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女领主 第80节
而且现在并没有全部启用,而是只用了其中两个灶台对应的两口锅。
其中一口锅子这个时候似乎所有的原料都添加完毕了,只管搅拌。有一个人脚踏着搅拌器的踏板,带动锅子上方的一个金属搅拌头在锅子里打圈。另一个人则手拿着农具铲靠边翻搅,搅动搅拌器顾不到的地方……这个时候皂液已经很粘稠了,流动很慢,不能直接搅合到的地方,是不怎么流动。
另一口锅子,正准备开始煮新一锅肥皂,路易莎正好可以看到。
有人往锅子里倒入羊油和猪油混合配比的油脂块儿,油脂初步化开时就会加水。热制皂是这样的,加水比较多,后世的叙利亚肥皂也是热制皂,配比可是50%的橄榄油,40%的水,5%的碱,5%的其他。
加水的时候,其实氢氧化钠已经加入水中化开了,所以能够闻到比较浓烈的碱味儿。
加‘碱水’的同时,作为水相的一部分,煮过的葡萄酒也可以加入了,红石泥也是这个时候加的。原本就煮出了大部分酒精的红葡萄酒,会在煮肥皂时,进一步由热蒸汽带走酒精,就基本不用担心有些人用不来的问题了。
搅皂还需要一定时间,路易莎也没有全程观看。而是看另一锅原本就差不多的肥皂,这会儿完全好了,就有人担着大桶过来。他们先用长柄舀瓢将大锅里的肥皂舀进大桶里,一桶满了就换另一桶,满了的桶立刻就会担去隔壁房间。
要到后面舀瓢不好用了,为了不浪费,还会用铲子铲干净……路易莎看到了,也只能想,最多一点儿铁元素而已,问题不大。真要说的话,红石泥之所以呈红色,也是氧化铁含量比较高吧……
这些装桶的皂糊,趁热着的时候还没完全凝固,要赶紧倒在隔壁房间的地板上铺开。倒完后,担桶的工人还用木刮刀尽可能将桶子里残余的皂糊刮下来——这个房间的地板是下了大力气弄出来的,为了防止皂糊往下渗透,铺设的木地板极其紧密,本身也是最致密的那种木材。
一般哪怕是宫廷里用木板铺地,也很少有这么高的要求。毕竟,一个是生活享受,肉眼看不出大问题,也能敷衍过去。另一个可是要用于生产的,光是肉眼看不出问题是不够的。而且么,既然是生产投资,那在‘预算’上就更放得开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在古代不是不能做成,只是得加钱!不然那么多专供帝王将相的奇观、奇物,后世以为是‘黑科技’的东西是怎么来的?
也是因为太贵了,所以一旦遇到战乱,顶级贵族也用不起了,往往也就失传了。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未解之谜’——后人打死都想不到,古人怎么做出来的!
