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无碍”明珠摆了摆手,站在窗子前面深思。
  “明珠大人”明珠抬头一看,索额图正和十一阿哥并排走在一起,看见窗子前面的明珠,胤祧高兴的挥了挥手:“明珠大人”
  明珠:……
  明珠一边警惕着索额图,一边又不得不弯腰招待十一阿哥。
  “不知十一阿哥此次前来是为了……”明珠含蓄的问。
  “明珠大人今天没有去开会吗?”胤祧反问道。
  来的路人胤祧已经知道了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一起去了乾清宫开会。
  既然都知道了,那就提前敞开了说。
  “这”明珠胡子抖了抖,脸皱巴巴的:“十一阿哥,纳兰家不是什么大家族,钱财没有很多,而且我们家族人丁也不多,奴才一共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就比十一阿哥大一岁,实在是无能为力。”
  言外之意就是他要养儿子,家里不是赫舍里家的世家,也没有爵位,就是穷。
  “明珠大人是这样想的吗?”胤祧惊奇道:“那明珠大人知道为什么东夷给了我们那么多钱,大清却穷成这样吗?”
  胤祧一字一句的说:“那是因为要建造很多船厂,很多的印刷厂织布厂,哦,对了,还有送留学生出国留学也是大清的国库拿钱的。”
  胤祧上下扫了一眼纳兰明珠:“据我所知明珠大人的两个儿子都去了留学吧?”
  “哎,也不知道容若若是知道了此事会不会同意”胤祧自言自语道:“算了,叔祖父我们走吧,就跟皇阿玛说,明珠大人家只有书没有钱,虽然他家的书都是孤本,虽然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留学,但是咱们不能强人所难,没有钱就是没有钱,我们皇室一口唾沫一个钉,绝对不说假话,也不威胁人。”
  “十一阿哥留步”纳兰明珠的心都快跳了出来,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十一阿哥是只认钱不认人。
  要是容若知道了怎么办?那肯定是让他给钱。
  想到了两个远在海外的儿子,想到了大清的眼前的困难,纳兰明珠咬牙道:“奴才明天就去乾清宫面见万岁爷。”
  “那太好了”胤祧高兴道:“明珠大人您能想开就好,毕竟钱这东西可以再赚,但是名号和名声可是赚不来的,皇阿玛之前称赞你是大清的主心骨之一,真的是慧眼识英雄,没有看错人。”
  什么?
  纳兰明珠听到十一阿哥说的话后好像喝了假酒一样,脚步浮虚,差点站不稳。
  大清的主心骨之一,他是吗?
  一时间分不清是羞愧还是高兴,明珠又说了一遍:“明天奴才就去面见万岁爷”
  索额图跟着胤祧走出来纳兰府后才不满道:“跟他说那些干什么,明珠那个老东西,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叔祖父”胤祧板着脸:“我这是为了全局考虑,相信你也不会质疑我的吧?毕竟叔祖父是大清的主心骨之一,明珠那边只是临场做戏罢了,叔祖父难道还不明白吗?”
  “明白了明白了”看着十一阿哥突然的冷脸,索额图还有些心悸。
  安抚好了索额图后胤祧又展开了笑脸:“叔祖父,那咱们回去吧。”
  几位阿哥的效率都很高,一天下来基本上他们要找的人都涵盖了,有的人甚至还有额外的收入。
  比如胤祧,再比如九阿哥。
  因为做生意,九阿哥结识了很多的人,一些讲义气的人在听到九阿哥的忽悠后感动万分,决定要为大清做点贡献,于是就有了以上的多于收入。
  “皇阿玛肯定高兴”胤祧说。
  “可惜啊,大清太大了,咱们这些钱还是不够建所有的学校”九阿哥叹气。
  “皇阿玛肯定也在想办法”胤祧信誓旦旦的说:“咱们出小孩子的那份力就行,皇阿玛那边肯定有对策。”
  虽然平日里,胤祧都是一副很嫌弃康熙的样子,但关键时刻他也相信康熙有能力让局面好转。
  事实上也如胤祧所想,康熙已经想好了应对策略,他既然夸下海口说要给大清的每一个省建学校那也想到了后面国库没有钱怎么办。
  没钱那就筹钱或者借钱呗。
  先从朝中大臣薅一拨,再从商人那边薅一拨,最后再让常泰从美洲那边再多送点金子过来,顺便让常泰扩大一下贩卖大清物品的力度。
  不要盯着欧洲和美洲,像非洲那边还有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那边甚至东夷也可以去卖。
  不害怕卖给敌人,就怕没有人买,打枪人多,不怕没人生产。
  而且康熙也写信给了路易十五皇帝,希望法兰西可以借一步贷款给大清,保证一年内还完。
  七七八八的拼凑一起,建学校的初步可以完成了。
