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天幕下无数人沉浸在这首与众不同的曲子中,陶醉不已。
明·嘉靖朝,因为“大礼议”事件,已经被流放到云南的杨慎微微动容,这是他前些日子看天幕讲解秦汉历史,有感而发,写的一首词,没想到,居然流传到了后世,还被编成了这样优美雄浑的曲子。
始皇赞道:“好一个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英雄却转瞬即逝。与永恒的宇宙相比,人生太过短暂了!”
这么多天的天幕看下来,即便是秦始皇也不免生出无力之感。在时间的洪流面前,每一个个体都只是沧海一粟。
刘彻:“所有的是非成败都是短暂的,只有日升月落,青山依旧。”而他能留下的只有功绩与伟业。
李世民:“朝代兴衰,英雄更替,都只是作者口中的笑谈,这是何等的豪情!”
李白痛饮一口美酒:“好一个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才子!这是何人所作,白想结交此人。”
杜甫回应道:“全诗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令人惊叹!”
……
汉语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即便从未见过杨慎,从未读过这首词,他们依旧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豪情与洒脱,穿越时空与作者共情!
【这首曲子是94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词作者是明朝第一才子杨慎。】
朱元璋眼前一亮:“是咱大明的才子,还是第一才子!”
【嘉靖皇帝登基之后,为了与朝臣争夺权力,针对皇帝继承权与皇权正统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政治上的大争论,史称“大礼议”。时任翰林学士的杨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杨廷和落败,杨慎被流放云南。】
朱元璋:“咱若是没记错,内阁首辅就是后世的宰相吧。”天幕讲张居正改革时曾提到过内阁首辅,朱元璋记得很清楚。
朱标:“是的,内阁首辅职高权重,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朱元璋撇撇嘴,“咱订好的规矩一个个的都不肯遵守,搞什么东西!”
不要让朕知道是谁搞的鬼,不然咱定会把你祖宗打的下不来床!
【但流放的遭遇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杨慎到云南后四处游历,考察民情,咏诗作文,以舒其怀,这首词就写作于这一时间段。】
杨慎淡然一笑。
苏轼:“难怪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这是历经世事后的积淀。”
嘉靖帝:“居然敢写那么多诗文,还流传到后世,看来某些人得好好管管了。”
杨慎是被他流放的,想也知道,杨慎不会在文章中说他的好话。
【这首词十分贴切的描述了汉末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悲壮历史,所以我们的直播就以这首曲子开头,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群星闪耀的时代——】
曹操:“悲壮!”
刘备:“难道我等的结局都不如人意?”
……
【上次直播中,我们说到汉灵帝刘宏去世,他的长子年仅十四岁的刘辩继承皇位,朝政大权都在国舅何进与宦官十常侍手中。但何进代表的外戚集团与朝臣联合起来,想要夺取十常侍的权利,宦官集团自然不甘心放弃到手的利益,两方的斗争一触即发……危如累卵的东汉朝廷依旧面临着内部的分裂与斗争。】
始皇想起了胡亥与赵高,那些愚蠢的东西,你费尽心机争夺皇位,倒是好好守着啊。
刘邦:大汉都要亡了,你们还在争权夺利,老子要是生在那个时代,定要把你们一个个都砍了!
【灵帝不喜欢何皇后生的长子刘辩,他中意的继承人是王美人的儿子刘协,但因为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大权,位高权重,因此灵帝到死都没有定下太子的归属。】
刘彻嘲讽道:“自己立的皇后,自己封的大将军,居然都无法掌控。”
随后,他恍惚了一下,朕是不是曾经说过这句话……
【临死之前,灵帝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等到刘宏死后,蹇硕想要杀了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但他的计划被何进提前得知,刘辩才得以继承皇位。】
刘秀:“他是不是有什么大病,居然托孤宦官!”
蹇硕无能狂怒:“郭胜误我!”