当然了,铺木地板而已,还上升不到‘黑科技’的程度。而且也不是必须的,所以这也不会是后续办肥皂作坊的工坊主的门槛。
木地板上,有木条将整个房间分成一个个长条,就像是庄园里长条形的份地一样。这其实是为了方便皂糊铺平的——一锅皂糊能有多少?怎么也铺不满一个房间,将一锅皂糊倒在一个长条内就,更好铺满,而且两边的木条还是现成的高度示意。
另外,不同批次的皂可以在不同的‘长条’内进行,对生产来说也方便得多。
路易莎就见到新一锅的皂糊单倒进了一个木条框内,然后开始‘推平’。这些木条中间都有一个凹轨,一个两边是轮子、中间是刮板的工具,轮子可以恰好嵌进这个凹轨中。就这样一推,比每次手拿刮刀抹平,那就简单多了,又快又好。
旁边还有一整个‘长条’都铺满抹平了的肥皂。这些肥皂已经冷却成型,应该是已经倒进去一天以上了。事实上,已经有工人准确要‘切皂’了。‘切皂’的方式很简单,依旧是一个两边是小轮子的工具,只不过中间不是刮板,而更像是‘钉耙’,不过钉耙换成了竖切的刀片。
将这个‘切皂器’抵在皂上,一个人站在上方,立刻就切入了不算坚硬的皂体内部。刀片的长度经过计算,保证差不多切透铺平的皂,又不会伤到底下的地板——站上去的那个人算是工人中比较轻的,之后他也不会下来。
之后就是别人拉着‘切皂器’走,站在切皂器上的人作为压舱石压着,让切皂器不会在拉动用力的过程中乱动。拉完一整个‘长条’,肥皂就变成一根根长条了。之后就只能用一种滚轮刀去做横向切割了,因为木条上早有一格一格固定标记的长度,倒也不怎么麻烦。
做这些活儿的时候,工人都穿一种‘木板鞋’,就是一块木板,用金属丝固定在脚上。这样可以防止弄脏肥皂,也不会在肥皂块上踩出脚印。
切好块儿的肥皂就能敲章了,这也是路易莎特意定制的。就是一个锤子,锤头部分类似印章,有阳刻的图案。图案中间是一瓶红酒,周围一圈玫瑰花环,上下都有文字。
上方文字是‘红酒皂’的花体字,此时的花体字和后世的不太一样,普遍更花哨,完全可以当作是很难看懂的那种艺术字。真要说的话,后世的花体字还曾经是正体、俗体、印刷体呢——这也是此时学习成本高的一个体现,和华夏古代繁体字一个道理。
下方文字就是正体字了,标明了‘特鲁瓦’。这也是路易莎为以后留的扣子,以后再有其他人加入她组织的肥皂行会,大家都生产一样的肥皂,就可以一起打同样的标记,将‘特鲁瓦’做成一个品牌了。
此时还没有真正的品牌意识,大家更愿意用产地标明一样商品的品质,就像大家说到罗兰西的织锦缎、罗斯的皮草、低地地区的毛织物等等,一听就知道是指的高档货。所以路易莎将‘特鲁瓦’做成肥皂品牌,也算是顺应世情。
而且这也算是对历史上‘马赛皂’的一种模仿吧,马赛皂也只是对东方进口肥皂的模仿,甚至还去掉了最为昂贵的月桂油这一成分。
但通过政策支持,还有国家强行规定了马赛肥皂中橄榄油占比为72%,其他只允许加入海草灰等成分,树立了真材实料、品质极佳的形象,一下就从众多肥皂产品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一度为整个欧洲大陆供货!
不仅仅是马赛有大量生产肥皂的工坊,周边一圈地区也会生产‘马赛皂’呢!
路易莎虽然用动物油取代了此时更加昂贵的植物油,放的碱也从柔和的钾碱变成了钠碱——所以此时的软肥皂洗头,虽然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紧绷绷的,但实际没有后世的肥皂那么难受。当然,还是难受的,所以大家如果不是头油得要毡化了,还是不会用肥皂洗头。
但说实话,以此时大家乱七八糟的制皂方式,制皂工不甚严谨的配方(有时不是他们想那样的,只不过原料都不是标准品的情况下,想严谨也很难),糟糕的原料品控,肮脏阴暗的生产环境……路易莎生产这种品质相对稳定的标准品,怎么都可以说是‘优质’了
不见得是最好的,但要大宗供应,这就是最好的!