  只有等着江南那边的布和丝绸以及京城这边的瓷器多出口一些国家,那么借的钱和资金就能很快回笼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以为要威逼利诱甚至多费一些口舌的大臣第二天很多都主动乖乖上交的财产。
  尤其是索额图和纳兰明珠。
  “不会吃错了药吧?”康熙心里发毛,招来了梁九功问。
  号称“百事通”的梁公公在康熙耳边轻声的说:“十一阿哥昨天去了索相府和明相府。”
  这话一说康熙瞬间明白了。
  “据说五阿哥九阿哥也去了找了郭罗家的人,十阿哥去找了法喀公爷和阿灵阿公爷,七阿哥找了钦天监的人,三阿哥找了印刷厂的人和一些汉人子弟,八阿哥找了户部的人还有一些王爷。”
  康熙说不说来什么滋味,他本来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的是背后回头发现孩子们也在使力。
  “太子爷之前带着十一阿哥说了一些话,就在十一阿哥去找阿哥们商量去大臣家的时候。”梁百事继续低声的说。
  把阿哥们都说的差不多,看着万岁爷感动的复杂的眼神,梁百事又道:“皇后娘娘也带着妃嫔们在开源节流,有娘娘会种菜,种的还不错,皇后娘娘说以后宫里就不必从宫外买菜了。”
  “格格们绣了好多帕子,说可以拿去义卖。”
  义卖一般出现在战争的事情,国家没钱了,后宫妃嫔们自己做的东西拿出去卖,名声好听了,钱也能拿到。
  本来嘛,这事可说也可不说,可以简单说也可以复杂说,梁九功说的这么多也是看阿哥们实在努力的可怜,看着皇后带着妃嫔和格格们想着法的要节流,也是想让康熙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虽然挨了很多骂,但是孩子们和妃嫔们都在他身后看着他。
  康熙也确实很感动,具体体现在他给每一个阿哥和格格,后宫每一个妃嫔都赏赐了东西。
  拿到东西的妃嫔们有些莫名其妙,而阿哥们则是相视一眼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虽然情况已经可以拿捏住了,但康熙一向不是低调的人。
  他亲自写了一份信,给全大清的每一个子民的信。
  告诉他们大清国库堪忧,但是不要害怕,他会想办法让大清度过难关,虽然大清为了抵抗外敌,军事防御上花了很多钱,虽然为了经济,大清花了很多钱在纺织厂和印刷厂,虽然为了教养,大清要建很多学校。
  但是请放心,大清在康熙的带领下,绝对不会走歪路,也不会放弃每一个愿意读书,愿意参军的百姓。
  穷不能穷军事,穷不能穷教育,大清为了不让百姓落后于外面的国家,为了不让热爱学习的学子没有学上,万岁爷愿意拿私库填补国库的空虚。
  因为万岁爷相信大清的子民是好样的,大清发展军事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像东夷那样的国家有侵犯大清的心思,大清发展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有着栋梁之材的百姓不被生活所埋没,大清的困难只是眼前,而大清和大清的百姓的发展是一辈子。
  此份报纸一出,反响与之前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人甚至不是读书人,拿着报纸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哭。
  许多人自发的组织去到官府那边捐款,更有甚者想要自发的变卖家产来帮助大清渡过难关。
  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有过一个例子,看着大家疯狂的样子,康熙只能让官府调查清楚,生活困难的人家不允许捐款有那个钱不如去让孩子读书。
  第171章 外国人
  民间自发的捐款给朝廷这事越来越大,康熙让每个县都紧紧盯着,这笔钱毕竟是普通百姓捐的,要是有人敢贪污这笔钱,那真的是活的太够了。
  各方的努力下,加之康熙已经让各地官府不再收钱慢慢也就平息下来,不过最后的大头依旧是商人和官员捐的钱。
  比如盐铁商人,因为上次舞弊的事情已经换掉了一批皇商,所以这次捐钱大家都很积极,比朝中的老油条积极多了。
  路易十五给的钱要海运才能运回来,到时候是纳兰容若带着人押运回来。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纳兰容若除了自己回来了,还带了几个外国人回来。
  “你,们好”那人磕磕绊绊的说着汉语:“听说,大清,很重视汉语,所以所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