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所有的伙计都很疑惑,怎么下午不开门?老板找他们过来作什么?刘富贵也很疑惑,站到以前的老伙计李有余身边,跟他打听情况。
李有余笑的神秘:“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反正是好事!”
没一会儿,沈言和星哥儿就走了出来,说了一番“今年干得不错,明年继续”之类的话后,沈言笑着道:“走,大家跟我到后院领年货和年终奖金!”
每个人看着领到手的银子,还有那一堆东西,都高兴的不行。
面包店的伙计们,看着年货中除了鸡鸭、猪肉、青菜、酒,还有他们做的面包和点心,也知道了为什么老板今日让他们做那么多面包和点心。
炸鸡店的伙计们,虽然知道要发年货,这些东西还是他们准备的,但是真正领到手里,那感觉自然不同,一个个高兴像是要笑出花来,连连感谢老板,祝老板新年快乐!
街上的人看着从魏记炸鸡店走出来的那些人,各个双手都拎着满满的东西,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都忍不住看他们。
虽说就要过年了,他们也不至于这么高兴吧!
他们好奇上前询问,才知道这手里的都是他们老板发的,都迫不及待的问,这店里还要人吗?他们也想去啊!
沈言不知道,在无形之中,他又给店里打了广告。等招人的时候,面对报名的那么多人,他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拿着年货和奖金的众人回到家后,将笑容也传染给了家人。
“一定要好好干!”家人忍不住说道。
“那是自然!”每个人都这样回道。那还用说,他们自然会好好干,才舍不得这份活计呢!
而在回家的牛车上,三婶他们拿着年货,也是高兴不已。
高高兴兴过完年后,店铺刚刚开业,就有官差找到沈言,说是李县令找他。
沈言满心疑惑,跟官差打探,但是这个官差也不知道。
带着忐忑,沈言去了县衙,听了李县令的话,他才知道原来是让他教人算账。看王书吏对他挤眉弄眼的样子,沈言就知道,这中间离不开他的推荐。
教了这么几个人,沈言早就有了一套教人的方法,笑着接受了这份差事。
只是当他教人的时候,看到县令也在下面学,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王书吏也依旧在学习,他虽然年前学习了几日,能够看懂账册,但是要让自己用这办法做账,他却是做不好的。只因想要融会贯通,还得有一些时日的学习和练习。
连续一个月,沈言都没怎么管过店铺的事情,每日都到县里教他们做账。这些人都和王书吏一样,有算术和记账的基础,在高强度学习一个月后,也都掌握了这记账办法。
而李江,在学了这方法之后,也知道为什么王书吏那么推崇。他也意识到,这说不定是他升官的一个契机。
他在曲江县做县令也有十多年了,虽说一直兢兢业业,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业绩,因此难以晋升。
在最后一日教学过后,李江单独留下沈言。
李江笑着邀沈言坐下,两人一边品茶,一边道:“沈老板,不瞒你说,我让大家都学习这记账方法,是觉得这方法很方便,想让这些学会的人去都城,将这方法献给陛下。届时我会禀明,这办法是你研究出来的,不知你想要什么?我信中可以给陛下美言几句!”
这李县令真是一心为朝廷啊!沈言心想。
只是这办法也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也不想揽这份功劳。而且在皇帝面前出名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他只想在这地方和魏行安安生生过日子。
现在种田、做生意,这样平淡的日子,虽然和他上辈子想的不同,但是他很喜欢,不想打破。
虽说皇帝也不见得能记得他,但是他也不想为了一些赏赐冒这个风险。
沈言笑着拒绝了县令的美言:“李县令,这办法也不是我想出来的,你只管拿去用,不用特意提我!”