‘铛铛铛’不停敲下去,敲章工人就拿着锤子在一块块肥皂上敲出清晰的章子。而就在他敲章的时候,有工人将贴墙抵着的横向木条提了起来——这是为了防止两头的肥皂贴到墙壁,沾上不干净的东西,又或者形状变得不规整,而卡在长木头间、抵着墙壁的短木条。
为了方便取皂的时候方便提起来,它的正上方还有一个提手。
提起这个短木条后,也为取出切好并敲章的皂块提供了空间。本身在切割的带动和敲击的震动下,已经脱落、半脱落的皂块,直接用手拾进一旁的篮子里就是。还贴地板贴的比较紧的,就用一个小型的扁头撬棍撬一下,一般也就脱下来了。
路易莎默默看了一会儿,又跟着提篮子的工人去了另外的房间。这个房间就是整个工坊最大、举架最高、通风最好的房间,用来做晾皂间用的。这些肥皂块先摆成每块之间有间隔的圆圈,然后就在上方交错搭新的肥皂快,最后可以搭成一个高高的圆形空心柱。
因为搭得很高,后面还要站在木桶上往上搭……这其实是模仿了东方肥皂的做法,他们就是将肥皂块搭积木一样,搭成镂空的柱子或者长长的墙壁,然后放上很长时间晾皂。
他们晾皂的时间很长,经常要以年计,这其实远远超过了降碱值的需求。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搭起来晾皂之后一段时间,他们的肥皂都还很柔软,大概类似橡皮泥?成型是成型了,但扛不住粗暴的运输,以及过水使用,可能沾水就化得快,用不了几次就没了。
他们要通过数以年计的时间晾皂,进一步风干,让肥皂变得足够坚硬。
这方面,倒是路易莎现在弄的‘特鲁瓦红酒皂’更有优势。了不起2个月,降碱值完全足够了。至于成皂变硬,其实现在拿来晾皂时就很硬了,过几天会更坚硬——她使用的完全是钠碱,东方肥皂就算用特殊的‘苏打灰’,也只是含有一些钠碱而已,主要还是钾碱。
钠碱做硬肥皂,钾碱做软肥皂,一切就这么简单。
“看起来很好,我们能在特鲁瓦冷集市前准备至少2万块肥皂?”路易莎询问地看向罗伯特先生,这也是她之前就说过的生产目标。
2万块肥皂,说起来很多,但路易莎定下的肥皂块大小,一块大约是100克的样子,2万块也不过是2吨重。
历史上的马赛皂,17世纪中期年产量就达到了2万吨了。当然,当时的马赛皂也是供应整个欧洲大陆的……但不管怎么说,17世纪看起来很‘近代’,实际生产力、消费力并不会比中世纪盛期强出一个量级,所以路易莎预期其年产量的万分之一,其实并不算什么大数字。
而且从货物本身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一笔多大的货款。此时的肥皂,东方肥皂这种高档品不说,西方自产的软肥皂,根据品质和重量算价格。一般中等的、最常见的、煮出来的动物脂肪肥皂,是3芬尼每磅。
路易莎给‘特鲁瓦红酒玫瑰皂’的定位是中偏高档货,类似优质的植物油软肥皂,甚至稍高出一线。有钱人不会觉得跌价,而且使用不心疼,可以拿它做东方肥皂便宜大碗的平替。城市里新出现、但富有活力的‘中产阶级’更愿意用,会觉得这是区分自己和‘底层人’的好商品。
而最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是有稳定收入的,就算不能任意购买使用‘特鲁瓦红酒玫瑰皂’,买一块洗脸洗手洗身子的时候用也可以。毕竟是硬肥皂,可比软肥皂耐用多了。只是这样使用的话,考虑到此时洗澡较少,能用挺长时间了。
处在这个档位上的植物油软肥皂,售价就达到7到10芬尼每磅了。这没办法,橄榄油可比动物油普遍贵两三倍,如果是不产橄榄油的地区,差价会更大。原材料差这么多,最终商品有这样的价格差异很正常。
路易莎给自己的肥皂定价是3芬尼每块,按照100克每块,其实就是每磅10.5芬尼每磅的样子,和最好的植物油软肥皂比肩,甚至略高一线。但路易莎并不觉得这会让潜在顾客困扰,哪怕精打细算的中产主妇,应该也会很快意识到‘特鲁瓦红酒玫瑰皂’的好处。
首先它就比同等重量的软肥皂要耐用得多,不能单纯看重量就认为软肥皂更划算。其次,以块来买,比论重量称量购买的软肥皂方便。买硬肥皂可以一块一块地买,一块就是3芬尼。买软肥皂却很难一磅一磅地买,商家看到了翻白眼都算好的,最怕他们不做这个生意……这给顾客的体感就不同了。
更不要说,‘特鲁瓦红酒玫瑰皂’品质稳定,不容易遇到商家以次充好等优点了……
总之,这个价格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当然,这是最终售价,路易莎这个上游批发价不可能是3芬尼每块。然而即使以3芬尼每块的价格来算,2万块肥皂也就是250镑……这对于中小贵族固然是一大笔钱,很多中小贵族年收入也就这些。可路易莎向来经手的数字是很大的,几个月生产额就250镑,实在不算什么。
第109章 穿越中世纪109
对于路易莎的问题, 罗伯特先生非常肯定地说:“完全没问题,到时候会有至少2万块肥皂可供出售。另外还在晾皂期的肥皂,也不会比可以出售的更少。”
实际这都是保守了, 按照罗伯特的计算,到时候整出3万块待售肥皂,5万块左右的晾皂期肥皂也不奇怪。这还是没让工坊全力开动呢!像是煮肥皂的房间,不就还有一个灶台没用上吗?而且这都不是那个灶台的问题, 真想扩大生产,多修几个灶台, 多开几个晾皂间什么的, 难道很难吗?
