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没想到酷吏也能做些好事。”
  “这也算是文景之治的遗泽吧。”
  “不增加普通人的赋税就解决了财政问题,不愧是千古一帝!”
  始皇发现汉武帝的政策虽不算强硬,却总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可见很多时候,不必直来直去,只要能达到目标就是好政策。
  告缗令就是这样的阳谋,想一夜暴富的人都会紧紧盯着富豪之家,没有人能逃过天下人的监督。
  对待六国余孽,朕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让他们自己跳出来!
  汉武帝:朕刚发布扩大算缗令的政策,天幕便预告了告缗令!这样也好,看看还有何人敢火中取栗!
  【武帝将他们的路彻底堵死后,又给他们提供了一条新路,凡是愿意到边地畜牧开荒的人家可以免于被举报,向国库捐献粟米之人也可以终身免役和不受监督,于是有一定家财的人纷纷向国库捐献自己的粮食和钱财,“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普通百姓不用多缴税,国库的钱粮却充裕了不少。】
  桑弘羊:记下来!这个政策可与算缗令同时进行。
  【元狩四年,武帝宣布盐铁官营,将食盐、冶炼的权利收归朝廷,不仅增加了朝廷的收入,还保证了汉军武器的先进性。】
  评论区
  “这个政策延续了两千年,直到现在关系国家命脉的产业依旧是国家所有。”
  “有人说这是在与民争利,但盐铁都是大宗买卖,是地方豪强和诸侯王的敛财手段,百姓只有被剥削的份。”
  “盐可是暴利,唐朝末年的起义军头领还是私盐贩子呢。”
  武帝:记下来记下来,这些政策现在就可以实施,不必等到四年后。
  【元鼎二年,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将各地多余的货物转运到缺少的地区,根据当地物价,贵的时候抛售,便宜的时候收购,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抑制商人垄断市场,打击囤积居奇,发国难财之人。】
  评论区
  “众所周知,经济运行需要两只手,看得见的手是朝廷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会有滞后性和局限性,这时候就需要宏观调控平衡物价。”
  “没想到两千年前的人就知道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了。”
  “桑弘羊堪称经济学大佬,他的很多政策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极具开创性!”
  桑弘羊:自幼见多了父亲经商管账,对于商人的手段他了如指掌,想要整治他们还不是轻而易举!
  对于天幕说的“两只手”,桑弘羊一字一句的记下来,他要好好琢磨琢磨。
  “以前还以为武帝的功绩就是打仗呢,没想到他在经济上也有这么多开创性的政策。”
  “要不人家怎么能在几百个皇帝中排行第二呢,当然是文治武功样样出色。”
  汉武帝虽然看不懂天幕上的一些名词,但不妨碍他沾沾自喜,这可是天幕的肯定,朕做的都是对的!
  【但,由于用人不当,一些负责平准均输的官吏反倒与商人勾结,囤积居奇,大肆敛财,导致物价上涨。】
  武帝:!!!
  “张汤何在!”
  张汤:“臣在!”
  武帝:“对于这些投机取巧,囤积居奇,与朝廷作对之人,不必留情!”
  张汤:“臣遵旨!”
  张汤出马,必是一片腥风血雨,群臣默默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可不敢去尝试廷尉府的手段……
  【武帝多次发布命令强制迁徙拥有一定财富的豪强,这些人都被迁徙到了茂陵附近,远离自己的土地与多年经营的人脉关系,他们不得已只能将自家的土地贱卖,武帝又用极低的价格将这些土地收回来,再发放给无地的农民。】
  这些花样百出的手段,让习惯了直来直去的秦始皇大为惊讶!
  “扶苏,好好学!”
  扶苏:……扶苏觉得,父皇想把他变成先祖昭襄王,但他更想做一个周武成汤一个的主君!
  【经商无门,又被不断剥削的豪强们放弃了原本的经营,开始研习儒学,以察举征辟制进入中央朝廷,逐渐从地方豪强转变成世家大族。】
  评论区
  “原来汉末的豪门世家都是这么来的!”
