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二十年前,螺蛳粉还不像现在这样红遍祖国大江南北,柳州的旅游业也完全没发展起来。
那会儿物价也低,云姐开着小推车在街上卖粉,日晒雨淋。冬天得顶着湿冷出门叫卖,夏天得忍着天热蚊子咬,天气不好还不能出摊。
当时她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小店。
云姐小推车摊里,其实最开始受欢迎的主要是豆腐酿。在附近小区里,有不少居民喜欢到她摊子上买豆腐酿吃。
居民们倒不是觉得她做的豆腐酿有多好吃才买的,毕竟就是个家常菜,自家做也能做出那个味道。
只是豆腐酿做起来麻烦,要是偶尔想吃几个糯米芋头馅的,还不如直接找云姐买。
豆腐酿里添的糯米和芋头肉沫等都是扎实填胃的料,二十年前物资没有现在丰富,好些小孩家里不一定有零嘴。
一个豆腐酿要是慢慢吃,能啃很久,所以还有小孩用零花钱买来当零嘴吃。
对他们来说,这就跟学校门口流动摊贩卖的糯米饭差不多,放学后买一个团着垫垫肚子,哪怕家长来不及做饭,也不担心饿肚子。
当然啦,也有小朋友偷偷吃完它以后肚子撑着不肯吃饭的。
后来摊子上的螺蛳粉也算是受欢迎,毕竟便宜,单身不爱做饭的小青年下班晚了,或是跟朋友出去玩完不想回家吃饭,来上一份也很舒服。
那时一般人对餐饮业的印象,大多是凭着手艺赚辛苦钱。
云姐勤快又节俭,凭着自己做豆腐酿的功夫,以及熬螺蛳汤的功底,在这些年里也攒下好些钱。
在房价飞涨之前,成功拥有了自己在居民楼里的第一家店铺。
店铺其实是居民房一楼改的,楼上就是住宅。
因为云姐最初赚的钱,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豆腐酿。开店初期,她甚至还考虑过要不要在店里多卖些旁的小吃,那会儿螺蛳粉也不像现在这样火。
所以她的店也不叫螺蛳粉,而是香螺小吃店。
那时柳州正好在想办法发展旅游业,花大价钱进行百里柳江景区项目。
例如在蟠龙山底下建起一公里长的人工瀑布群、音乐喷泉,蟠龙山隔壁还建起完全不古的窑埠古镇。
可惜的是,一套连招努力打完,柳州旅游业也没怎么发展起来,人工瀑布群也好,音乐喷泉也好,这些人工景点显然吸引力不大,都在国内没怎么打出名气。
窑埠古镇未能引来外地游客,反而变成本地居民饭后散步的后花园。
与此同时,刚拥有自己的店铺的云姐事业正走上正轨,不用再担心天气导致店铺不能营业,店里卖的配菜种类也能比以前更多。
营业时间也可以相对延长,变成现在的11:00~凌晨1:00。
赚得钱多了,还能聘员工来帮忙,干起活来也没以前那样累。
云姐的固定小店也在居民区打响名气。拥有店铺以后,以前某些觉得路边摊不太干净的客人,也愿意到店里进餐,或是打包些餐食带走。
一年一年下来,居民区里的小铺子有了,也住上好些的房子,孩子也靠这家店赚的钱好好上学。
后来,螺蛳粉被带火了。
随着柳州螺蛳粉的名声越来越大,或许受到网络影响,柳州的年轻一辈似乎比以前更喜欢吃螺蛳粉,她的店子生意也渐渐变得比以前更好一些。
眼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像是一辈子顺得都能看到头似的,忽然来个急刹车。
那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不好出门,她也不好开店。
各行各业都很难,旅游也好餐饮也好,抗不下来的直接关门,扛下来的几乎都在吃老本。
好在她的铺子是居民区底下买的小店,而不是在大路边租的商铺,所以不用额外支付房租,总归是熬了下来。
随后,旅游业报复性恢复,柳州靠着螺蛳粉莫名从全国各地景区之中杀出重围,大量游客从全国各地涌进来,不少本地商业都跟着受益。
就连某个原本冷清得准备要拆迁的本地夜市也被盘活,现在每到晚上就热闹得很。
香螺小吃店开在居民区里,名字不带螺蛳粉,也不是什么网红店,除了过年过节时会被全国人流量冲击影响以外,平日里倒是不太能吃到这波流量福利。
