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当年董兰心在宫宴上中毒身亡,三司会审后,她的贴身宫女冬竹因为自己的私心间接造成皇后殒命,被燕修云发落去了浣衣局沦为末等奴婢,日日劳作,痛苦不堪。
  董兰心之死,唯有秦雨薇一人明白冬竹的忠心,也深为感佩。
  于是冬竹进了浣衣局没多久,秦雨薇便安排她假死出宫,从此隐姓埋名,远离纷争。
  秦雨薇想了想,摇头道:“罢了,她既已远离这些是非,说不定现在已经在故乡成了家好生过日子,不必再将她卷进来。”
  她思量一阵,想起董兰心下葬时殉葬物品的清单还在自己宫里,于是让碧玉取来。
  清单上列出的陪葬手串共有六条,每条都价值连城。
  秦雨薇的目光定格在那东珠手串的名目上,去年燕宁还向自己提起过这条手串,但因为已经随董兰心下葬,自己便如实告诉了燕宁。
  难不成……是有人想要拿这件事来做文章?
  第565章 义学
  上书房,燕宁终于完成了今日的课业。
  他揉了揉酸痛的手,这时马岩走了进来,道:
  “陛下,这是今日内阁递上来的票拟,请您过目。”
  燕宁说自己累了,让他直接念给自己听。
  “这内阁票拟可是机密,奴才不敢翻阅……”
  “让你念你就念,再多话,朕就叫别人来当总管太监。”燕宁闭上眼睛说。
  马岩内心窃喜,面上却仍旧表现得惶恐。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份奏章,先大致将上面的内容看了一遍记在脑子里,这才轻声诵读。
  读完奏章上的内容,还要读内阁的票拟意见,由燕宁决定是否批红。
  若批红,则按内阁意见处置。
  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拟,称为“改票”。
  当然,燕宁的最终决策还要呈报一份给太后秦雨薇,若她不批允,便是燕宁决定批红的折子也还是会被重新发回内阁。
  马岩每读一条,燕宁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认真思索之后才慎重给出自己的意见。
  马岩已经读到了第四本,这是一份礼部呈报的折子,提到大梁国库义学资金分配不均,很多偏远地区的义学难以维持,请求调整资金分配。
  内阁的意见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比例,并附上了相应的理由。
  燕宁听罢点点头,马岩拿起御笔正要做标注。
  “等等。”燕宁突然打断他。
  “这份先留中,待朝会上再议。”
  ……
  夜色深沉,京城南边一处不起眼的院子里没有点起任何灯笼,一片昏暗中传来隐隐的人声。
  “你是说,陛下留中了一份关于义学花费的折子?”礼部侍郎李正清身披斗篷,对着黑暗问道。
  马岩的声音传来,阴柔轻缓:
  “是,陛下本是要批红的,却不知为何又留了下来,似是要拿到朝会上与大人们商议。”
  李正清沉思片刻,缓缓扬起嘴角。
  在大梁各地设立义学,这是祝澜当初一手推进的政策。
  如今义学出了问题,陛下将请求调拨经费的折子留中不发,定然是有些想法。
  只不过当今陛下年幼,力量尚不足以与太后和祝澜的势力抗衡。
  那这个时候,自然是要顺水推舟,助陛下一臂之力了。
  “你做得很好。”李正清抛出一锭金子,转身向外走去,声音飘来。
  “既然如今你连内阁票拟都能看到,那朝中众人的动向,也要时时留意着。”
  身后的阴影中传来马岩细声细气的嗓音:
  “奴才心中有数,李大人放心便是。”
  ……
  几日后的朝会上,礼部再次提出调整义学资金分配的问题。
  燕宁让朝臣们讨论。
  肖婉站出来,表示根据户部目前的情况,最多可以将每年用于建设维持义学的资金从八万两上调到十万两。
  礼部侍郎李正清却表示十万两远远不够。
  “陛下,如今我大梁在祝中丞的推动下,已经建立了两千余所义学,其中还有专门的女子义学四百所。
  然而义学建设虽多,却并无足够的教书先生来支持义学的开展。
  那些读书人读书多是为了考取功名,并非人人都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教学生。所以现在看来,必须要提高报酬,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义学建设。”
  “李侍郎以为需要多少银子?”肖婉问。
  李正清道:“起码需要十五万两。”
  肖婉直接摇头,表示户部不可能拨出这么多银子。
  祝澜对李正清道:“李大人,你方才所说关于义学的问题,我也有所耳闻,但是每年耗费从八万两直接提到十五万两,是不是太多了些?”
