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就连隔壁桌吃的东西她也好奇得很,禾嫒尺总感觉她们桌的菜要是一直不上,华蕾就真要跑隔壁桌看人家吃啥去。
  ……
  现做的饭菜总是得慢慢等,禾嫒尺知道,如果她现在去的是游客常去的店子,估计张家界最有名的本地土菜三下锅会最早上桌。
  但在本地人居多的小乡人家,她们桌最先上的,却是炒四季豆。
  炒四季豆是哪里都有的常见菜,但这家店的四季豆刚上桌,便将禾嫒尺对今天这顿饭的信心又更足了些。
  因为这家店的四季豆,居然是比较少见的炒四季豆丝。
  一般饭店怕麻烦,大多只会将它掐头去尾便直接炒来吃,切丝的饭馆确实少见,至少鹏城没有。
  切成丝的四季豆加上少许干辣椒爆炒,吃起来脆嫩清爽,熟得恰到好处,调味又不算太重,用来配大荤相当合适。
  不过因为别的菜一直不上桌,在景区玩了大半天,肚子早就饿不耐烦的两人只好一直可怜巴巴地一边拍视频,一边夹四季豆吃。
  眨眼半盘没了,第二道菜才被端上来。
  还是素菜,清炒萝卜菜。
  也就是白萝卜脑门上的梗叶子。
  萝卜菜的梗子很细,切成段炒了以后,尝着口感和油麦菜略有些类似,但纤维更多,更爽口。细品略甘,味道和芥菜又莫名有些相似。
  和四季豆一样,和大荤特别配。
  可惜她们的唯一大荤还没上桌,只好继续配着茶又啃了半盘子菜,这让禾嫒尺觉得自己特别像一只兔子。
  而且是只馋肉的兔子。
  她开始像华蕾那样一直往隔壁桌的肉菜上瞄。
  隔壁桌吃打鼓皮和肚米锅呢,瞧着怪香的。
  就在华蕾拦下服务员问肚米锅的肚米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她们桌的三下锅才终于被端上桌来。
  刚炒好的大肠、猪肚、猪头肉与炒锅一并端到瓦斯炉上,点火。
  锅子还未重新热起来,喷香的肉味便从锅内悠悠传出,飘进禾嫒尺的鼻子里。
  她端着碗直接站了起来。
  “我要去盛饭!”
  不过很快,禾嫒尺端着碗又坐了下去。
  因为这家店的饭不是自助打的,服务员会帮她盛。
  第230章
  刚出锅的干锅版三下锅是真的很干。
  锅底基本看不见太多汁水,仿佛已经在炒制时候将味道全都入进肉里。
  铁锅不过稍微再热一些,接触锅底的洋葱和各种配菜、肉、便开始发出滋滋作响的声音。
  按照习惯,禾嫒尺本应像往常那样,先夹起一块看着卖相不错的食物放至镜头前面,好用它将食物的色彩记录下来才慢慢品味。
  但在那之前,她先偷吃了一口猪肚。
  夹猪肚的时候,还学着湖南人吃饭的样子,把锅里的辣椒碎和蒜叶一块当配菜夹起送入嘴。
  然后麻利地用舌头将这三样东西整齐地叠在后槽牙上,用力一咬。
  “啪”
  新鲜的蒜叶、辣椒便和炒至焦黄的猪肚一起在牙齿之间碎开。
  辣椒的辛辣、蒜叶的清新与酱香味十足的脆猪肚在口腔中混合,形成专属湘菜的浓烈香味。
  不过这个味道也就让她爽快了一下,下一刻——
  “斯哈~”
  张家界的辣椒有点东西,湖南人的吃法对她来说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学的。
  禾嫒尺赶紧给自己灌下两口茶水平复舌尖上的辣味,见坐在对面的华蕾脸上挂着一副想笑又不太好意思笑的表情。
  只好解释:“我看湖南人都是这么吃的,我就试一下。”
  结果华蕾听完非说自己也要试试,半分钟后,她也加入了“斯哈”大军。
  不过这部分,华蕾全用摄像头记录了下来,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随后,等禾嫒尺开始正式拍摄素材时,华蕾又好奇地望了过来,想看她怎么拍。
  禾嫒尺注意到她俩其实在互相观察。
  就像她好奇华蕾平时是怎么拍景的一样,华蕾对于她怎么拍食物这件事似乎也有些感兴趣。
  还问她:“如果像你这样到处去不同的地方拍摄各地美食,需要提前做功课搜索当地美食的特点吗?”
