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这玩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费劲呐!"老师傅看着赵思成和许诗明两个半大小子笑。
“也就是看在四姑的面子上,我给你们做几个吧!”
许诗明和赵思成大喜过望,连连道谢,并且约定七日后来取。
……
空旷通风的平地上,周达脸上带着自制的面罩,站在一个用黏土和砖块堆砌起来的小炉子旁。
这个炉子比一般的灶台要矮一些,炉膛里烧着通红的炭,温度极高。炉子上方连接着一根手臂粗细、弯曲的陶管,用来冷凝水银蒸气。
装置虽然简陋,但已经是利用现有材料能做出来的最好的了。
周达手里拿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用水飞法研磨好的朱砂粉末,他小心翼翼将朱砂粉末倒进炉子顶部的一个小口,然后用铁棍将炉门封住,坐在一边,紧紧盯着那根冷凝管,期待水银的出现。
随着炉内温度的上升,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然而冷凝管的出口却没有任何动静。
经过第八次尝试,周达有些烦躁的拆下陶管,陶管的内壁仍旧只有一些黑色的残渣。
许诗明和赵思成走了过来,两人都用沾了水的布掩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还是不行吗?”赵思成问,弯腰去帮他检查火炉的密闭性。
他鼓捣半天,认为问题并不出在炉子上。
“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周达沉声道,“是朱砂的问题,杂质太多就会这样,几乎没办法提炼出水银。”
古代朱砂的开采和加工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因此高纯度的朱砂产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民间很难买到。
遇事不决,找人帮忙。
他们又去找了好兄弟梁舟,梁舟高低也算是个皇亲国戚,家里说不定会有上好的朱砂。
“行!过两天休沐日,我回家帮你们看看。家里如果真有好朱砂,大不了我给你们偷出来!”
梁舟拍着胸脯保证。
他说话算话,休沐日才回到家门口,就瞧见国舅老爹手里拎个鸟笼,另一只手里盘着俩包浆的核桃,正要出门遛弯儿。
棕黄色的锦缎褂都遮不住那圆滚滚的肚子。
梁舟跟这位比自己还纨绔的国舅老爹也不绕弯子,直接笑得十分灿烂,迎上去,问他有没有收藏好的朱砂。
“没有没有,臭小子,天天就知道惦记你老子那点好东西!”国舅梁武一脸戒备地盯着自己这败家儿子。
把手里的核桃往背后藏了藏,这玩意是古董,可老值钱了!
梁舟凑近,使劲眨了眨眼,用“你懂我懂”的语气道:
“我姑最近在宫里不是挺得宠的么,怎么也没人赶着来巴结巴结老爹你啊,送点宝贝什么的。”
“臭小子!”梁武要不是两只手里都有东西,现在就要一巴掌拍他脑袋上了。
梁武压了压声音,“老子警告你啊,跟宫里那边你可少掺和!
知不知道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咱现在就是那升天的鸡犬!
这荣华富贵指不定能多久呢,能享受一天是一天,有些事儿啊,越掺和越危险,能躲着点就躲着点。”
“那要是哪天躲不过呢?”
“跑呗!”
梁武白了自己这个傻儿子一眼,再不搭理他,哼着曲儿拎着鸟遛弯去了。
梁舟耸耸肩,老爹虽然是国舅,但跟梁贵妃打小不在一块长大,实在算不上亲近。
国舅梁武不住在京城,而选择待在江州,显然是想要远离是非。
梁舟自打穿越过来,就没见过梁贵妃还有她儿子三皇子,对这两人的印象还是出自原主的记忆。
原主也只是幼时见过三皇子几面,两人虽然是亲戚,三皇子却从来不正眼看他。
不用猜也知道关系不好。
第122章 气象观测仪
梁舟在府里四处晃悠,盘算上哪里能弄到朱砂。
路过梁武的书房,门半开着,他不经意朝里面瞟了一眼,随即停下脚步。
梁武本人没读过多少书,却偏偏喜欢学人家附庸风雅,书房墙壁上挂满了名人字画,每张画上都密密麻麻盖着红章子,有方有圆。
梁舟背着手打量那些画,看得直摇头皱眉:“乾隆啊这是……”
突然,他灵机一动,踱到梁武的书案前,一通翻找,果然找到了一个塞满锦盒的抽屉。
大大小小的锦盒里装的全是各种石章子,梁舟一眼就看到了那个通体朱红的圆章。
嘿嘿,朱砂印章,这不就有了?