李江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似是不敢相信,更是不理解。
沉默片刻后,李江道:“好,那我不提,要是陛下采用这办法,我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沈言离开后,不知道李江准备什么时候王京城送人汇报,更不知道这事的后续如何。
他只知道,开春之后,县里发生了一件影响所有人的大事,这大事也可以说是整个晋朝的大事,与许多人息息相关。
前一日,村长挨户通知,每家都要派一个人到村口,他有事要说。
沈言是和三婶一起去的,因为魏行每日都要给县里定菜的人送青菜,没工夫来。三婶的二儿媳张菊也快生了,因此店里现在招了一个人,三婶在家照顾张菊。
到了村口,他们看到那里不止有村长,还有许多官差。面对这些人,村里人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大声说话,只敢小声议论。
三婶也很慌,小声的问沈言:“言哥儿,这是发生了啥事,咋有官差呢!”她觉得沈言读过书,比他们懂得多。
“不知道,看看吧,应该人来齐就说了。”沈言回道。
等人都到的差不多之后,村长便介绍了那些官差,说是负责修建运河的差役,要到各村征集劳力。
其中一个差役道:“每个家庭,凡是有超过两个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劳力,都必须出一人参加运河的修建!劳力超过四人的,必须有两人参加……”
“官差大人啊,我们还得种地啊,去修运河地怎么办啊!”
“是啊,官差大人,能不能少去一些啊!”
……
众人一时都有些不能接受。即使是胆小,这时也能鼓起勇气为自己争取利益。
晋朝建立几十年,现在正是和平时期,很少打仗,就连军队的士兵都是固定制的,他们有流浪汉、罪犯、还有主动参军的等等,但是很少强行让村里人去服役的。
晋朝也有征集壮丁修路或者其他的,只是曲江县从来没有过。
这运河听着就要修很久,肯定也不不容易,他们也听老人说过,前朝被征集去修东西的人,有很多都没有回来的。
现在这修运河的消息,在他们耳中就是噩耗。
不止他们耳中,听在沈言耳中更是噩耗。跟这些人不同,他知道历史上那些运河,可是埋藏了千万人的性命与冤魂。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又能怎么样,一点也反抗不了。
他现在庆幸的就是,魏行在成婚前就已经分家,不然这次修建运河,他肯定要去。
只是看着三婶欲哭无泪的表情,沈言也想到了舅舅家,他们都要出一人,沈言也高兴不起来。
不止是担心他们,更担心死亡率太高,朝廷继续抓壮丁,到时候不管每户的情况如何,所有男子都被要去,那就更可怕。
“修建运河是好事,皇上也想到了田地问题,每户都留有人种田,这次修建运河,所有去的人都会发银钱,大家放心!而且也不止是你们,每个郡都要派人来呢,他们比你们更远!”
经过一番安抚和威慑,即使大家还是不情愿,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回家,赶快确定明天去的人,免得明天官差去抓人。
等所有人走后,沈言找到村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村长将他知道的所有信息都告诉了沈言。
原来晋朝建立后,改了都城,从都城出来没有水运,要修一条运河连接。而曲江县,临着曲江,也是运河的必经之路,届时还会在这里建一个渡口。
回去的路上,三婶满脸苦涩:“这运河修了有啥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说是会发银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不容易日子过好了,又要去受罪!”
沈言听着她的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倒是知道运河的好处,只是对于修建的那些百姓来说,确实苦了些。
希望这晋朝的皇帝不要像他知道的那样,将工期压得太紧,逼死许多壮丁。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消息,三叔一家都很沉默,三叔叹了口气,下定了决心:“小平、小阳,让爹去吧!”
魏平、魏阳赶忙摇头,魏阳道:“爹,不行,修运河的活得多累,还是我和大哥抓阄吧!”
魏平:“还是我去吧,小阳,弟妹快生了,你得在家照顾,爹年纪不小了,去了肯定受罪,而大麦小麦现在都去了学堂,不需要照顾,还是我去最合适!小阳,要是我生了什么事,你帮我好好照顾他们!”
魏阳不同意,三叔也不同意,他们都挣着自己去。最后,还是魏平说服了一家人。
晚上在房间内,张菊抱着魏平压着声音呜呜直哭,他知道丈夫做的决定是对的,但是她心里还是难受。
李有一家,也和他们情况相同,李有想都不用想,就决定自己去,即使沈阿公如何说,也劝不动他。沈阿公虽说没有六十,但也快了,在家做做木工还行,去修运河,确实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