被朱桓击败,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曹丕不得不选择退兵。曹丕第一次南征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孙权早已遣使与刘备达成协议,孙刘联盟再次建立,守望互助。】
  【公元225年十月,曹丕南下广陵,临江观兵,孙权隔江相望,严防死守。正值天气寒冷,河面结冰,舟船无法入水,只能无奈退兵,曹丕的第二次南征也无功而返。】
  曹操喝问道:“第二次南征是不是太过草率了,为何要选十月出兵,天寒地冻,本就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曹丕不知怎么回答老父亲的话:……您应该去问几年后的我。
  评论区
  “曹丕南下以伐吴为名,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徐州、青州的地方割据势力。”
  “曹操一死,青徐两地就发生骚乱,曹丕第一次伐吴,顺势夺了臧霸的兵权,第二次伐吴,更是止步广陵,根本没有与吴军交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曹丕解决了利城兵变,和青州、徐州的隐患,使北方重新归于统一,这是曹丕的一大功绩。”
  天幕回答了曹操刚刚的问题,曹操微微颔首,终于肯定了儿子的举动,“作为上位者既要小心权衡,又不能失去果断的手腕,子桓此举还不错。”
  曹丕心里乐开了花,父亲可从未这样称赞过自己。
  孙权:曹子桓!孤严阵以待,严防死守,你居然不是冲着孤来的!
  敲山震虎,一箭双雕,这一手玩的真好啊!
  【公元226年,回到洛阳的曹丕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国事托付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
  评论区
  “曹丕死于伤寒,在当时也叫瘟疫。”
  “那时候几乎每年都有伤寒,主播可以讲一下这种疾病对汉末局势的影响。”
  “如果曹丕能活到曹操的年纪,还会有后来的事吗?”
  “这个倒是不一定,毕竟曹魏三代天子都短命。”
  ……
  曹丕惊坐而起:瘟疫!
  原来四十岁并不是他的天命,而是因为瘟疫!
  曹丕与父亲对视一眼,曹操下令:“以招贤令的规格招揽天下医者,前往邺城,只要能拿出治疗伤寒的法子,孤愿以国士待之!”
  曹丕看父亲的眼神变得格外濡慕,让曹操起了一阵鸡皮疙瘩……
  【曹丕从父亲手中接手曹魏大权,也接手了父亲实现统一的遗愿!他以皇帝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为时七年的执政生涯。】
  【曹丕不同于他的父亲,他想成为一个儒家理想社会中的仁君,效法上古贤王,恩威并施,与民休息,复兴儒学,恢复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
  评论区
  “他是开国皇帝,怎么做起文景的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