罗伯特先生对路易莎也说了这些……这当然是要说的,不能到时候给个惊喜——这么大量的肥皂,路易莎得提前考虑出售的问题。
“……还好,只是超出了50%,而且我本来的说法就是至少2万块,多出一些更好。”路易莎摆摆手, 完全不觉得这是问题。只是想了想说:“羊脂、猪脂实在是获取容易啊,轻轻松松就能弄到这么多……”
动物脂肪是非常常见的商品,随便哪里的乡村、城市都能买到。当人们只是想要少量地买一些的时候,当然不会有困难。但一旦要大宗获取,这就很难了——在大宗商品中,脂肪是非常紧俏的!
其最大的消耗方向其实是‘军需’,因为此时是冷兵器时代,士兵的盔甲和武器都需要涂油保养。一名骑士如果一个月不用上一两磅油脂去涂自己的装备, 那些昂贵的装备很快就会变成破铜烂铁。
平常不打仗的时候还好一些,大家各自管各自的,等于是分散购买了。可一旦打仗, 领主们就得为麾下的骑士们负责这些开支,到时候军队集结的地方,会吸引大量商人运送贩卖油脂,一下抽空周边地区。然而就是这样,油脂也总是不够用。
“因为最近本土没什么战事……”罗伯特先生也是懂行地说道:“这样大宗购入,一些屠宰业从业者的产出都归我们包下了。这有一个好处,我们不再捡着边角料用,肥皂的品质是有所提升的,但平摊成本却和过去差不多。”
路易莎理解,这就是大量采购的好处嘛……
之后路易莎又看了一会儿肥皂的生产制造,确定没什么问题,就离开了肥皂工坊。心里开始思索这些肥皂要怎么卖的问题——三万块肥皂想要在冷集市上卖出去并不是问题,说不定到时候以普通的肥皂商入场,也一样能批发售罄。
毕竟这些‘特鲁瓦红酒玫瑰皂’的品质是明摆着的,作为硬肥皂,卖价居然和优质软肥皂差不多,使用感受也不比进口的东方肥皂差……考虑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利润,不怕所有人都不识货。
但问题是,这不是一锤子买卖,之后肥皂工坊还会源源不断地出货。更不要说未来还有其他的肥皂生产制作商会加入进来,产量会极大扩大,她得为特鲁瓦的红酒皂找到一个稳定的出货渠道。
说实话,这事儿比看上去要复杂,绝不是特鲁瓦红酒皂品质出众、极具性价比就能解决的。哪怕是后世,也不是货好就一定能成功大卖的,在此时‘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当然了,这盛行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不见得保护的是本土生产商,更可能是长期霸占这个市场的外地商人——路易莎甚至还听说过,前段时间慕伯汉一群橄榄油商人,把另一群橄榄油商人给告了!