  禾嫒尺顺手用配送的小铲子将锅里的各种配菜翻炒几下,回想着自己以往的经历:“只说我自己的情况哦。一般情况下,如果我确定要去某个地方取材,确实会在出发之前提前搜索当地美食特色。”
  “不过这个步骤本身并不是为了拍视频准备的,主要是想看看有没有我想吃的东西。”
  说着,她放下铲子,给自己起夹一块贴在锅边,被锅烫得起泡的猪头肉放进嘴里,满足地眯了眯眼。
  ……
  次日一早,昨晚吃过晚饭便直接回酒店趴窝的禾嫒尺不到七点便爬起来,往窗外看。
  很好,雨停了。
  她今天可以坐索道上天门山玩去啦!
  精神百倍的禾嫒尺给华蕾发去消息后便赶紧起身洗漱。
  脑子里全是上天门山的那根索道。
  上天门山的索道就建在张家界的市中心,所有坐索道去景区的客人,都能直接在市中心的索道车里出发,慢慢升至天门山景区内。
  据说上下站水平高低差有1277米,她馋这玩意很久了。
  禾嫒尺从小就喜欢这种类型的交通工具,不管是游乐园里的小火车,还是连接各个景区的索道、缆车,她都喜欢。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玩这些东西的机会特别少。
  长大之后只要能坐,她都想上。
  想着等会儿马上就能坐上馋了许久的大玩具,禾嫒尺高兴地将自己收拾干净,然后溜到酒店附近菜市场旁的面店里吃面。
  先填饱肚子再去玩嘛。
  这家名为小熊面馆的店子是酒店前台介绍的,物价不高,整家店只卖四种东西,面、粉、馄饨,都是7元一份。
  除此之外还能加个卤蛋,2元。
  据说店子已经开了四十多年,店里还挂着当地颁发的美食小吃奖牌。
  虽然店里卖的东西种类不多,却相当受本地客人的欢迎,尤其是中老年客人。
  大清早的,店里已被附近的熟客们坐得半满,就连店门外都摆着好几张木桌子。
  新到店的客人基本都得拼桌吃。
  店子占了两个普通铺位,从两格铺子的新旧情况来看,估计这家店最初开张时应该只租了一格铺子,后来客人多了以后,才又在隔壁多租一格。
  禾嫒尺扫码付款后,朝厨房喊一声:“老板,我要一份面!”
  然后便坐在外头,看老板在里头忙。
  他动作很快。
  长长的扁苗条用大漏网兜着,往盛放大缸热水的锅里快速涮几下,便被直接盛到面碗里,再浇面码。
  小熊面店的面码是肉哨码。
  店子的厨房里永远用大锅热着一大锅肉哨码子,肉哨肥瘦相间,咕嘟起来时,能看出锅上飘了一层由肥肉哨熬出来的猪油。
  浇面码时,老板会用大勺将肉汤、肉哨、猪油一同捞起浇在上头,再撒上一把葱花。
  吃之前用筷子一拌,碧绿的葱花便会被滚烫的肉汤和猪油烫软,香葱特有的清香味也由此散入面汤里。
  面条上桌时,因为考虑到是跟人拼桌吃,禾嫒尺没好意思把自己的拍摄道具拿出来。
  等面条上桌,她也不纠结了,决定先吃为敬。
  店里没有勺子,禾嫒尺也没按照自己平时吃粉面的习惯,非要先喝点汤再吃面。
  而是直接夹起一小撮面条,让它被空中的冷风吹凉些,再直接吸溜着往嘴里送。
  刚吃第一口,她便有些庆幸自己刚才没着急拍摄。
  这份张家界的面条不像北方面条那样有劲,也和广东常见的细长碱水面不太一样。
  面很薄,很软,属于宽面,却又不那么宽。
  常吃面食,尤其是面条的北方人见了,可能会认为这更像粉条。
  面条刚出锅时能尝出来面中微微带点儿筋道,但只要一小会儿功夫,面里这点筋道就会很快消失。
  吃之前不那么适合摄像和拍照。
  禾嫒尺这么想着,又给自己夹起一小块肉哨。
  肉哨子的酱色很浓,或许是因为一直在锅里热着,浇在面上完全不显油腻,反而能尝出一股纯粹的肉香。
  神奇的是,瘦肉哨子炖得软乎就算了,肥哨子居然也不腻,与店里的面条同样,都是很容易入口的东西。
  难怪店里客人主要是本地中老年人较多。
  禾嫒尺学着斜对桌的奶奶那样,给自己的面碗里加上少量辣椒和一滴山胡椒油拌匀。
  把面条全数送进嘴里,又将肉哨一颗颗夹起在嘴里慢慢抿开,才紧赶慢赶地往天门山索道方向出发。
  ……
  淡季人少。
  禾嫒尺和华蕾在排队的时候瞄准了位置,正好蹭上一辆没人的缆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