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说完,勉强扯出了个笑容。
  裴贺虽然担心谢宜瑶的状况,也不得不悄声离开,还体贴地掩上了门。
  “事情飞鸢都和我讲了,”沈蕴芳坐到谢宜瑶面前,“虽然先前杨氏之乱平息时,我就猜测可能还会有余波,却没想到会有人直接想着攻打京城。”
  谢宜瑶闭着眼睛:“没有人能算无遗策。李侃此举本就反常,并非你我可以预料的。”
  沈蕴芳叹道:“怎么好巧不巧,偏是这个时间,这个地点。”
  其实也算幸运,若不是被谢宜瑶刚好遇上,叛军可能已经打入京城了。
  谢宜瑶问:“现在城里情况还好吗?”
  “官兵及时出动,并无大碍。”
  沈蕴芳想起刚才飞鸢同她说,公主亲自手刃了一名敌人后,状态有些反常,要小心对待,眼下却觉得她除了过分镇静,又有些木然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于是她主动给自己揽起了活:“我刚才过来的时候,看到外面有许多伤员,贵主可有想好要怎么善后,我好及时操办。”
  谢宜瑶抿了抿唇,问:“怀香,你说,除了赏恤以外,我是不是该去和她们说些什么,安抚一下?今日一战,有伤亡不提,还有逃跑的,我必须要有个对策才行。还有……”
  沈蕴芳默然,她终于意识到谢宜瑶此刻是在强撑着的了,语言都变得混乱,与她往常的样子大为不同。
  早该想到的,这是谢宜瑶第一次亲手了结别人的性命,心里或多或少有些波澜,再正常不过。
  沈蕴芳宽慰道:“事发突然,会有这些情况也很正常。贵主还是先休息段时间再做打算吧。女兵那边也需要时间养伤和修整,而且还有飞鸢、灵鹊,和我在。”
  “嗯,”谢宜瑶没有反驳,“但皇帝那边,也得小心应对着。”
  沈蕴芳知道谢宜瑶的意思,拉着她的手道:“你尽管放心,这次京中人人都会知道是吴郡公主立了功,他短时间内肯定是不会撤掉女兵的,公主府也不会动了。”
  谢宜瑶喃喃道:“是啊,短时间内是不会了。”
  ……
  半个月后,皇帝亲临朝堂。
  距离上一次北伐已经过去多年,南国太平的日子太久了,北燕也不再是南人眼中不可战胜的威胁。安定固然是好事,但时间久了,京畿的兵士的武力和斗志连年下降,后果就有些严重。
  李侃的军队刚打到石头城外的时候,守将们都一时间慌了阵脚,出了不少乱子。
  好在江州刺史程莫和豫州刺史陆渊得了消息后,都很快各自出兵,起到了震慑叛军的作用。
  然而,退无可退反倒更让叛军士气大增,在气势上压倒了守军。
  不过即使如此,李侃的兵力也还是有限,要想从外部攻下京城,并不容易。并且幸好有吴郡公主提前发现端倪,让李侃里应外合的计谋泡了汤,也给京城兵将争取了更多的反应时间。
  据说李侃曾有意联合海寇,但杨氏一看李侃毫无胜算的局面,选择了作壁上观。
  最终,李侃之乱还是顺利平息,损失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不到半个月,李侃奔也被押到京城,住进了大牢里,等候着处罚。
  但京城中的官民们的心情也很难说是十分乐观,就李侃这等兵力的叛军,居然让京城的守军打了半个月!
  因此讨论起李侃之乱,百官个个都哭丧着脸。
  可没想到,皇帝陛下先提的却是吴郡公主。
  “吴郡这次做得很好,没有她,恐怕损失还要更大。诸位觉得,朕是不是该赏一赏?”
  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他们中只要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都知道去年陛下和吴郡公主有过一次严重的争吵。公主因为先皇后的事说了许多不孝之话,自那以后陛下对公主就多有疏远了。
  因此他们也有点拿不准,陛下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是想赏,还是不想?
  谢况看官员们都不说话,都在看眼色,就补充道:“卿等可畅所欲言,不必顾及朕的看法。”
  有官就说:“我朝以孝治天下,公主于君于父有不孝之举,还未受罚。此次将功补过,陛下若要赏赐,也不宜太过。”
  谢况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萧延此时却主动发言:“功过并不能相抵,吴郡主此次功劳卓绝,该和将士们有同等奖赏,不能因为她先前的过错而被抵消。且先前旧事,臣以为,正是因为公主纯孝,念及先后,才会有犯上之举,应酌情处理。”
  谢况的眉毛拧成了一团,同为主婿的朱云见了,不禁感叹难怪萧延不受陛下的待见,他能走到这个现在位置上,该是少不得别人的帮衬吧?