原告那些橄榄油商人原本经营的是一种湖区特产的橄榄油,口味极为清淡,也是他们长期培养市场,才让慕伯汉的贵族和其他上层人士认可这种口味才是贵族的口味。于是产量少的湖区橄榄油得以在慕伯汉地区以高于普通橄榄油的价格卖出,他们赚得了超额利润。
被告则是一群想要将其他地区生产的橄榄油引入慕伯汉的商人……当然,告他们的理由不能是他们卖了其他地区的橄榄油,而是他们企图掺假。给湖区橄榄油掺上其他地区的橄榄油,以次充好不说,还意图以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慕伯汉地区上层的‘高贵口味’。
这路易莎就很难评了,只能说同行是冤家啊!
有鉴于这些,路易莎很快将推广‘特鲁瓦红酒皂’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在布鲁多及其周边地区推广,这是比较简单的,毕竟她自己就是最大的地头蛇了!商人们再保护市场,很多时候也比不过统治者的一纸命令。甚至于,他们的市场特权,不少原本就是统治者的一纸命令带来的。
另一个就是这之外的地区推广‘特鲁瓦红酒皂’了,这无疑会比较难。大家都想保护自家市场,保住自家利益,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路易莎也很难和这些人合作,让他们改换门庭,过去卖优质软肥皂和东方硬肥皂,现在卖特鲁瓦红酒皂。
人家之前卖什么,绝对不是单纯地觉得那好卖!大到能推动‘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了,只能说明有其他千丝万缕的利益在其中。这利益绝对不是路易莎要推的‘特鲁瓦红酒皂’,作为一件商品本身素质更高,就能让他们斩断的。
一件事容易,一件事难,路易莎做事,如果不是特别紧急,或者特别难,激发她的‘逃避主义’了,还是喜欢先难后易的。所以她决定先破局布鲁多以外市场——对此,其实也有现成的解法,不过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找他们本地市场说得上话的地头蛇合作。
地头蛇们还是有能量的,他们出手可比路易莎远远使劲,结果事倍功半要好得多。
路易莎开始思考外地市场的破局点在哪里,首先托莱多,甚至整个伊比利亚是不行的,他们生产最优质的软肥皂,甚至说不定能生产硬肥皂。这种情况下,和‘特鲁瓦红酒皂’的竞争是最激烈的,而外来的打本土的,没多少胜算。
关键是那样,可不是打倒几个搞‘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商人就行的,得直接打垮他们本地的制皂业了。
然后瓦松和慕伯汉北方地区,乃至高登兰,也不太合适。他们通过北海航运,可以买到很便宜的、来自卡玛尔的肥皂。虽然那些肥皂在此时都是低端货,可价钱太便宜,量大管饱啊——当然,还是可以试试看这个市场的,中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不是没有共存的可能性。
这样看起来,倒是瓦松中部、慕伯汉中南部最合适了。除此之外,就连瓦松南部,也得考虑自家有港口,可以方便地从地中海接收来自伊比利亚的高档软肥皂,或者东地中海沿岸生产的东方硬肥皂。在这一点上,罗兰西也是一样地,地中海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离东方又近,进口硬肥皂已经是习惯了。
自家就在瓦松中部了,瓦松中部且没什么条件搞海贸的,不算小贵族领地,再就是罗纳公国、吉耶纳公国,以及王领中以西岱为核心的大区了(这些年王室兼并瓦松国内外其他土地,不相连的地块也拥有了不少,但西岱为核心的大区肯定是最重要的)。
至于说慕伯汉的中南部,那公国伯国就多了。而慕伯汉的中南部有一个好处,就是经济实力偏弱,更容易接受‘特鲁瓦红酒皂’这种高性价比的商品——当然,这是从终端消费来说,市场的现占有者、潜在占有者,很多时候考虑的并不是这些。
他们首要考虑的当然是维护自身利益,这个‘自身利益’和商品是否有比较好的素质、潜力是正相关的,可并不见得那是最大影响因素。
“唔……没问题,大事从小事做起,以点带面。”路易莎自言自语了一会儿,大致有了个思路,才对身边的人说道:“布鲁多本土市场是不用担心的,其他就是别的瓦松领主的地盘,甚至外国了。具体一些,就是罗纳、吉耶纳、西岱地区,以及慕伯汉中南部大大小小的公国。”
康奈尔骑士首先无奈地说:“慕伯汉中南部地区更麻烦一些,他们的领主更在乎短期收入,不在乎长远利益,往往税卡非常多。一个小领进入另一个小领必定有税,内部过桥税、过路费、进城税……实在数不清。”
“肥皂这种他们本土多少能生产一些,价钱也不算很好的商品,运输到他们那儿,除非卖一个很高的价格,不然就无利可图——利润都没有,更别说要抢占市场了,那些慕伯汉的批发商恐怕不太会愿意从我们这儿采购肥皂。”
这时候的商人大抵是没有先补贴抢占市场,占领市场后再把之前花的补回来的想法。一方面,是这个时代意外太多了,大家只能讲究落袋为安。再一方面,此时可以做到亏本经营,补贴一整个市场,资本如此雄厚的,还是太少!