他当时将自己的秘密计划告知郭胜,想要联合十常侍立刘协为帝,没想到却被郭胜出卖。
郭胜得意一笑,何太后与大将军都是他引荐给先帝的,两人对他很是亲近,当然是立刘辩为帝,自己的收益更大啊。
【刘辩继位后,何皇后升职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封刘协为渤海王,朝政则托付给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
评论区
“何进唯一的功劳就是在黄巾起义中镇守京城,杀了渠帅马元义,但马元义被捕是因为二五仔告密,何进相当于白得一个功劳。”
“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裙带关系上位的大将军,居然也能掌握大权,成为朝臣的代表。”
“灵帝对何进也是相当忌惮的,为了限制大将军的权利,灵帝设置了西园校尉,曹操、袁绍、淳于琼都在其中。”
“袁隗是袁绍的叔叔,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
袁隗面上不显,内心却暗暗点头……
“可惜,后来袁绍袁术起兵反董,留在京城的袁隗一家都被董卓杀了。”
袁隗笑容瞬间消失:“……”
【虽然在拥立皇帝刘辩的时候,十常侍与何进的外戚集团短暂合作了一把,坑死了蹇硕。但权利只有那么大,皇帝身边的位置也只有那么几个,谁都想要独掌大权,不想与人分享。刘辩继位后,朝臣与宦官的斗争再次如火如荼。】
【蹇硕不死心,依旧想要拥立刘协,被何进诛杀,何进想要一步到位将中常侍尽数诛杀。但他为人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想要先得到何太后的支持,谁知宦官先一步得知了消息,苦苦哀求何太后,何太后看宦官可怜,便不同意何进的计划。】
何太后:“先帝尸骨未寒,本宫如何能与士人合作,再者内宦统领禁军乃是汉家祖制,安能废除!”
刘邦:“这是哪个鳖孙定下的祖制!”
刘秀:“不是朕!”
……
【为了诛杀宦官,袁绍提议召集四方将领入京,威胁何太后,逼迫太后同意这个计划,何进决定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
何太后:“宦官也是可怜人,怎们能不分青红皂白都杀了呢!”
他们懂事又会说话,还时不时的送一些小玩意……呃,哀家当然不是为了那些钱财,主要是母亲与小弟也都说宦官不能杀。
何苗:“我们都是从南阳小地方来的,若不是十常侍相助,哪有今日,大哥只想着诛杀宦官,殊不知,宦官才是何家应该亲近的对象。”
宦官:“呵呵,只要钱到位,大将军又如何!”
第133章 群雄逐鹿
曹操摇头叹息道:“杀宦官这种事只要一个狱吏就能做到,何必召外军入京!”
曹操的判断是准确的,这种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容易泄密。
主簿陈琳也曾劝道:“您贵为大将军,诛杀宦官本就是名正言顺的,何必顾虑他人的看法,一旦将外将召入京城,可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可惜,何进都没有听。
【何进为了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还派出丁原带兵在河内作乱,焚烧孟津,火烧平阴等地的居民,以此震慑何太后,但何太后依旧没有答应。】
评论区
“呵呵!当地百姓何其无辜,要为你的愚蠢买单。”
“出主意的袁绍和执行的丁原也一样,不是蠢就是坏。”
袁绍脸都红了:“本公出身四世三公,簪缨世家,汝等安敢骂吾!”
汉末群雄都在等着天幕的暴击,没想到最先破防的居然是袁绍。
【何进犹豫不决,但宦官却极其决断,张让、段珪等人听到风声,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何进入宫觐见太后,直接杀了何进。】
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他有一个绝佳的途径得到何进的消息。在宫中沉浮几十年的老宦官不是一个咋然富贵的外戚能比的。
张让:“当年帝后不和,太后差点被废,是我等伏地哭求,送给先帝无数财物,才让先帝放弃这个念头。如今你何进成了大将军却要杀了我等,忘恩负义的无知匹夫,你说宫中内宦贪污,呵呵!满朝公卿有几个清廉的!”
刘邦讥笑道:“何进身为国舅大将军,内有太后临朝称制,外有群臣拥护,只是诛杀几个宦官便事败身死,真是无能至极!”
吕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曹操也摇摇头道:“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何进一死,他的属下袁术等人得知消息后,带兵入宫欲将宦官尽数诛杀。】
张让:……
还等什么,跑啊!
【张让段珪等人不敌军队,便裹挟着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与何太后一起逃出皇宫,他们仓皇逃窜,就连皇帝的玉玺都没有带上,满朝文武也不知皇帝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