  但是也有人被萧延这话说服了似的,出来附和,表示同意。
  看着情况变得有利于谢宜瑶,朱云连忙站了出来:“若说纯孝,臣认为还是太子殿下更为合适。有如此典范在此,相比之下,吴郡公主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且公主仪同皇子皇弟,本就逾矩,朝野上下素有微词,倒不如就此恢复如初,使其符合公主礼制,以表惩戒。至于公主此次的功劳,臣觉得是该另算。”
  朱云这话一半都是顺着萧延的思路说的,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许多人听到朱云提到太子,就又纷纷倒戈。
  朱云和太子关系密切,萧延和吴郡公主又有旧,这都是百官都知道的,但他们先前并不放在心上,只因觉得吴郡公主自然是和陛下、太子一派的。
  可最近这一年的瞬息万变,吴郡公主和东宫的嫌隙,和陛下的疏离,让他们渐渐察觉到了
  隐藏在水面下的暗流。
  他们中有不少人本就觉得谢宜瑶身上的那些“破例”太不合规矩,因此继续添油加醋着,希望陛下最好是可以把公主府也给撤了。
  谢况就这样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第110章 长刀出鞘(五) “我竟然不能轻易动你……
  “豫章王逝世不久, 皇子们尚幼,现不宜轻举妄动,还请陛下三思。”
  说这话的是顾确。
  他向来秉持着明哲保身的行事法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做朝堂上的隐形人。
  顾确和谢宜瑶的合作, 按照他们最初的交涉, 是该在谢义远北奔后停止的。因为松阳侯这一跑,短时间内再没有人能威胁到谢容的太子之位。
  但顾确却以皇子们均还年幼,将来会有变数也未可知为理由,继续和谢宜瑶保持着往来。
  他早就发现谢宜瑶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候选。
  顾确出手很大方,谢宜瑶当然也乐得和他继续合作, 时不时也为他的仕途添砖加瓦。他们明面上的联系仍然不多, 多是以顾确夫人的名义与公主社交的。
  所以没人觉得现在顾确是在给谢宜瑶说话,只觉得他在秉公发言
  而顾确的这句话,又确实说到了谢况的心坎里。
  谢况摆了摆手, 示意官员们安静下来:“诸位爱卿的意见,朕都知道了。”
  官员们争吵的苗头这才被压了下去。
  谢况又说:“景灿。”
  崔晖站了出来:“臣在。”
  “卿怎么看?”
  崔晖道:“陛下, 吴郡公主事小,当务之急, 还是该先处理好李侃之事, 以免有后顾之忧。”
  谢况的眼神看不出情绪:“那卿说,李侃是为何而反啊?”
  文武百官都听出来皇帝不是真的想问这个问题, 若是如此, 他该去牢狱问李侃才对。
  崔晖的眼神左右飘荡, 不敢言。
  谢况心下会意, 没有为难崔晖,转移了目标:“柳公又如何看呢?”
  一直沉默着的柳绾突然被点到,差点没反应过来。
  柳涛事发后, 柳绾选择大隐隐于朝,于诸多朝事不加一言,仿佛天地万物与他无关,他在朝堂上一直与人相安无事,因此就连萧弦在赴任以前,都和柳绾的关系有了缓和。
  但他确信谢况说的是自己,因为这里现在就他一个柳家人能配得上被皇帝称呼为“柳公”。
  皇帝真心想让他在百官面前就南豫州刺史造反一事发表意见,那柳绾也无处藏身。
  “臣以为,李侃素来野心昭彰,对陛下心存不满,会有今日,只因他是不忠之臣而已。”
  “那就是说,这完全是他个人的问题了。柳公可是这个意思?”
  柳绾很恭顺:“是。”
  谢况深深呼了一口气,对着百官道:“姑孰那边,朕以后自会有安排。李侃之事还需要再好好调查一番,才能再做定夺。”
  众官员齐声道:“陛下英明。”
  议事结束后,谢况将崔晖并其他几个心腹近臣,召到了文德殿。
  “说吧,你们觉得李侃是为何而叛?”
  有人道:“江左尚未从之前的贼乱中恢复过来,给了李侃可乘之机。”
  谢况不置可否,看了看崔晖,示意他发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