就算是后世,补贴市场烧的钱也是投资人的钱!而且一旦经济情况不太好,市场上没有那么多流动资金了,投资人拿不出什么钱,那种补贴大战也是做不下去的。
“至于咱们瓦松,这方面要比慕伯汉好一些,但领地与领地的情况不同……”康奈尔骑士显然更了解瓦松内部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每个地区不同的情形,可能遇到的麻烦。
路易莎听了后也觉得收获很大,之前她认为推广特鲁瓦红酒皂最大的敌人是占据市场的既得利益者,简单来说,就是同类商品的经营者。其次,就是本地也大量生产肥皂的地区,肯定会有的地方行会和相关从业者。他们不见得强大,但这是他们的主场,又是为‘生存’而战,阻碍也不容小觑。
至于说税的问题,她当然考虑过。但税是所有外来商品都要考虑的,运输费也是同理,之前依旧有商品输入,就说明这至少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但现在依照康奈尔骑士的解释,以税为主、层层加码的运输成本才是关键!因为这是无法省略的,即使那方领主愿意特鲁瓦红酒皂进入他的领地,他也绝不会减免该落到自己袋子里的那份钱!
至于说和既得利益者的合作又抗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者的商战……这其实只要取胜就好了,输了就先不进驻,而赢了不就可以占有市场了吗?相比起税什么的,这都属于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会有这种‘疏漏’也不能说是路易莎不食人间烟火,生活了这么多年,主持事务也不少了,这都想不到。只能说,还是缺乏经验,过去她虽然也执掌生意,可想想那都是些什么生意吧!
玻璃受限于运输,基本在布鲁多本地销售,最多卖到西岱去。玻璃镜则是奢侈品,量少而价高,而且还是独门生意,谈什么关税、竞争对手?关税不值一提,竞争对手更是不存在的!至于蜂蜡蜡烛,看起来厉害,路易莎却没有将其做大的心,小打小闹而已,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还有精油和食糖,前者其实和玻璃镜很像,也是奢侈品,只不过没有玻璃镜那么‘独家’而已。但其品质出众,且奢侈品内部竞争本来就相对不那么激烈,问题其实也不大。而后者食糖,则是另一种情况了,大家太喜欢食糖了,作为一种大量铺货的商品,依旧是增量市场,有多少就能卖多少,谈不到什么竞争。
路易莎这算是第一次经手一项市场已经相对成熟、竞争较为充分,但又并非是奢侈品,还要将其推广到各地的商品……没有考虑周全也算‘非战之罪’了。
“……当然了,王领、吉耶纳和罗纳地区,这都是很合适的选择。”康奈尔骑士看着路易莎的脸色说道。刚刚他属于是反驳了路易莎的意见了,这也是了解路易莎的性格后才敢的。然而饶是如此,也都注意着她的脸色。
“……而且这些地方我们很熟悉,有不少布鲁多的‘朋友’是很有力量的。想要将我们的肥皂打入当地市场,联络他们、和他们合作会容易很多。”显然,康奈尔骑士也想到了‘魔法打败魔法’。这不奇怪,这就是此时最常见的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