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村人议论,却是不耽误他们咽口水。
先前还活蹦乱跳的肥猪,这会儿已经被平摊在案板上。
下水装盆,猪骨一堆,猪肉分肥瘦割成一条条。
猪油也是白生生,装了半盆,马上就要下锅练荤油。
无论是炒菜还是炖菜,来一勺子,就是树叶子都能吃出肉的味道。
猪头也被收拾干净,两劈四半儿下了锅,焯水,加调料,大火儿烧开,小火要咕嘟一晚上。
方老大记得妹子先前说过的话,套了一件旧衣衫。
把猪下水简单拾掇了一遍,尽量把肠肚儿里的脏物倒干净,这才端着盆子回了家。
方圆儿被老娘严令在家看门儿,顺带守着金子,生怕杀猪吓到小孙女。
方圆儿虽然心里长草儿,想去凑热闹,但想想村里人都凑过去,肯定忙乱。
她一个没出嫁的闺女,不好参合。
她也就只能带了小侄儿,一人一个苹果,齐齐坐在廊檐下等待了。
幸好,方老大很快就回来了。
方圆儿欢喜跳起来,直接跑去灶间,寻了碱面和细面。
大桶的井水打出来,所有下水都被扔进大盆。
先用碱面搓洗,再用细面揉几遍。
特别是肠子,大肠和小肠更是洗的发白,没有一点儿异味才算罢手。
方老大眼见倒出去的废水都是白色,面粉用了两瓢,心疼的脸上的肉都在哆嗦。
多亏了老娘不在家,否则,他们兄妹俩绝对要被打成猪头。
方圆儿也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儿,这才嘱咐大哥把下水端回来。
灶间的大锅里,烧了满满一锅水。
猪下水扔进去焯水五分钟,就赶紧捞出,进入放了盐的冷水里浸泡。
这样明日,就可以改刀,直接煎炒烹炸了。
这会儿天色已经很暗了,村里人陆续都回来了。
有妇人扯着嘴馋的小子,一路嚷着。
“赶紧回去睡觉,睡醒就有肉吃了。
你就是在山下蹲一晚上,也是咽口水!”
淘气小子立刻就嚷着,“娘,啥时候天亮啊!”
方圆儿听得好笑,直接锁了大门。
方老大端了下水盆子,她则背了金子去了新院子。
方老二在清点明日要用的东西,方老汉挑了沙土,把白日里弄脏的地面掩盖一下。
也除一除血腥味儿,免得引来山上的野兽。
第三十五章 九菜一汤宴客忙
赵金莲守着大锅,眼见闺女过来,就招呼道。
“圆儿啊,你快来看看,我把你缝的调料包扔下去了。
这会儿味道越来越浓了,你看看还要加点儿什么?”
方圆儿揭开大锅,猪头已经已经有些离骨了,四个猪蹄也扔了进去。
她就盖上锅,应道,“娘,这样就好,再小火炖两个时辰,把火撤掉。
明早热一下,重新烧沸腾,就能上桌儿了。
倒是猪蹄,我要再加料酱一下。”
“成,明早儿咱们早点过来就行。”
赵金莲累了半下午,脸上有几分疲惫。
但抱了小孙子,眼角眉梢都是笑。
方老二探头进来,笑道。
“圆儿,一会儿大壮和强子要来陪我守夜。
你看着给他们准备点儿什么吃的?”
“好啊,哥,这个容易,我这就做。”
方圆儿寻了个篮子,趁着老娘不注意,从空间拿了十几个馒头,假装原本在篮子里带来的。
上锅热一热,就变得宣软。
再拎一条瘦肉,切丝,配上芸豆丝和土豆丝,一起下锅炒,加点儿调料,一把小葱花,改编版的炒三丝就成了。
待得盛出来,宣软的馒头,从中间片开大半,夹上炒三丝,实惠又美味。
不必说,金子肯定是第一个尝鲜的。
胖小子,两只小手捧着,吃的头都不肯抬起来。
小嘴油乎乎,还不忘嚷着,“好吃,真好吃!”
众人都是笑起来,拾掇一下,就回家去了。
不说强子和大壮马上过来,就是这会儿,也有山叔跟方老二作伴儿呢。
方圆儿听老娘说起,山叔帮忙杀猪的事。
她亲手夹了两个馒头,送去给山叔。
不论出身如何,过往如何,只要他对方家没有恶意,方家就不会错待他。
毕竟她和金子的小命儿,都是山叔救的。
山叔还是不说话,但接了馒头,却吃的香甜…
“砰砰砰!”