……
周达和赵诗明拿着这块一看就价值不菲的朱砂印章,有些犹豫。
周达道:“这不太好吧……”
梁舟一脸大公无私:“有什么不好的,你们要预测天气也算是为百姓做好事儿,这不是替我老爹积德嘛。”
周达想想也是,于是找来锤子,一锤下去,朱砂印章碎成了好几块,露出里面最原本的颜色——无比纯正的朱红色,与他先前买的那些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周达又找来研钵和水,将朱砂碎块放进去,重新用水飞法研磨,等其沉淀后,终于重新获得了一些朱砂粉末。
他戴好面罩,在炉子里重新生火,再次将新制的朱砂粉末从炉子上的小口倒了进去。
这一次没有等待多久,便有银白色的水银小颗粒,从陶管的口慢慢滴落进了下面的小瓷碗中。
“太好了,终于成功了!”周达兴奋地看向身后的许诗明和赵思成。
尽管这次提炼出来的水银并不多,总共也只有那么几滴,但是用来制作温度计已经够用了。
而许诗明也已经再次去找了陶瓷厂的老师傅。瓷管已经做好,一粗一细,而且管壁薄如蝉翼,十分精妙。
周达取来那根细的瓷管,小心翼翼地注入水银,然后将口封好。因为管壁很薄,被水银填充的一半颜色明显变深了。
许诗明小心翼翼地接过,“这和我在家用的体温计还真像。”
周达解释道:“精度没那么高,测量体温怕是有些困难,但是用来大致显示温度的升降变化还是可以的。”
许诗明点点头,但这根瓷管实在是太细了,一不小心就会碰碎。
他找来一块松香,松香的质地是半透明的,橙黄色,像琥珀一样,十分好看。松香被打磨成了圆柱体,表面磨得光亮。许诗明又用工具在松香中间钻了一个大小刚好的圆孔,将瓷管极为小心地插了进去。
松香的曲面造成了光线折射,因而在视觉上看起来瓷管比原先还要粗一些,管中水银位置的高低变化也更加明显。那根又细又薄的瓷管外边套上了松香外壳,也不会那么易碎了。
这时,赵思成那边的气压计也做好了。
他在一个窄口的瓷瓶装了半瓶墨水,瓶口用木塞封住,木塞上也钻了一个圆孔,正好够那根像吸管一样的瓷管插进去。
赵思成用提前准备好的蜂蜡,将木塞与瓶口以及瓷管之间的缝隙全都涂满,确保整个装置的密封性。
蜂蜡完全凝固后,他鼓起腮帮子,通过瓷管向下吹了一口气,形成了一个小气泡,气泡进入了密封的瓶子里。当他松口时,由于空气挤压,瓶里的墨水从瓷管里升了起来。
管壁很薄,一眼就能看清黑色墨汁当前的水位。
赵思成随即找来笔,标记了墨汁当前的高度,如此,一个简易的气压计便大功告成。
最后一步,三个人用融化后的蜂蜡将气压计和温度计粘在了一块圆形的木板上,以此固定。接着在木板中心钻了个小孔,将先前制作的风向标插了进去。
赵思成抱着那块木板,一脸的欣慰,“你们看,这算不算古代的气象监测仪?”
许诗明点点头,他从前在气象局实习过一段时间,对气象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古人预测天气,通常都是通过长期记录与观察,最后总结经验得出的。比如说一个地方经常刮风,而大部分时候刮完东南风就会下雨,这便形成一条经验。
说到下雨,对了,还要观测湿度。
不过这个很简单,许诗明想起之前乔悠悠创办算学社的情景,找来了一根圆形的木杆,横着固定在风向杆上,做成一个简易的天平。
木杆的两端分别拴上一块木炭和一块能让木棒平衡的石头。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变大,木炭便会吸水变重,从而使天平发生倾斜。
虽然古人的天气观察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受限于时代的科技水平,许多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现在有了这个简易的气象观测仪,再结合古人的记录和观测方法,他们便可以更准确地预知天气变化。
比如当气压降低,并且湿度上升时,大概率就会下雨。
赵思成也很有成就感,他提议道:“这么厉害的东西,我们要不要也去告诉欧阳监院,在附近的村子里普及一下,也算做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