  “这就叫在你的规则里打败你。”
  “既然只做商人保不住家财,他们便会以家族为单位,有人经商有人做官,增强家族的影响力,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古代重农抑商,耕地单产极低,为了给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武帝极其重视农业发展。】
  【为了发展农业,武帝大建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期,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等沟渠都是这个时期修建成功的。】
  【当时,黄河连年决口,给两岸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武帝命令群臣以身作则,将军以下的官吏皆亲自背着石料封堵缺口。为了减少水灾,又修了两条分洪渠,保证了梁楚地区长久的风调雨顺。】
  公孙弘:“陛下,黄河泛滥成灾严重影响税赋,还望陛下尽早治理。”
  武帝:“此时便有丞相负责,先安排人前去探查,必要将黄河决口区的水患彻底清除!”
  【武帝晚年,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开创性的发明了代田法和牛耕,改良农具,提高了农田的产值,使流民四起的西汉社会转危为安,为后来的昭宣治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帝:“赵过是何人?”
  公孙弘过了一遍朝中官吏,回到:“陛下,朝中并无赵过其人,大概尚未进入朝堂吧。”
  尚在民间的赵过抓起一把田地里的泥土,皱眉沉思,“今年怕是又有大旱,收成减产已成定局。”
  至于天幕的声音,他并没有在意,天下间姓赵名过之人多了去了,怎么可能是他呢!
  评论区
  “赵过可是西汉有名的农学家,为当时的农业增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他时常亲自下田耕种,亲力亲为,发现了很多有用的耕作技巧。”
  “可惜,他的生平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他是在武帝晚年被提报重用的。”
  ……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召集天下擅长农事之人前来长安,若有人能提高产量,朕必有重赏!”
  重赏之下有勇夫,武帝野心很大,他不止想要赵过,还要天下英才皆入他的掌心!
  【武帝时期不仅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刘彻本人也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仅是他的茂陵便要每年取三分之一的赋税修建,整整修了五十三年,其中金银财宝不计其数,也吸引来了无数的盗墓贼。】
  武帝不以为然,“朕身为天下之主,陵墓本就应该是最豪华的,取三分之一赋税修建也是早就有的规矩,朕如何做不得!”
  不过,修五十年就不必了,他的父祖都不到五十就死了,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活到七十多岁啊。
  不得不说,武帝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边祈求长生,一边大肆建造地下宫殿,为自己死后生活做准备。
  桑弘扬对那“三分之一”耿耿于怀,他算了算,若是将这笔钱拿出来打匈奴,国库定会充裕很多,现在的国库空的连老鼠都养不活!
  要是李斯在本朝,一定不会觉得仓库里的老鼠活的比厕鼠好。
  哎,说多了都是泪!
  评论区
  “武帝在位的时候不断地往茂陵送陪葬,听说下葬的时候,东西都溢出来了。”
  “茂陵是历代被盗最严重的皇陵了。”
  汉武帝脑子嗡的一下,恍惚间有些听不清天幕的话语。
  “武帝死后不到四年,便有人在扶风市集上买到了武帝的陪葬玉箱玉杖。”
  汉武帝眼眶发红:“监守自盗!”
  “二十多年后,有人在茂陵附近找到了陪葬的玉箱和经卷。”
  “西汉末年,赤眉军盗掘茂陵。”
  “东汉末年,董卓盗掘茂陵。”
  “唐朝末年,黄巢派兵盗掘茂陵。”
  武帝起身,一脚将自己的几案踹翻,酒爵咕噜噜滚了很远才停了下来。
  看着暴怒中的皇帝,群臣屏气凝神,不敢发出声音,卫青霍去病也在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这种事可不是安慰几句就能好的。
  汉武帝:汉朝末年的皇帝都是废物,蠢货,老祖宗的皇陵都保不住,要你们有什么用!而且,为什么唐朝末年的乱军也要盗自己的墓,难道唐朝没有皇陵吗!
  汉武帝突然想起曾经对秦始皇的嘲讽,没想到这么久远的回旋镖还是能回到自己身上,扎的他鲜血淋漓。
  秦始皇陵可没有被盗,高祖还给秦始皇陵安排了守墓人,朕的皇陵难道没有人守着吗!
  第87章 汉武大帝
  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与刘彻的茂陵相比,始皇突然觉得自己的皇陵还算幸运。秦始皇陵只有最外围的兵马俑被打开了,地宫完好无损——朕在地宫中加满水银果然是对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