日上三竿时候,方家的新院子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吵得多远都能听见,自然也是热闹之极。
爆竹声中,十几个汉子举起了粗重的主梁,送上了房顶儿,稳稳固定好。
房梁中间悬了一串儿铜钱,甚至要几颗银花生,坠着红色的丝线穗子,怎么瞧怎么喜庆。
屋梁下,摆了个小小的香案,放了香炉,摆了几样点心和果子,算是祭品。
胡大伯高声唱和,方老汉带了三个儿子,捏了香,磕头拜祭,祝祷一家人以后住在此处,平安顺遂。
赵金莲带了两个儿媳,挎了四个篮子,见得祭拜完成,就递了过去。
方老汉父子接了,爬上梯子,坐在屋檐上,一把把抓了篮子里的铜钱,油纸包裹的喜饼,花生红枣栗子之类往下扔。
村人们无论老少,挤了一二百号在下边院子里。
每有东西扔下来,就一窝蜂似的跑去争抢捡拾,热闹的几乎要掀翻房盖了。
幸好,房盖还没上呢。
家里有银子,底气免不得就足。
赵金莲过日子一直勤俭,这一次却大方起来。
四只篮子里,足足放了二百多文钱,喜饼和糖果也多。
旁人家里上梁,顶多也就五十文。
村人们自然惊喜,地缝里都要找一遍,生怕漏下铜钱。
淘气小子们更是因为抢到喜饼欢喜!
院子两侧临时搭起了两间新草棚,分别放了桌椅。
王氏的兄嫂,还有刘氏的父母兄长,都坐在其中,笑着看院里热闹。
虽说出嫁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但当父母的哪有不盼着闺女日子好过的。
先前还惦记闺女吃苦,如今倒是放一百个心了。
刘氏和王氏都是一身的新衣,喜气洋洋。
王氏负责收礼,招呼客人,刘氏则端茶倒水,给婆母打下手。
王氏的嫂子眼见小姑子闲下来,就赶紧招呼她到跟前,问道。
“刚才我看一个箱子上写着县学教谕的名讳?
你家小叔可是好大的脸面,这么得先生看中?”
王氏知道嫂子有些势力眼,就应道。
“小叔自然是不错,读书很受先生看重。
不过,这次送礼大半是因为我家小姑熬制的秋梨膏,治好了先生夫人的咳疾。”
“呦,你那小姑子可真是厉害。
听说你们家里又种了不少梨树,这是打算以后做秋梨膏的生意?”
王氏不肯多说,就道,“那我就不知道了,家里有公婆当家呢。
不过,一会儿的酒席都是我家小姑子的手艺,嫂子可以多尝尝。”
灶棚里,方圆儿系了围裙,头上也用帕子包了。
正在煎炒烹炸,忙的厉害。
幸好,费火候的昨晚已经提前准备了,早晨又把炖菜做了,温在炭盆上就行了。
这会儿,只要把炒菜下锅儿,盛出来就可以开席了。
锅灶边,摆了十几个新的柳条筐,这是昨日和前日,在家里整好的两合面馒头,也是今日的主食。
很快,主梁上完,酒席就要开始了。
院子里开始摆桌椅碗筷儿,都是村里各家凑过来的,这也是多年传下来的规矩了。
一来,互通有无,村人亲近。
二来,也是节省之意,毕竟谁家不能为了办个酒席,就置办百十个碗盘啊。
过后闲置,岂不是浪费。
赵金莲带了刘氏和王氏,还有几个平日相处不错的小媳妇儿,一起进来端饭菜和碗筷儿。
男客一桌儿,女客一桌儿,都在棚子里,算是贵客。
有远亲,有里正和村里的几个老人家,还有方老二在城里养老的师傅陈师傅,几个为这院子没少出力费心的师兄。
这两桌儿都是九菜一汤,猪头做主菜压桌儿,其余猪蹄也好,猪肉也罢,外加肠肚儿肝,骨头,样样齐全。
真是名副其实的杀猪菜,全猪宴了。
至于其余普通村人的桌子上,则是实惠的两大盆炖菜。
一盆芸豆炖了土豆粉条,外加大片肉,夹一筷子,滴滴答答都是油。
另一盆则是骨汤炖了白菜豆腐,同样也没少放肉。
一人还有两个馒头,虽说不是管够儿,但也差不多吃饱了。
毕竟很多人,都是把馒头藏在袖子里,准备带回家去。
筷子却像旋风一样,奔着肉片使劲。