  李正清面色坦然,说这是礼部推测出来的结果。
  不待祝澜开口,李正清便对燕宁道:
  “陛下,建设义学的方案当年是祝中丞提出来的,我们礼部不过是按照先帝旨意执行办理。
  如今遇到了困难,主要是下面的情况过于复杂,既然大家也说不清究竟增拨多少银子合适,倒不如由祝中丞出面,亲自走访一遍民间的义学,看看实际情况。”
  此言一出,肖婉与祝澜同时皱眉。
  幕后的秦雨薇面色同样一沉。
  肖婉率先道:“实际走访固然重要,但此事应该由礼部负责,怎么会需要御史中丞亲自出面?”
  “义学可是祝中丞提出来的,现在遇到问题,我想祝中丞应该责无旁贷。”李正清说。
  御史赵芳菲站出来道:“中丞大人掌管御史台,身负重任,她怎可轻易离京?若她走了,御史台如何运转?”
  这时,龙椅上的燕宁忽然开口了,语气带着几许天真:
  “难道御史台离了祝中丞,就做不了事情么?”
  赵芳菲一愣,一时不知如何应答。
  “陛下。”祝澜拱手说道,声音沉稳。
  “御史台的诸位同僚们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即便微臣不在,他们也绝不会有丝毫懈怠。
  义学一事的确是由微臣提出的,微臣不能不管。只是如今大梁共两千余所义学,分布在全国各地,且不乏山高水远,偏僻难行之处。
  若要一一遍访,微臣一人之力实难做到。”
  赵芳菲也紧跟着提议,可以由朝廷成立专门的队伍,分头查访各地义学情况,再统一汇报给祝澜。这样祝澜只需在京城坐镇,统筹全局。
  赵芳菲的提议切实可行,在情在理,也有朝臣站出来附和。
  李正清却笑道:
  “倒也不必将两千多所义学一一遍访,只需要到每个州县,找那么一两所看看情况,再让县令知府统一汇报便是。
  如此下来,不出一年肯定能有个结果。”
  “一年?”赵芳菲有些急了,还要说什么,却被祝澜的目光阻止了。
  祝澜隐隐觉察到了什么,只抬头去看燕宁的神色。
  燕宁露出一个笑容:
  “李大人的提议甚好,那便辛苦祝中丞跑一趟罢。
  放心,等你回来,仍是朝廷的御史中丞。”
  第566章 记忆
  燕宁话音结束,整个金殿之上群臣鸦雀无声。
  每个人的心思都开始飞速转动。
  陛下这一番话,分明是故意要将祝澜调离京城。
  难不成二人之间有什么矛盾?
  祝澜面沉如水,沉默片刻后再次开口:
  “陛下的旨意,微臣不敢违逆。只不过微臣手上还有几件涉嫌朝中大臣贪污的重案正在调查。”
  她有意无意地瞥了李正清一眼。
  “那几件案子,也有几位李氏官员牵涉其中。却不知李大人这个时候想让我离京,是不是在害怕什么?”
  李正清的笑容僵硬一瞬,看了眼燕宁的脸色。
  燕宁也正盯着他,好似在催促什么。
  然而李正清舔了舔嘴唇,有些尴尬。
  他知道祝澜所说的那几个案子,都是下面一些人手脚不干净,牵扯不到自己。
  但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再坚持让祝澜离京,未免显得动机不纯,惹人怀疑。
  他只好避开燕宁的目光,说道:
  “义学的事情倒也不是那般着急,既然祝中丞手上有案子,自然是先将手上的事情处理完再启程。只是不知需要多久……”
  “一个月的时间,定能水落石出。”祝澜说。
  还要再等一个月。
  燕宁的脸上闪过一抹失望,但很快又被他藏好。
  ……
  下朝后,祝澜与肖婉等人分头离开。
  却在半个时辰后,一起出现在了御香阁。
  赵思成和许诗明也在。
  “今日朝会是怎么回事?”肖婉率先问道。
  赵思成也感觉奇怪,“是啊,怎么好像那李正清跟皇上串通好了一样,就是要让你暂离京城。”
  祝澜坐在窗边,沉思良久,缓缓摇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