有时,来店里吃粉的老客会替她打抱不平:“你这家店的味道比后面开的那些连锁网红店好多了,你看人家每天排那么长的队,再看看你这里……”
听过这些话,云姐总是笑笑,倒也没放心上。
香螺小吃店肯定是赚钱的,毕竟固定客人不少,偶尔还会有几个游客不知怎么摸进店里,给店子多带些收益。
只是很赚吗?倒不至于。
毕竟这家店平时中午客人不算特别多,晚餐大多时候坐不满,倒是宵夜期间还陆陆续续有那么一两个客人到店消费。
居民区的小店嘛,就是这样的,除了饭点以外大多数时候都很闲。
拉长营业时间也是为了能多卖几碗粉,再多赚几个养老钱。
云姐没指望店里的客流量增多能持续多久。
既然店里来了外地客人,那就好好干,让大家多吃点好的吧。
……
《柳州螺蛳粉居然还放这种配菜?》笔记发出之后第三日白天,这篇笔记在小紫书和逗音的流量忽然上涨,浏览量从之前的不足800,一下涨到上万,并还在持续上升。
来自小众点评的流量,开始往其他平台流去。
好些小众点评的用户也会看其他平台推荐,多个软件一起玩的人也不少见。
有些网友会在小紫书或是逗音看完美食推荐之后,跑到小众点评搜评价,毕竟小众点评的评价数量多,相对更直观一些。
而在小众点评看过评价笔记的人,也有可能反过来在小紫书或是逗音搜索。
这种通常不是为了看笔记推荐,而是看笔记推荐底下的网友评论甚至吐槽。
不少网友因为点评的打分点评机制太麻烦,不喜欢在点评留下自己的评价,更不愿意单独发笔记吐槽或是推荐。但在网上看见相关视频或是图文笔记时,很愿意在里面叭叭一两句。
方便。
目前在小紫书或是逗音,搜索香螺小吃店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小迟没吃饱的图文笔记。
于是,她的笔记热度开始上涨。
算是误打误撞吧,禾嫒尺在发笔记之前不知道自己偶然进入的这家香螺小吃店,其实和大部分柳州螺蛳粉店稍微有些区别。
区别主要是在豆腐酿。
把豆腐酿放在螺蛳粉里泡着吃的吃法,其实哪怕在柳州,也不那么常见。
笔记浏览量增加,这个吃法也开始得到少量讨论热度。
不少网友在笔记底下讨论哪儿的豆腐酿好吃,豆腐酿的糯米党和肉党也各自有分歧,还有网友在笔记底下晒自家做的豆腐酿。
评论区歪楼歪得厉害,不影响笔记热度上涨。
笔记看的人多,知道香螺小吃店的人也会变多。
原本这家店日常就有不少居民光顾,基础流量不算少。再加上每日都有那么些游客看过笔记之后到店打卡,晚餐饭点时分,店门口忽然就排起队来。
人都是好奇的。
一家开在居民区的小店排起队伍,自然就会引来各种各样的目光。
别说游客了,就连平时住在附近,偶尔会去店里吃粉的本地居民也会产生疑问,原来这家店这么好吃吗?怎么外地游客忽然来排队呢?
豆腐酿泡螺蛳粉?平时我们家都是打包豆腐酿回家直接吃,不怎么泡螺蛳粉里吃呀,要不我再仔细尝尝?
甚至还有些平时喜欢随手拍些短视频往网上发的朋友,看见自家附近的小店忽然排队,也会拍一段发网上,希望蹭上这波热度能让自己的视频多来点浏览量点赞什么的。
这种在当地开业十几年,味道不错,还有固定基础居民流量的店铺一旦在网上红起来,除非商家故意作死,否则热度不会轻易褪去。
香螺小吃店突然火了。
……
“流量真是玄学,热度居然还能延后这么些天才来,下次能不能及时点,害我白郁闷一晚上。”
禾嫒尺没搞明白自己这篇笔记的热度到底怎么回事,正吐槽呢。
这时的禾嫒尺已经在南宁玩了两天半,在当地尝过老友粉和本地卷粉、粉角、拆骨鸭、炸鸭爪以及当地特色酸嘢。
南宁的酸嘢和桂林确实不太一样,水果类偏多,更酸甜。
桂林的则是蔬菜多一些,酸辣口,更像泡菜。
刚来南宁那天晚上她还在南宁夜市买了切成花状的芒果酸嘢吃,一口下去脸皮子都酸得皱起来。刚尝的时候觉得酸得难受,一会儿不吃又开始想这个味,很上头。
和桂林柳州不太一样的是,南宁有地铁,而且地铁里人不怎么多,出行非常方便,探店也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